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宋徽宗趙佶微服私訪時,在新安縣廟頭村北邊的方山腳下偶遇一位行為節儉卻儲糧滿倉的睿智老者,並在大旱之年向其借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山訪賢
- 所屬年代:宋代
相傳有一年,宋徽宗趙佶微服各地私訪,走到新安縣廟頭村北邊的方山腳下,見一個拾糞老頭兒,用小木棍兒從地縫裡往外掏一粒麥籽,上前問道:
“老頭兒,你這樣多難,拾麥要一穗一穗拾,怎能一粒一粒去掏呢?” “一粒麥雖小,可救活一群螞蟻。”
趙佶一聽有理,招手讓他到樹下歇歇。老頭兒到樹下抺去臉上的汗,往地上一蹲吸起了旱菸。一會兒,路上過去一輛牛車,牛屙了一灘屎,老頭兒忙用手將牛糞捧進糞筐里。趙佶不解地看著他:“老頭兒,你不嫌臭?”
“臭變香,香變臭,臭臭香香,香香臭臭,天地之理!”
這時,路上一群推小車的糧販子也來到樹下。他們剛坐下,便掏出乾糧大口大口吞咽起來,往地上掉了好多饃花兒。老頭兒看在眼裡,便小心地把饃花兒拾起,大點兒的包進手巾里,小點的放進嘴裡吃了。推小車的可憐他,有的掏出整塊饃讓他吃,而他擺擺手說:“你們都是出門人,莫忘了一米定心慌啊!”可那推小車的聽了不以為然,有的還故意掂量他,“老頭兒,我們想買點糧食,不知附近有沒有大莊大戶人家?”
“你們這些車子,都想要點啥糧食?”
“豆子。”
“啥豆子?”
“黃豆、綠豆、黑豆、豇豆,俺們都要。”
“俺這裡豆子多得很,就單說豇豆吧,有黑豇豆、白豇豆、紅豇豆、長豇豆、短豇豆、菜豇豆、長秋豇豆、短秋豇豆,不同的豇豆有二十四種,你們要多少有多少,盡你們推,再每人送一斗豇豆不要錢!”那些推車的一聽都笑了起來。而老頭兒卻十分認真地說:“咋,你們不信?那走吧,大家跟我去看看!”
趙佶和老頭兒在前,推小車的一幫人將信將疑在後,不多時走到老頭兒門前。入了大門,老頭兒拿出二十四把鑰匙,把盛豆子的倉庫一個個打開,屋裡糧食堆如山,豆子盡他們往車上裝。最後每人免費送豆子一斗,打發他們都歡歡喜喜走了。趙佶心中暗暗高興,說了聲:“老哥,我也該走了。”
趙佶回到京城,過了三年,河南大旱,忽然想起老朋友,於是二次來到老頭兒家中,在門口一問,方知老頭兒正在地里剔穀苗兒。當趙佶尋到地里時,他正邊剔穀苗邊念叨:“命呀!運呀!時呀!機呀!”
趙佶微微對老頭兒一笑,親熱地點點頭:“老哥,請講‘命、運、時、機’之禮!”
老頭兒告訴趙佶:一個谷僡千粒米,雖多數穀粒入人口中,也有少數被鳥蟲吃了,當留下作種子的是“命”;同是下種,落地過深不出,過淺曝乾,能出土的是“運”;一粒谷種秋後發芽無用,在春夏發芽為“時”;好多穀苗被剔掉了,留下的穀苗不一定都是好的,這就是“機”遇了。
趙佶聽得入迷,不防鄉巴佬竟有如此玄機:“同是一個天地,別的地方棵苗不出,你何來穀苗成行?”
“穀子是耐旱草,我這穀子是去年冬至下種,苗雖小可已兩歲,隔年下種長的旺!”
趙佶遂把借糧之事說了一遍,老頭兒哈哈大笑著說,他已開倉借糧多天,至於對老朋友甘願任其所需:
“要多少?”
“不敢多借,給我每人二升吧!”
“你家人口有幾?”
趙佶伸出兩個指頭。老頭兒問:“兩口人?”他搖搖頭。“二十口?”他又搖搖頭。“兩百、兩千口?”他還是搖搖頭。最後,老頭兒直問到兩萬萬口,趙佶才點點頭。老頭兒吃驚暗想:此人非瘋即貴。此時,趙佶用手在空中繞了個圈兒。
“你會畫地畫天?”老頭兒問。
“畫餅怎能充飢?還望老兄周濟!”趙佶答。
至此,老頭兒方知是當今皇上駕臨,驚恐得雙膝跪地。因有行穀苗在膝下,便只好一膝懸空。趙佶慌忙上前扶住,連說“不必多禮”。老頭兒拘謹小心,不敢隨便多說一句話,回到家裡把糧庫全部打開,除留下一點兒自用外,把存糧全部獻給了朝廷。
趙佶心想:老頭兒是個大人才,要讓他隨同進京當宰相。老頭兒聽了,急忙叩頭謝恩說,他遵守先父“四秘”家訓,不可絲毫有違。
“何違‘四秘’?寡人願聞!”
吃飯不求頓頓有肉,住房不求高樓大廈,娶妻不求容貌漂亮,孩子不求當官為宦。”
趙佶聽了,仰天長嘆曰:
“人各有志,我不委屈於你!”
趙佶感謝老頭兒救駕之恩,臨走時封他居住的村莊叫“宋王莊”,也就是現在的城關鎮王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