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民俗志

方城民俗志

《方城民俗志》是王金祥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城民俗志
  • 作者:王金祥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年03月
  • ISBN:7534803691  
  • 編纂人員:王金祥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方城縣民俗的歷史與現狀。包括生活習俗、農業習俗、人生儀禮、民間信仰、歲時節俗等。

作品目錄

封面
方城民俗志
著作權頁
題字
題詞
圖片
耙地
鬧房
民間女樂手
龍燈
旱船
壽星觀花
莊稼佬送閨女
抬花轎
夏日的兒童
過關
杜媽媽講鳳瑞童年
劉建英及其丈夫、孩子
博望鍋盔
蠶農
蠶移坡
儲曬玉米棒
起麥場
縣城人民路商場
趕會去
紀念杜鳳瑞犧牲一周年
織壁毯
串門帘
民樂隊在福利院演出
高蹺深入民宅
竹馬在排練
老別與大頭和尚戲劉翠
蚌舞與旱船
抬小轎
民間雜技
農民畫家程春生
崔新慧給丈夫讀報
農民機繡師沈照平(右)
《方城民俗志》編輯委員會
方城縣政區圖
中州民俗叢書 編纂說明
《方城民俗志》序
凡例
概述
目錄
第一章 生活習俗
第一節 服飾
一 髮型
二 帽子
三 衣服
四 鞋襪
五 五佩戴
六 穿著與洗藏
第二節 飲食
一 家常便飯
二 待客飲食
三 風味小吃
四 民間飲茶
五 時令菜食
第三節 居處
一 房屋建築
二 庭院布局
三 室內擺設
四 照明取暖
五 居處信仰
第四節 交通
一 道路
二 橋樑
三 運輸
四 通訊
五 行旅
第五節 文化教育
一 學校教育
二 文化程度
三 文化崇拜
第六節 起居
一 晨昏作息
二 一日三餐
三 一天三晌
第七節 行業習俗
一 木匠業
二 建築業
三 鐵匠業
四 理髮業
五 染坊業
六 油坊業
七 窯業
八 漁業
九 蠶業
十 麵粉加工業
十一 醫藥業
十二 養殖業
十三 屠宰業
十四 狩獵業
十五 其它行業
第八節 婦女地位
一 婚姻地位
二 婆媳地位
三 母子地位
四 家務地位
五 經濟地位
六 文化地位
七 政治地位
八 其它
第九節 衛生保健
一 飲食保健
二 單方保健
三 鍛鍊保健
四 精神保健
五 衣著保健
笫二章 農業習俗
第一節 耕作習俗
一 犁地
二 耙地
三 打埂
第二節 播種習俗
一 條播
二 點播
三 撒播
四 掩播
五 栽播
六 插播
第三節 田間管理
一 鋤地
二 追肥
三 抗旱
四 排澇
第四節 收打習俗
一 收割
二 裝運
三 垛垛
四 打場
五 起場
六 翻曬
第五節 儲藏習俗
一 倉儲
二 踅藏
三 窖藏
四 囤藏
五 掛藏
第六節 分成習俗
一 建國前分成
二 建國後分成
第三章 鄉里社會
第一節 村落
一 村落形成
二 村落命名
三 村落結構
四 村落設施
第二節 家族
一 家族形成
二 家譜
三 家規家風
四 分家
五 財產繼承
第三節 姓氏
一 漢族姓氏
二 回族姓氏
第四節 鄰里
一 村規民約
二 民間組織
三 鄰里道德
第五節 方言
一 稱謂方言
二 忌諱方言
第六節 鄉情
一 僑居國外、香港人員名單
二 去台人員名單
第四章 集會貿易
第一節 集日
一 縣城集
二 獨樹集
三 趙河集
四 拐河集
五 博望集
六 二郎廟集
第二節 廟會
一 小頂山香火會
三 土山會
四 拐河三皇廟會
五 三賢山廟會
六 姜台廟會
七 維摩寺廟會
八 馬王廟會
九 關帝廟會
第三節 賽會
一 煙火會
二 嗩吶會
三 燈謎會
四 民聞舞蹈會
五 小刀會
六 大刀會
八 葛仙會
九 酒仙會
十 財神會
十一 老君會
十二 太陽會
十三 太平會
第四節 物交會
一 臨補會
二 小滿會
三 柳河水會
四 縣城物交會
第五節 市商
一 市場規劃
二 行業標誌
三 經營方式
四 商號
五 叫賣歌
第五章 人生儀禮
第二節 稱謂
一 血緣間稱謂
二 綽號
三 書信稱謂
四 面談稱謂
第二節 通禮
一 見面通禮
二 長幼通禮
三 待客通禮
四 借取通禮
五 探詢通禮
六 迎送通禮
七 感謝通禮
八 道歉通禮
九 恭讓通禮
第三節 誕生
一 懷孕
二 分娩
三 三天
四 報喜
五 送米麵
六 滿月
七 百天
八 抓周
九 揭痂
十 起名
第四節 成年
一 男子成年
二 女子成年
第五節 婚嫁
一 相親
二 訂親
三 結婚
四 回門
五 認門
六 離婚
第六節 壽禮
第七節 喪葬習俗
一 舉哀
二 報喪
三 穿孝
四 發喪
五 弔孝
六 守靈
七 打墓
八 入殮
九 送殯
十 安葬
十一 點主
十二 圓墳
十三 五七
十四 周年
第八節 祭禮
一 祭天地
二 祭神靈
三 祭鬼魂
第六章 民間信仰
第一節 對天地、自然、神靈信仰
一、對天地信仰
二、對氣象信仰
三、對動、植物信仰
四、對魂靈信仰
第二節 對巫蠱類信仰
第三節 宗教信仰
一 道教
二 佛教
三 基督教
四 伊斯蘭教
第七章 歲時節俗
第一節 革命節日、紀念日
一 革命節日
二 杜鳳瑞犧牲紀念日
第二節 傳統節俗
一 春節
二 添倉節
三 扎花樹
四 元宵節
五 二月二
六 寒食節
七 清明節
八 三月三
九 端陽節
十 六月六
十一 七月七
十二 仲秋節
十三 重陽節
十四 十月一
十五 冬至
十六 臘八兒
十七 二十三兒
十八 除夕
第三節 二十四節氣
第八章 民間工藝
第一節 制篦工藝
第二節 石刻工藝
第三節 絲織工藝
第四節 紡織工藝
第五節 刺繡工藝
第六節 編織工藝
第九章 民間遊藝
第一節 民間戲劇
一 地方劇種
二 戲班規矩
三 演出習俗
第二節 民間曲藝
一 墜子書
二 三弦書
三 大調曲
四 鼓兒詞
五 評詞
六 亂彈
第三節 民間音樂
一 《大銅器曲》
二 道教音樂
三 板頭曲
四 嗩吶
第四節 民間舞蹈
一 龍燈
二 獅舞
三 旱船
四 壽星觀花
五 高蹺
六 竹馬
七 老別
八 大頭和尚戲劉翠
九 推小車
十 背哥
十一 莊稼佬送閨女
十二 鷸蚌舞
十三 姜公背姜婆
十四 唐僧取經
第五節 民間雜耍
第六節 民間故事
一 煉真宮
二 野饃店
三 牛心山
四 韓信寨
五 扳倒井
六 宋知州巧斷土地案
七 白文光出任
八 老農稱呼的由來
九 火燒博望屯
十 廣陽大棗
十一 過禿尾巴老蒼龍
第七節 民間笑話
一 丸子
二 沒有饌
三 不要命
四 “咦,還是個草蹄哩1”
五 懶得好
第八節 民間謎語
第九節 民歌
一 夯歌
二 旱船歌
三 童謠
四 婚姻愛情歌
五 其它歌謠
第十節 民間諺語
一 世態人情
二 婚姻、家庭
三 教育、成才
四 農林牧漁
五 勤勞致富
六 買賣經商
七 天文氣象
八 衛生保健
第十一節 坎子
第十二節 民間遊戲
一 翻絞
二 走頂子
三 趕羊角
四 占方
五 占崗兒
六 丟窯
七 蹦五花
八 走古路
九 過關
十 券井
十一 瞎子逮瘸子
十二 官打捉賊
十三 彈子
十四 藏老母
十五 打柴
十六 貓逮老鼠
十七 跳房
十八 關爺騎大馬
十九 叨雞
二十 丟手巾
二十一 打瞎驢
二十二 老鷹抓雞娃
二十三 牤牛羝陣
二十四 抓子
二十五 丟猴
第十三節 民間美術
一 繪畫
二 書法
三 攝影
第十章 民俗人物
第一節 鄉里風雲人物
一 執法如山的張釋之
二 剛正不邪的吳阿衡
三 “不守婦道”的孫德卿
四 空軍戰鬥英雄杜風瑞
五 捨己為人的李金德
六 擁軍模範崔新慧
七 心靈美的姑娘劉建英
第二節 濟世行醫人物
一 “妙手回春”的馬清德
二 “舉世神醫”陳仲甫
三 不為名利的孫馨吾
四 “大國手”賈海如
第三節 民間技藝人物
一 御膳師吳氏兄弟
二 土機械師馬德奎
三 制筆能手楊俊傑
四 女機繡設計師沈照平
第四節 風趣傳說人物
一 才思敏捷的盧景炎
二 打油詩人王潘
第五節 民間遊藝人物
一 三弦書藝人裴氏兄弟
二 二簧名角“麻旦”
三 酷愛民樂的陳福田
編後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