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融合學說,在1937年由英國細胞學家C. Darlington提出的。他觀察到,在第一次減數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相互吸引,進行聯會,而當每一染色體分成兩個單體時,兩對染色單體又互相排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裂融合學說
- 提出時間:1937年
- 提出者:C. Darlington
- 類型:分子遺傳學
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
Darlington根據這些現象,提出了斷裂融合學說。他認為,在聯會時兩同源染色體互相纏繞,形成相關螺旋,這時染色體內的扭力和染色體間的扭力保持平衡;但當染色體分成染色單體時,同源染色體的引力被斥力代替,這時平衡被破壞,只有當兩個非姊妹染色單體在同一點上同時斷裂時,平衡才得以恢復。染色單體斷裂後,斷裂端環繞未斷裂的單體纏繞,螺旋部分鬆開。在此過程中,一個單體的斷裂端與另一非姊妹單體的相應斷裂端接觸,互相融合,形成重組(或交換)的染色單體。
根據這個學說,交換始終是相互的,而且發生一次斷裂融合後,在所形成的4個染色單體中,兩個是親型的,兩個重組型。該學說能解釋多種生物交換現象,但有少數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