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

河南新野猴戲,俗稱“耍猴兒”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新野猴戲雕塑近年來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上,除了雜技、遊戲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精彩畫面屢見不鮮。到了南北朝時期,猴戲已在新野盛行。

2008年1月被南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南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9年5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野猴戲
  • 興起:興於漢朝,盛行於南北朝
  • 地點:河南省新野縣
  • 類別:民間傳統藝術
  • 相關人物:新野縣令吳承恩
  • 文化類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相關事件,

簡介

明清時期,河南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餬口的生計門路而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後,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有了新的內涵。玩猴藝人一副扁擔兩個箱,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玩猴藝人每到一處,放下挑子,不用搭台,只需在一塊空場上,拽住猴陣子,揚起手中的小扎鞭,用嘴那么一吆喝,便和這小精靈同台演出了。你看這小毛猴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戲服,模仿著人們的舉止行動,爬桿、擔水、騎車、犁地、走鋼絲、打籃球,要多像有多像,實在是滑稽。
《西遊記》《西遊記》

相關事件

南陽市新野縣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猴戲市場。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通過新野民間藝人耐心的調教,成了妙趣橫生的喜劇演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絕活。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新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鐘愛。
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台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么熟悉。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猴戲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猴戲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了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了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2009年5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