方斝

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麵,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 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 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斝
  • 發展: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
  • 類型:古時盛酒器和禮器
  • 盛行: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 器體:厚重
相關信息,流散國外,

相關信息

飛鳥連體 斝(音甲)即可做酒器又可用來溫酒。口沿上的傘塔形的柱狀物是斝必有的裝飾物,不過個個形狀有異。屬於獸面紋的表面裝紋圖案,鑄作精美。細細觀察有眼有嘴,大概是一種莫名的動物。引人興趣的是蓋頂上這兩隻連體的飛鳥。按器物造型,這兩隻鳥是器蓋上便於開啟的把手。雖然按照兩隻羽毛、眼睛、嘴巴俱全的飛鳥分別鑄造,輾轉周折,凹下凸起,但巧妙之處在於,結合兩者將它們的形態構築成實用的把手。

流散國外

這件斝有“冊”一字銘文,因此被稱為“冊方”斝。這種單字的銘文,不是作器者的名字,就是氏族徽號。斝最早出現於商中期,也是來源於陶斝。早期圓斝占大多數,方斝則是商後期出現的新器型。本器的鑄作十分精緻,同類的器物大多流散國外,這是國內僅存之一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