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誠

方宗誠

方宗誠(1818—1888)清代學者,桐城派後期名家之一。字存之,號柏堂,安徽桐城人。官棗強知縣,論學宗程、朱,建正誼講舍、敬義書院,集諸生會講,從游甚眾,有《柏堂全集》、《志學錄》等。此幅方宗誠像為清人所繪。

基本介紹

  • 本名:方宗誠
  • 字號:字存之,號柏堂
  • 所處時代:清末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時間:1818年
  • 去世時間:1888年
  • 主要作品:《柏堂全集》、《志學錄》等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方宗誠出身儒學世家,父方松,由魯谼遷居縣城西郊毛河,竹籬茅舍,布衣粗食。宗誠少有大志,每日取賈太傅疏及唐宋名篇高聲朗讀。始受學許玉峰,繼師族兄方東樹,遍覽宋元後儒家之言,多有闡發。太平天國時,避居魯谼山,不廢講習。著《俟命錄》,研究天時、人事及致亂之源,認為士大夫修身、處事、為政之道,在於本綱常,明正學,選拔人才,效用當世。霍山吳竹如任山東布政使時,從友人方魯生處得《俟命錄》,將主要內容函致大學士倭仁,倭仁錄其要為經筵課程。方宗誠由此馳名京都。曾國藩、胡文忠慕其名皆以禮相聘,辭不受。同治元年(1862),河南巡撫嚴樹森應詔疏陳治國方略,方宗誠入嚴幕,奏疏多出其手。後曾國藩為直隸總督,推薦方宗誠為棗強縣令。李鴻章繼任總督,與方宗誠亦交往甚密。
方宗誠知棗強縣十年,辦鄉塾,興書院,整頓祀典,刻印當地前賢遺著,編修地方志,興辦義倉,儲糧備荒。每遇災害,及時勘察災情,兼及鄰縣受災情況,如實上報,不避忌嫌。多次請求李鴻章奏免全國錢糧積欠。雖為政一縣,謀慮所言皆宏遠大計,事關全局,李鴻章多採納施行。時深州知州游智開,興義學,減浮征,政績頗著。時人將游、方並譽為“深州遊牧棗強方令”,以表尊敬之情。
俟命錄,清光緒刊本俟命錄,清光緒刊本
方宗誠修髯洪聲,儀表堂堂。光緒六年(1880)辭官歸隱,與衡陽彭玉麟同游石鐘、匡廬,並立揚子江岸,吟風弄月,談古敘今。過往行人莫不欽其風采。光緒十三年(1887),安徽學使侍郎貴恆推崇方宗誠學識情操,奏請賜五品卿銜,獲準。方宗誠學承桐城文派,撰《諸經說都》33卷、《柏堂集》92卷、《俟命錄》、《志學錄》、《讀書筆記》、《講義》《柏堂師友集》合39卷,另撰寫、編訂書籍數十種。

人物軼事

方宗誠是桐城派後期的一位重要作家。曾國藩禮聘他為幕府,他謝絕了。後來,曾國藩來安慶,召他修《兩江忠義錄》,他卻答應了。書成,大受曾國藩賞識。不久,曾國藩移督直隸,奏薦方宗誠為棗強縣令。
方宗誠當了十年棗強縣令,政聲頗佳,後任總督李鴻章也誇獎他。卸任回家,屬吏和百姓夾道相送,只見他除了四大挑子書外,什麼也沒有,真可謂兩袖清風。
回到家裡,兒子守彝替他整理書籍,發現在父親的文稿里,夾著許多金銀薄片,大驚失色。方宗誠頓時滿臉愧色。兒子一再詰問,他竟半天支吾不出一句話。他見兒子望著那些金銀薄片在傷心地落淚,只好說出事情的原委。那全是屬吏和好友為他卸任離別時送的禮品,他本不想收,但盛情難卻,再說為官俸祿除了養家煳口,全用於接濟當地的一些窮學生,身五分文積蓄,而自己所寫的《俟命錄》、《志學錄》等幾十卷,都無錢刻版刊印。他對兒子說:“為父做官十年,未曾貪污半點錢財。這些銀兩都是朋友臨別贈送的,我想用作印書的費用。”守彝聽了,說:“父親差矣。為官一任,富在一方。用受禮金銀來印自己的道德文章,不僅使文章黯然失色,而且污染銅臭味,兒子今後還能讀父親的文章么?請父親三思而行!”
聽了兒子的話,方宗誠幡然醒悟,連忙問兒子這些金銀怎么處置?守彝果斷地說:“父親有志興學,培養人才,何不送回棗強,助資辦學!”方宗誠凝視兒子,欣喜地說:“方氏後繼有人,護清門之家風有望矣!”此事是我的老師吳孟復先生對我說的,馬其昶的《耆舊傳》未載,今特補敘一筆,不僅無損方宗誠,且有益於今世,我以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