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方前鎮地處中國香菇之鄉、藥材之鄉、生態龍井之鄉——磐安縣的東部。與台州市的天台、仙居交界毗鄰,轄34個行政村,115個自然村,下轄四協辦事處,是全縣地域面積最廣,行政村、自然村最多的鄉鎮。省道大科線穿境而過,靈江之源始豐溪橫貫全境,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4公里,距上三高速天台段42公里,方前素有“魚米之鄉”、“百果之園”之稱,是磐安縣的竹木工藝品之鄉。
地質地貌
方前鎮在區域地質構造上,屬於華南褶皺,系浙東褶皺帶,地質時期有過強烈的火山岩漿活動和差異性抬升運動。本區地層西北部和東南部為上侏羅紀火山岩系,中部始豐溪兩岸地區為白堊紀沉積岩系。構成本區的火山岩硬度大,節理髮育,岩石破碎。本區地質構造受北東向構造系影響,形成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北東向斷層,斷裂構造異常發育,尤其在本區東南部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斷裂地形。
土壤條件
方前鎮有黃壤、黃紅壤、紫色土、瀦育水稻土4個土類:
黃壤:為山地黃泥土,主要分布在本區東南部和西北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土層較薄,土質較粗,耕性較差,多為林地。
黃紅壤:主要為黃泥土,主要分布在在海拔250~600米的山丘地,母質為火山岩風化物,土層深厚,具有土色紅、質地粘重、酸性的特點,平坦處適宜耕種,山坡地多林地。
紫色土:為紅紫色土,面積有限,主要分布在始豐溪北岸河谷平原地區。土層深厚,耕作歷史悠久,適合大多數農作物的生長,是本區較為優良的農田耕作土壤。
瀦育水稻土:為黃泥砂田,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始豐溪及其支流沿河平原地區。瀦育水稻土是在河流沖積土的基礎上經長期人類耕種熟化而形成耕作性土壤,是本區耕作條件最好,生產能力最高,最優良的土壤類型。
建置沿革
方前古名雙岩,因其岩形狀似蟬,又叫放蟬,明洪武四年(1371)始,以諧音書為方前。宋時為天台縣積石鄉三十七都同仙里。明清沿襲舊稱為三十七都一圖。民國28年(1939),磐安設縣正式劃入,稱飛山鄉。1958年9月,為盤山公社飛山管理區(大隊)。1961年,改稱飛山公社。1966年,更名為方前公社。1976年8月,因天台縣建修石門水庫,將田芯大隊劃給天台。1983年,改稱方前鄉。1988年,撤鄉建鎮為方前鎮。1992年,四協鄉併入,為縣屬建制鎮。
大事記
1988年1月6日,省民政廳批准,方前鎮為革命老根據地鎮。
1997年8月18日,11號颱風正面襲擊方前鎮,受災慘重,受災人口占總人口的92%,104人無家可歸,全鎮倒塌民房558間,沖毀耕地面積800多畝,占總面積的20%,沖毀防洪堤96條,總計8.公里,淹沒耕地1850畝,全鎮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299.2萬元,橋頭示範畈一半左右水田受損,三分之一的田變成沙灘。方前鎮集鎮建設初具規模。方前鎮是磐安縣的二級中心鎮,1996~1997年5月完成了長325米、寬40米,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的中大街拆遷工程,拆遷房屋總計275間,占地面積7664.17平方米,建築面積13974.5平方米。長330米、寬15米的方街,高樓聳立,商店密集,占地面積達4800平方米。商品、蔬菜瓜果市場,每逢農曆四、九,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農民雲集於此,市場繁榮。
1998年,對經合法登記的116名“外來妹”全部落實了土地承包權,與當地人同樣看待。
地方特色
方前豆腐皮主要產區是寺岙村。以戶為單位生產和銷售,每天早上兩輛中巴連人帶貨運往天台,中午回村。日復一日,天天如此。產量每日2噸左右。生產設備已在不斷改進,已開始用鍋爐蒸汽。產量也不斷提高,從每日每戶15公斤,增加到70公斤。其中華亨食品廠已使用真空保鮮包裝,開始長途外銷。
農業示範園
橋頭村溪邊有沙灘和低產沙地共480畝,自1996年始進行改造。建成防洪堤長1600米,建成機耕路長1100米,三面光渠道縱橫長4300米,機埠2座。1997年,成立了科技服務組和農業服務公司,購置拖拉機4台,聯合收割機2台,機動噴霧器6台,園區內耕作、收穫、病蟲害防治等重大農活實行機械化操作,同時
基本實行良種、育種、植保、施肥管理和耕作收割等“五個統一”,使先進的農業科學和機械化技術得到推廣。
修路通車
施家莊,該村101戶360人,坐落在離鎮17公里的深山中。村民為了改變肩挑爬坡的命運,要修築一條簡易公路。工程自1992年動工,全村老少不分寒暑,甚至日夜交替輪換挖山四年不止,於1998年12月28日完工通車。共籌資128萬元,投工6萬多工,填挖土石方60多萬方,修築橋涵23座。縣長劉樹枝共到工地4次,給予村民很大鼓勵。他在通車典禮上深有感觸地說:“歷史確實是人民民眾自己創造的,你們還將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落實承包田
1998年,全鎮隨本鎮青年進山的“外來妹”共150多人,大部分已向鎮人民政府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戶口關係還來不及遷移。冬天延長土地承包期時,對經合法登記的116名“外來妹”全部落實了土地承權,與當地人同樣看待。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磐安縣振興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