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

方大曾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筆名小方,北平人,出生於外交官家庭。“九·一八”事變後國難當頭,他以相機和文字為武器,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題材的攝影作品。

其作品如《日軍炮火下的宛平城》、《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大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平
  • 出生日期:1912年7月13日
  • 職業:攝影師
  • 畢業院校:中法大學經濟系
  • 代表作品:《日軍炮火下的宛平城》
  • 性別:男
出生情況,成長經歷,攝影作品,通訊選讀,後世紀念,

出生情況

原名方德曾,筆名小方,北平人,出生於外交官家庭。

成長經歷

1930年於北市立一平第中學畢業後,考入中法大學經濟系。喜歡旅行、寫稿和攝影。
1929年17歲時在北平發起成立少年攝影團體“少年影社”,其宣言稱: “現在攝影技術一天天的發達,進步。攝影人才也能在藝術上占了重要地位……所以我們有組織少年攝影團的必要。做少年攝影界的先進隊何等偉大!何等的有趣呀!”
方大曾戰地攝影方大曾戰地攝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反帝大同盟”的機關報《反帝新聞》和北平少年隊機關刊物《少年先鋒》的編輯工作。
1934年大學畢業後應聘至北平基督教青年會當幹事,後去天津青年會工作。
1936年綏遠抗戰爆發後,到前線採訪,活躍於長城內外,寫下多篇附有攝影作品的通訊發表於《世界知識》,如《綏遠的軍事地理》、《綏東前線視察記》、《叢集寧到陶林》等。這時的方大曾“已成了馳騁長城內外、報導救亡愛國事跡的名記者了”(《新聞研究資料第一輯66頁》。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任中外新聞學社(簡稱中外社) 攝影記者、全民通訊社(簡稱全民社)攝影記者及《大公報》戰地特派員,赴前線採訪。
1937年7月10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第三天即前往盧溝橋前線採訪,寫出長篇報導《盧溝橋抗戰記》,配以照片發表。
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
1937年7月28日和其他三位記者從保定出發再次前往盧溝橋前線採訪,完成採訪計畫後準備繞道門頭溝回北平,因道路阻斷只好回撤至長辛店,再沿平漢線於30日返回保定。據范長江的回憶文章《憶小方》中的記載:“……隨著平漢戰局的惡化,保定失守。我們就不知道他的訊息,匯款時也不知給哪匯去。問他的親戚,回信說小方到保定時,正值保定失守。他被迫退到保定東南的蠡縣。在蠡縣曾發出一信。以後就沒有了下文……”。方大曾最後一篇見諸報端的文章是1937年9月30日發表在《大公報》上的《平漢北段的變化》。此後就音信全無。一般認為,方大曾作為一名失蹤的戰地記者,很可能是在1937至1938年間犧牲於抗日前線,時年僅25歲。

攝影作品

作為青年攝影家的方大曾“人品純正,熱情,精力充沛……好像總是在走路,奔忙,不知疲倦”。他關心底層百姓苦難的生活,用相機記錄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北方的社會民生,如《礦工》等。“九.一八”事變後國難當頭,他又以相機和文字為武器,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題材的攝影作品,如《日軍炮火下的宛平城》、《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等。

通訊選讀

“剛愎自用的日本少壯軍人對於這兩度戰役的敗死自然是絕不罷休。農民們被強迫著割平自己的莊田,不止此也,割完之後,還被活活地埋在地上,只留一個頭在外邊,等他們慢慢死去。至於婦女們所遭遇的命運,更不忍想像了!為什麼我們不立刻動員,把這些慘無人道的野獸趕出境外呢!
方大曾拍攝的《盧溝橋事件》圖集方大曾拍攝的《盧溝橋事件》圖集
“二十九軍在這次抗敵戰鬥中,其悲壯慘烈,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記得在日軍二次進攻的夜裡,我軍有一排人守鐵橋,結果全部犧牲,亦未能退卻一步。
“我感覺二十九軍的兵士每一個都很可愛,他們平均年齡都很小,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正充滿了天真活潑和英勇熱烈的心,又何況他們都受過鐵的訓練與強烈的民族意識的澆灌呢!
“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雲,襯托著永定河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
——方大曾《盧溝橋抗戰記》
“將士們離別綏東時,大家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東西都拋掉了,除了在戰場上所需要的武器外,別的什麼也不帶,以示決心。沒有一個人的腦子裡,想到抗戰以外的事。”
——方大曾《血戰居庸關·搶防南口》
“這是一個全民的抗戰,是一個生死關頭的民族解放鬥爭,每一個國民都應該並且必須組織在抗戰行動之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握著最後的勝利。”
——方大曾《保定以南》

後世紀念

2000年11月8日,新中國首個記者節,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一個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戰地記者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6年3月16日,方大曾的家人將方大曾留下的837張底片全部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2014年,馮雪松《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專著出版發行。
2015年5月25日,中國記協組織召開“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座談會”。
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紀念室”在他的失蹤地——保定落成,並對外開放。
2015年8月31日,寧波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寧波廣電集團在寧波書城舉辦“追尋一個記者、弘揚一種精神——《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讀者見面會,寧波廣電集團如意鳥創新團隊通過作者馮雪松的現場介紹及後期對作品的研讀,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背景下,並確定通過廣播訪談的形式,以“尋找方大曾的歷程”為主線,以“新聞記者的職責和使命”為主題,以跨時空心靈感應般的獨特視角展開了兩代記者跨越時空的對話。
廣播劇《戰地記者方大曾》錄製現場廣播劇《戰地記者方大曾》錄製現場
2017年7月7日,為紀念盧溝橋事變80周年,由寧波廣電集團創作出品的廣播劇《戰地記者方大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午夜書場》、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廣播《92最動聽》、音樂廣播《如意鳥》欄目以及新媒體客戶端“點看寧波”同步首播,並於7月10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記錄中國》欄目播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