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1949~2009)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1949~2009)》是《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編委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1949~2009)
  • 作者:《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編委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至2009年11月,新鄉市農業科學院跨過了整整60個春秋。春華秋實、金風送爽,在全國各族人民同慶共和國60華誕的喜慶日子裡,新鄉市農業科學院迎來了自己的節日一建院60周年。在此喜慶之時,衷心地向多年來關心支持農科院建設發展的各級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作品目錄

封面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1949~2009)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志》編纂委員會
編纂辦公室
題詞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盧良恕為新鄉市農科院院慶題詞
中國科學院李振聲院士題詞
中國捉業科再檔仔趨學院院長翟虎渠題詞
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胡廷積題詞
河南省農科院院長馬萬傑題詞
新鄉市市長李慶貴題詞
圖片
辦院綜旨
新科精神
辦院方針
院徽
奔向美好的明天
團結奮鬥的領導班子
大系圖
1999年5月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前右一)參觀國審新麥9號高產田
2006年4月農業部長杜青林(前右三)考察新麥18示範田
原中組部長張全景(右一)接見榮獲全國企改十大傑出人物張朽匙采忠臣
1998年5月河南省委書記馬催備贈潤忠臣(前左三)參觀國審新麥9號萬畝豐產方
2007年9月省委副書記陳全國(右一)考察新單36高產攻關田
1998年10月河南省副省長張濤(左二)考察國審豫粳6號
2005年5月中駝糊判國工程院院士盧良恕(右一)考察新麥18
2005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左二)考察小麥新品種
原市委書記連維良(右)來院調研
2007年3月省委委員、省農科院院長馬萬傑(左一)考察種子檢驗室
2009年8月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房延修(左二)來院調研
原省農科院院長董慶周(左二)和現副院長喬鵬程(左一)來院調研
2009年5月市長李慶貴(前右三)考察新麥19萬畝商品糧生產基地
市領導茹銀格(左二)、全催張德華(左三)、胥昭福(左四)看望科技專家
1989年8月市委書記吉炳軒(左一)考察國審豫玉5號豐產田
1990年9月原市委書記孔茂山(左一)考察玉米試驗田
1990年8月市長田紀震(左二)考察玉米新品種
1999年市委書記符文朗(左二)、政協主席劉振岐(左三)參觀院50年成果展
2004年人大主任王富均(右一)政協主席趙勝修(左三)參加所改院掛牌儀式
1999年省科委副主任黃興維(右一)考察新麥10號
1990年8月副市長劉少斌(右一)考察玉米試驗田
市委常委、秘書長王保旺(左二)帶領市直有關部門領導到種業公司調研
2006年12月副市長賈全明(左)來院調研
2009年9月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曉然(左二)考察水稻新品種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研究員(右四)考察新單36示範田
20世紀50年代平原省農業試驗場
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研發中心
20世紀70年代辦公房
辦公區一角
新落成的辦公大樓
蔬菜育種大棚
引進奧地利現代化小麥小區試驗廈危永精量播種機
水稻試驗田一角
海南育種站
人工氣候室
高標準小麥試驗田
20世紀戒判籃70年代化驗室
DNA擴增儀
現代生物實驗室
20世紀60~70年代資料庫
現代化電子閱覽室
20世紀50年代手搖種子鳳選車
現代化種子加工生產線
20世紀70~80年代種子倉庫及加工機械
現代大型種子倉庫
20世紀80年代職工住房
新落成的專家樓及青年公寓
張忠臣現任院長(1999~)黨委書記(2004~)
宋秀嶺(左一)所長(1984~1990)全國著名玉米專家
胡惠亭 黨委書記(1984~1995)
朱止民 所長 黨委書記(1995~1999)
王自芳 黨委書記(1999~2004)
孔祥運 所長(1966~1967)(1978~1984)書記(1953~1958)
趙世岷 所長 書記(1960~1962)(1973~1978)
李德運 所長 書記(1962~1966)
郭樹福 所長(1970~1973)
王立修 書記(1978~1984)
畢清雨 所長(1990~1995)
張慶吉(右二)研究員 全國著名玉米專家
張履鵬(右一)研究員 全國著名穀子專家
方良學(右一)研究員 省著名小麥專家
孫彥常(右二)副研究員 省著名水稻專家
王東貴研究員 省著名棉花育種專家
苗長海(左一)研究員 省著名食用菌專家
劉學漢副研究員 省著名玉米育種專家
李秋之副研究員 省著名化控專家
趙宗武(前排左三)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小麥育種專家
張學舜(左四)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玉米育種專家
王書玉(左四)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水稻育種專家
原連莊(左四)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白菜育種專家
李景生(左三)研究員 優秀中年蔬菜育種專家
趙啟學(左四)研究員 優秀經營管理專家
張栩(右二)研究員 優秀科研管理專家
夏瑛光(左三)研究員 優秀良種繁育專家
雷曉天(左二)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植保專家
蔣志凱研究員 優秀青年小麥育種專家
馬華平副研究員 青年小麥育種專家
陳梅英(右二)副研究員 科技信息管理專家
李峰(右二)副研究員 中青年食用菌專家
田守芳(左二)副研究員 中青年棉花育種專家
茹德平高級農藝師 農技推廣專家第一個省審花生新花1號育成者
周聯東(右二)副研究員 博士 學科帶頭人
全國第一個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雙交種新雙1號,種植面積2億畝
矮金525骨幹自交系在全國組配單交種30多個
全國第一個玉米單交種新單1號累計推廣2億多畝,開創我國玉米單交種直接套用於生產的新紀元
全國第一個玉米矮源版次系矮154
全省第一個國家豎葉型玉米品種新黃單85-1,開創了緊湊型玉米品種育種推廣新階段
優質高產早熟玉米品種豫玉12號
高產抗病優質玉米新品種新單22
高產優質抗倒抗病玉米雜交種新單26
百泉3039小麥品種,黃淮麥區大面積種植逾20年
國審高產新麥9號推廣面積2300萬畝
國審新麥18號,黃淮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半冬性優質品種,累計面積5000萬畝
優質中早熟半冬性小麥品種國審新麥19
新稻68-11沿黃稻區種植20年不衰
全省第一個國審粳稻品種豫粳6號國家北方及河南省粳稻區試對照種10多年
高產抗病優質粳稻新品種國審新稻18號
全國第一個雜交育成的穀子品種新農冬2
華北地區推廣面積最大的穀子品種新農761
全省第一個省審春棉品種豫棉1號,結束美棉在河南的種植歷史,推廣面積1500萬畝
全省第一個夏棉品種豫棉5號
本院育成的第一個轉基因常規抗蟲棉新科棉1號
本院育成的第一個轉基因雜交抗蟲棉新科棉2號
省審第一個花生新品種新花1號,填補了新鄉市花生育種的空白
優質直筒型新鄉903
小包型種植區主栽品種新鄉小包23
第一個省審抗熱早熟品種豫白菜5號
抗熱極早熟品種新早56
第一個省審保護地栽培甜椒品種豫椒3號
適宜早春保護地栽培新科辣椒4號
新鄉市第一個省審西瓜品種新蜜1號
雜交育成的80大蔥
全省第一個野生馴化成栽培種並套用於生產的食用菌品種多脂鱗傘
高產優質抗病品種新蔥2號
自然選擇育成的雞腿菇新科40
高溫型食用茵新品種榆黃蘑
研製的新型除草劑調節劑
1973年南斯拉夫薩格勒布農學系育種及生物研究所維達索維奇所長同玉米專家張慶吉交流玉米育種
1974年副所長張履鵬陪同墨西哥農業參訪團參觀小麥試驗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水稻專家馬特來院學術交流
法國農業專家來院考察新麥系列品種
法國水稻專家米歇爾來院學術交流
趙宗武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考察生物技術在小麥育種上的套用
王書玉赴澳大利亞培訓考察
張學舜赴溫哥華穀物實驗室考察育種新技術
李景生在東京蔬菜栽培技術交流會上發言
2004年合資組建河南省第一家註冊資金3000萬元的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與省農科院在水稻玉米兩項科技合作項目上籤約
第二屆雜交粳稻科技創新研討會期間王書玉等與袁隆平院士學術交流
李景生、原連莊參加台灣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學術交流
河南農大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鄉分中心在新鄉市農科院掛牌成立
20世紀50年代孔祥運所長帶領科研人員深入山區進行農業資源調查
科研人員深入農村了解作物種植結構
建院初期科研人員深入農戶調查農業生產情況
趙宗武向農民技術員講授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原連莊受市婦聯邀請在全市科技女能手培訓會上講授農業技術
張學舜在延津縣豐莊鄉講述新單26高產栽培技術
薛應徵為農民進行水稻田間技術指導
李峰現場指導菇農培養料配製
茹德平深入農村傳授新花1號高產栽培技術
通過高產示範有獎競賽活動加速新品種推廣步伐
冀屯鄉趙流河村送錦旗感謝院駐村工作隊科技助農
年度總結表彰暨助困獻愛心動員大會
突出貢獻人員領獎
參加省種子法律知識電視大獎賽獲團體特等獎
院領導春節慰問老幹部
集中學習觀看焦裕祿史來賀先進事跡電教片
部分職工前往西柏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部分黨員在回龍村共產黨員楷模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張忠臣院長在《梨園春》現場為新科種子用戶開獎
院志編纂辦公室全體成員討論編寫方案
部分黨員中層幹部參觀焦裕祿紀念館
60周年院慶歌詠比賽
春節晚會新老職工同台獻藝
老專家老領導為院發展獻計獻策
參加公益勞動歸來
新春運動會拔河賽
368項國家、省、市榮譽
346項國家、省、市成果證書
58個國審、省審品種證書
13個品種權保護證書
2個國家轉基因品種保護證書
3項國家專利證書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5項獲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6項
“十五”期間再次被評為全國百強院所
2006年10月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評為全國種業50強
宋秀嶺中共十三大代表省勞模 市首屆科技重大貢獻獎
孫彥常省第六屆人大代表省勞模 市首屆科技重大貢獻獎
趙宗武省七屆黨代會代表、省勞模市第三屆科技重大獎
張忠臣省第八屆黨代會代表、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企業改革十大傑出人物
原連莊省十一屆人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張學舜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全國南繁先進工作者、國家玉米產業體系新鄉綜合試驗站站長
馬華平省十大傑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雙學雙比先進個人
王書玉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市十大傑出人物
蔣志凱省農村致富帶頭人、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市十大精神典型人物
唐振海(右三)副院長、副書記與科室人員座談
張忠臣(右二)院長、黨委書記深入科研一線調研
陳萬先(右二)副院長到施工現場指導
院領導圍繞建一流強院目標研究發展規劃
趙啟學(右四)副院長與客戶交流意見
趙宗武(右一)副院長與外國專家探討有關技術
陳菊霞(右二)紀工委書記與科室人員研究黨風廉政建設
前言
目錄
第一篇 綜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六十年主要成就
第二節 六十年基本經驗
第二章 地理位置與基礎設施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基礎設施
第三章 歷史沿革及領導更迭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新鄉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第三節 新鄉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第四節 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第五節 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第四章 機構設定
第一節 新鄉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
第二節 新鄉市農林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
第三節 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
第四節 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機構設定
第五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
第二節 共青團組織
第三節 工會組織
第四節 婦委會組織
第五節 民主黨派
第六章 科研管理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成果管理
第三節 項目管理
第四節 智慧財產權管理
第五節 條件建設與管理
第六節 學術委員會制度
第七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人員編制及構成
第三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節 幹部隊伍建設
第五節 工人隊伍管理
第六節 離退休人員
第七節 考核、獎懲
第八節 專業技術職務評聘
第九節 工資福利
第十節 社會保障
第八章 財務管理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財務管理
第九章 生產管理
第一節 1949~1975年推廣隊繁殖股生產隊
第二節 1975~1986年生產科時期
第三節 1986~1998年生產繁殖科
第四節 1998~2002年新品種繁育中心
第五節 2002~2005年綜合辦公室
第六節 2005~2009年農業科技試驗站
第二篇 科學研究
第十章 玉米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玉米品種資源徵集 整理和利用
第三節 玉米品種間雜交種選育和套用
第四節 玉米自交系選育
第五節 玉米雙交種三交種選育及利用
第六節 玉米單交種選育
第七節 玉米育種基礎理論研究及套用
第八節 玉米栽培技術研究
第九節 玉米北育南繁研究及推廣
第十節 承擔項目 課題及獲得成果
第十一章 小麥
第一節 小麥研究概況
第二節 小麥資源引進鑑定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與育成品種
第四節 小麥品種選育關鍵技術研究
第五節 小麥栽培技術研究
第六節 承擔重大(點)項目及獲得的科技成果
第十二章 水稻
第一節 水稻研究概況
第二節 水稻新品種選育研究
第三節 引黃稻改研究
第四節 水稻栽培技術研究
第五節 承擔國家 省市重大(點)項目與獲得成果
第十三章 穀子
第一節 穀子研究概況
第二節 穀子研究發展過程
第三節 穀子研究主要成果
第十四章 棉花
第一節 棉花研究慨況
第二節 棉花新品種引進與推廣套用
第三節 棉花新品種選育研究
第四節 新鄉棉花生產發展及栽培枝術研究
第五節 栽培技術專題研究
第六節 棉花基地縣科技服務
第七節 研究成果
第十五章 白菜
第一節 白菜研究概況
第二節 白菜品種資源徵集整理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白菜育種新技術引進與套用研究
第四節 白菜優良品種選育
第五節 白菜優質高效周年生產技術研究
第十六章 甜椒 辣椒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品種資源徵集鑑定保存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新品種選育研究
第四節 海南加代技術探索
第五節 栽培技術研究
第六節 研究成果
第十七章 大蔥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品種資源徵集鑑定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大蔥病害防治研究
第四節 大蔥雄性不育系選育及利用研究
第五節 大蔥新品種選育及加代技術研究
第六節 大蔥制種技術研究
第七節 大蔥栽培技術研究
第八節 取得成果
第十八章 其他蔬菜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蔬菜植物保護研究
第三節 番茄新品種引進推廣與選育研究
第四節 蔬菜攻淡綜合技術研究
第五節 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推廣套用研究
第六節 地方品種提純復壯研究
第七節 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研究
第十九章 食用菌
第一節 食用菌研究概況
第二節 食用菌新技術推廣
第三節 草菇北移研究
第四節 食用菌保護地栽培研究
第五節 利用麥秸發酵栽培雙孢蘑菇研究
第六節 稻田套放食用菌技術研究
第七節 新鄉市輝縣太行山野生真菌資源考察及利用
第八節 利用玉米秸稈發酵栽培雙孢菇雞腿菇技術研究
第二十章 農業新技術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原子示蹤技術研究
第二十一章 生物技術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植物脫毒快繁技術研究
第三節 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
第四節 西瓜育種研究
第二十二章 植物保護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蟲害防治研究
第三節 病害防治研究
第四節 農藥套用研究
第五節 其他研究
第二十三章 土壤肥料
第一節 土壤肥料研究概況
第二節 土壤研究
第三節 肥料研究
第四節 其他研究
第五節 實驗室化驗分析工作
第二十四章 園林
第一節 園林研究概況
第二節 果樹新品種引進鑑定與套用
第三節 果樹栽培技術研究
第四節 珍稀花卉林木引進與推廣
第二十五章 其他作物
第一節 甘薯
第二節 花生
第三節 高粱
第四節 大豆
第二十六章 科技信息與農業氣象
第一節 科技情報工作概況
第二節 科技圖書資料檔案收集整理和利用
第三節 專題情報服務研究
第四節 計算機在科技信息工作中的套用
第五節 農業氣象試驗及利用
第三篇 科技服務與科技開發
第二十七章 科技服務 堅持三個“三結合”
第一節 百廢待興 艱苦創業打基礎
第二節 實行三個“三結合”科研服務共發展
第二十八章 固科研之本 闖開發新路 繪輝煌新篇
第一節 順應形勢 科技開發求發展
第二節 主動出擊 搶占市場出效益
第三節 技物結合 農化園藝多業興
第四節 科學管理 完善機制增活力
第四篇 國際科技交流
第二十九章 友好往來
第三十章 援外項目
第一節 赴尚比亞考察
第二節 援助尚比亞試種小麥
第三十一章 進修考察
第一節 赴日研修及擔任日語翻譯
第二節 赴澳新考察
第三節 赴烏克蘭農業考察
第四節 赴澳大利亞考察玉米
第五節 歐洲種子加工技術與設備培訓考察
第六節 赴澳大利亞考察小麥
第七節 赴台灣蔬菜考察
第八節 赴澳大利亞農業培訓
第九節 赴加拿大和美國考察
第五篇 人物
第三十二章 人物傳記
杜子儉
呂躍亭
郭樹福
高文吉
董啟昌
任秀
楊惠人
劉文昭
孔祥運
趙世珉
李德運
王立修
畢清雨
趙景文
王戊辰
趙鴻烈
毛谷生
耿平
第三十三章 人物簡介
張忠臣
唐振海
陳萬先
趙啟學
趙宗武
陳菊霞
宋秀嶺
胡惠亭
朱止民
王自芳
張慶吉
張履鵬
孫彥常
方良學
王東貴
苗長海
楊天成
王書玉
張栩
張學舜
李景生
原連莊
夏瑛光
雷曉天
蔣志凱
邵會通
郭振靜
張兆興
邢樹蘭
丁學璧
王建平
張長順
李秋之
劉燕
劉學漢
李榮芝
高鳳仙
張典
卞高中
鄭淑琴
趙新明
郝成
尚學育
高玉蘭
薛應徵
郝春才
屈城鄉
田守芳
劉現禎
周勤智
陳梅英
宗桂山
李峰
馬華平
董昀
任轉灘
張素平
何代元
趙彩霞
鄭秋道
原讓花
茹德平
周聯東
第六篇 大事記
第七篇 附錄
附錄一 歷屆院(所)級領導名錄
附錄二 歷屆黨委(黨組支部)成員名錄
附錄三 歷屆紀(檢)委書記名錄
附錄四 高級技術職務名錄
附錄五 省、市優秀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及拔尖人才名錄
附錄六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錄
附錄七 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名錄
附錄八 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名錄
附錄九 科技人員社會兼職
附錄十 全體職工名錄
附錄十一 自育品種目錄
附錄十二 市級以上成果統計表
附錄十三 市級以上成果目錄
附錄十四 省級以上刊物論文目錄
附錄十五 出版著作目錄
附錄十六 授權品種和專利目錄
附錄十七 專有品種(產品)目錄
附錄十八 申請註冊商標目錄
附錄十九 “八五”以來承擔項目目錄
附錄二十 歷屆學術委員會成員名錄
著作權頁
2009年9月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曉然(左二)考察水稻新品種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研究員(右四)考察新單36示範田
20世紀50年代平原省農業試驗場
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研發中心
20世紀70年代辦公房
辦公區一角
新落成的辦公大樓
蔬菜育種大棚
引進奧地利現代化小麥小區試驗精量播種機
水稻試驗田一角
海南育種站
人工氣候室
高標準小麥試驗田
20世紀70年代化驗室
DNA擴增儀
現代生物實驗室
20世紀60~70年代資料庫
現代化電子閱覽室
20世紀50年代手搖種子鳳選車
現代化種子加工生產線
20世紀70~80年代種子倉庫及加工機械
現代大型種子倉庫
20世紀80年代職工住房
新落成的專家樓及青年公寓
張忠臣現任院長(1999~)黨委書記(2004~)
宋秀嶺(左一)所長(1984~1990)全國著名玉米專家
胡惠亭 黨委書記(1984~1995)
朱止民 所長 黨委書記(1995~1999)
王自芳 黨委書記(1999~2004)
孔祥運 所長(1966~1967)(1978~1984)書記(1953~1958)
趙世岷 所長 書記(1960~1962)(1973~1978)
李德運 所長 書記(1962~1966)
郭樹福 所長(1970~1973)
王立修 書記(1978~1984)
畢清雨 所長(1990~1995)
張慶吉(右二)研究員 全國著名玉米專家
張履鵬(右一)研究員 全國著名穀子專家
方良學(右一)研究員 省著名小麥專家
孫彥常(右二)副研究員 省著名水稻專家
王東貴研究員 省著名棉花育種專家
苗長海(左一)研究員 省著名食用菌專家
劉學漢副研究員 省著名玉米育種專家
李秋之副研究員 省著名化控專家
趙宗武(前排左三)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小麥育種專家
張學舜(左四)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玉米育種專家
王書玉(左四)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水稻育種專家
原連莊(左四)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白菜育種專家
李景生(左三)研究員 優秀中年蔬菜育種專家
趙啟學(左四)研究員 優秀經營管理專家
張栩(右二)研究員 優秀科研管理專家
夏瑛光(左三)研究員 優秀良種繁育專家
雷曉天(左二)研究員 優秀中青年植保專家
蔣志凱研究員 優秀青年小麥育種專家
馬華平副研究員 青年小麥育種專家
陳梅英(右二)副研究員 科技信息管理專家
李峰(右二)副研究員 中青年食用菌專家
田守芳(左二)副研究員 中青年棉花育種專家
茹德平高級農藝師 農技推廣專家第一個省審花生新花1號育成者
周聯東(右二)副研究員 博士 學科帶頭人
全國第一個推廣面積最大的玉米雙交種新雙1號,種植面積2億畝
矮金525骨幹自交系在全國組配單交種30多個
全國第一個玉米單交種新單1號累計推廣2億多畝,開創我國玉米單交種直接套用於生產的新紀元
全國第一個玉米矮源版次系矮154
全省第一個國家豎葉型玉米品種新黃單85-1,開創了緊湊型玉米品種育種推廣新階段
優質高產早熟玉米品種豫玉12號
高產抗病優質玉米新品種新單22
高產優質抗倒抗病玉米雜交種新單26
百泉3039小麥品種,黃淮麥區大面積種植逾20年
國審高產新麥9號推廣面積2300萬畝
國審新麥18號,黃淮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半冬性優質品種,累計面積5000萬畝
優質中早熟半冬性小麥品種國審新麥19
新稻68-11沿黃稻區種植20年不衰
全省第一個國審粳稻品種豫粳6號國家北方及河南省粳稻區試對照種10多年
高產抗病優質粳稻新品種國審新稻18號
全國第一個雜交育成的穀子品種新農冬2
華北地區推廣面積最大的穀子品種新農761
全省第一個省審春棉品種豫棉1號,結束美棉在河南的種植歷史,推廣面積1500萬畝
全省第一個夏棉品種豫棉5號
本院育成的第一個轉基因常規抗蟲棉新科棉1號
本院育成的第一個轉基因雜交抗蟲棉新科棉2號
省審第一個花生新品種新花1號,填補了新鄉市花生育種的空白
優質直筒型新鄉903
小包型種植區主栽品種新鄉小包23
第一個省審抗熱早熟品種豫白菜5號
抗熱極早熟品種新早56
第一個省審保護地栽培甜椒品種豫椒3號
適宜早春保護地栽培新科辣椒4號
新鄉市第一個省審西瓜品種新蜜1號
雜交育成的80大蔥
全省第一個野生馴化成栽培種並套用於生產的食用菌品種多脂鱗傘
高產優質抗病品種新蔥2號
自然選擇育成的雞腿菇新科40
高溫型食用茵新品種榆黃蘑
研製的新型除草劑調節劑
1973年南斯拉夫薩格勒布農學系育種及生物研究所維達索維奇所長同玉米專家張慶吉交流玉米育種
1974年副所長張履鵬陪同墨西哥農業參訪團參觀小麥試驗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水稻專家馬特來院學術交流
法國農業專家來院考察新麥系列品種
法國水稻專家米歇爾來院學術交流
趙宗武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考察生物技術在小麥育種上的套用
王書玉赴澳大利亞培訓考察
張學舜赴溫哥華穀物實驗室考察育種新技術
李景生在東京蔬菜栽培技術交流會上發言
2004年合資組建河南省第一家註冊資金3000萬元的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與省農科院在水稻玉米兩項科技合作項目上籤約
第二屆雜交粳稻科技創新研討會期間王書玉等與袁隆平院士學術交流
李景生、原連莊參加台灣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學術交流
河南農大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鄉分中心在新鄉市農科院掛牌成立
20世紀50年代孔祥運所長帶領科研人員深入山區進行農業資源調查
科研人員深入農村了解作物種植結構
建院初期科研人員深入農戶調查農業生產情況
趙宗武向農民技術員講授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原連莊受市婦聯邀請在全市科技女能手培訓會上講授農業技術
張學舜在延津縣豐莊鄉講述新單26高產栽培技術
薛應徵為農民進行水稻田間技術指導
李峰現場指導菇農培養料配製
茹德平深入農村傳授新花1號高產栽培技術
通過高產示範有獎競賽活動加速新品種推廣步伐
冀屯鄉趙流河村送錦旗感謝院駐村工作隊科技助農
年度總結表彰暨助困獻愛心動員大會
突出貢獻人員領獎
參加省種子法律知識電視大獎賽獲團體特等獎
院領導春節慰問老幹部
集中學習觀看焦裕祿史來賀先進事跡電教片
部分職工前往西柏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部分黨員在回龍村共產黨員楷模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張忠臣院長在《梨園春》現場為新科種子用戶開獎
院志編纂辦公室全體成員討論編寫方案
部分黨員中層幹部參觀焦裕祿紀念館
60周年院慶歌詠比賽
春節晚會新老職工同台獻藝
老專家老領導為院發展獻計獻策
參加公益勞動歸來
新春運動會拔河賽
368項國家、省、市榮譽
346項國家、省、市成果證書
58個國審、省審品種證書
13個品種權保護證書
2個國家轉基因品種保護證書
3項國家專利證書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5項獲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6項
“十五”期間再次被評為全國百強院所
2006年10月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評為全國種業50強
宋秀嶺中共十三大代表省勞模 市首屆科技重大貢獻獎
孫彥常省第六屆人大代表省勞模 市首屆科技重大貢獻獎
趙宗武省七屆黨代會代表、省勞模市第三屆科技重大獎
張忠臣省第八屆黨代會代表、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企業改革十大傑出人物
原連莊省十一屆人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張學舜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全國南繁先進工作者、國家玉米產業體系新鄉綜合試驗站站長
馬華平省十大傑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雙學雙比先進個人
王書玉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市十大傑出人物
蔣志凱省農村致富帶頭人、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市十大精神典型人物
唐振海(右三)副院長、副書記與科室人員座談
張忠臣(右二)院長、黨委書記深入科研一線調研
陳萬先(右二)副院長到施工現場指導
院領導圍繞建一流強院目標研究發展規劃
趙啟學(右四)副院長與客戶交流意見
趙宗武(右一)副院長與外國專家探討有關技術
陳菊霞(右二)紀工委書記與科室人員研究黨風廉政建設
前言
目錄
第一篇 綜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六十年主要成就
第二節 六十年基本經驗
第二章 地理位置與基礎設施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基礎設施
第三章 歷史沿革及領導更迭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新鄉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第三節 新鄉市農林科學研究所
第四節 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第五節 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
第四章 機構設定
第一節 新鄉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
第二節 新鄉市農林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
第三節 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機構設定
第四節 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機構設定
第五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
第二節 共青團組織
第三節 工會組織
第四節 婦委會組織
第五節 民主黨派
第六章 科研管理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成果管理
第三節 項目管理
第四節 智慧財產權管理
第五節 條件建設與管理
第六節 學術委員會制度
第七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人員編制及構成
第三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節 幹部隊伍建設
第五節 工人隊伍管理
第六節 離退休人員
第七節 考核、獎懲
第八節 專業技術職務評聘
第九節 工資福利
第十節 社會保障
第八章 財務管理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財務管理
第九章 生產管理
第一節 1949~1975年推廣隊繁殖股生產隊
第二節 1975~1986年生產科時期
第三節 1986~1998年生產繁殖科
第四節 1998~2002年新品種繁育中心
第五節 2002~2005年綜合辦公室
第六節 2005~2009年農業科技試驗站
第二篇 科學研究
第十章 玉米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玉米品種資源徵集 整理和利用
第三節 玉米品種間雜交種選育和套用
第四節 玉米自交系選育
第五節 玉米雙交種三交種選育及利用
第六節 玉米單交種選育
第七節 玉米育種基礎理論研究及套用
第八節 玉米栽培技術研究
第九節 玉米北育南繁研究及推廣
第十節 承擔項目 課題及獲得成果
第十一章 小麥
第一節 小麥研究概況
第二節 小麥資源引進鑑定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與育成品種
第四節 小麥品種選育關鍵技術研究
第五節 小麥栽培技術研究
第六節 承擔重大(點)項目及獲得的科技成果
第十二章 水稻
第一節 水稻研究概況
第二節 水稻新品種選育研究
第三節 引黃稻改研究
第四節 水稻栽培技術研究
第五節 承擔國家 省市重大(點)項目與獲得成果
第十三章 穀子
第一節 穀子研究概況
第二節 穀子研究發展過程
第三節 穀子研究主要成果
第十四章 棉花
第一節 棉花研究慨況
第二節 棉花新品種引進與推廣套用
第三節 棉花新品種選育研究
第四節 新鄉棉花生產發展及栽培枝術研究
第五節 栽培技術專題研究
第六節 棉花基地縣科技服務
第七節 研究成果
第十五章 白菜
第一節 白菜研究概況
第二節 白菜品種資源徵集整理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白菜育種新技術引進與套用研究
第四節 白菜優良品種選育
第五節 白菜優質高效周年生產技術研究
第十六章 甜椒 辣椒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品種資源徵集鑑定保存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新品種選育研究
第四節 海南加代技術探索
第五節 栽培技術研究
第六節 研究成果
第十七章 大蔥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品種資源徵集鑑定與利用研究
第三節 大蔥病害防治研究
第四節 大蔥雄性不育系選育及利用研究
第五節 大蔥新品種選育及加代技術研究
第六節 大蔥制種技術研究
第七節 大蔥栽培技術研究
第八節 取得成果
第十八章 其他蔬菜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蔬菜植物保護研究
第三節 番茄新品種引進推廣與選育研究
第四節 蔬菜攻淡綜合技術研究
第五節 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推廣套用研究
第六節 地方品種提純復壯研究
第七節 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研究
第十九章 食用菌
第一節 食用菌研究概況
第二節 食用菌新技術推廣
第三節 草菇北移研究
第四節 食用菌保護地栽培研究
第五節 利用麥秸發酵栽培雙孢蘑菇研究
第六節 稻田套放食用菌技術研究
第七節 新鄉市輝縣太行山野生真菌資源考察及利用
第八節 利用玉米秸稈發酵栽培雙孢菇雞腿菇技術研究
第二十章 農業新技術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原子示蹤技術研究
第二十一章 生物技術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植物脫毒快繁技術研究
第三節 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
第四節 西瓜育種研究
第二十二章 植物保護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蟲害防治研究
第三節 病害防治研究
第四節 農藥套用研究
第五節 其他研究
第二十三章 土壤肥料
第一節 土壤肥料研究概況
第二節 土壤研究
第三節 肥料研究
第四節 其他研究
第五節 實驗室化驗分析工作
第二十四章 園林
第一節 園林研究概況
第二節 果樹新品種引進鑑定與套用
第三節 果樹栽培技術研究
第四節 珍稀花卉林木引進與推廣
第二十五章 其他作物
第一節 甘薯
第二節 花生
第三節 高粱
第四節 大豆
第二十六章 科技信息與農業氣象
第一節 科技情報工作概況
第二節 科技圖書資料檔案收集整理和利用
第三節 專題情報服務研究
第四節 計算機在科技信息工作中的套用
第五節 農業氣象試驗及利用
第三篇 科技服務與科技開發
第二十七章 科技服務 堅持三個“三結合”
第一節 百廢待興 艱苦創業打基礎
第二節 實行三個“三結合”科研服務共發展
第二十八章 固科研之本 闖開發新路 繪輝煌新篇
第一節 順應形勢 科技開發求發展
第二節 主動出擊 搶占市場出效益
第三節 技物結合 農化園藝多業興
第四節 科學管理 完善機制增活力
第四篇 國際科技交流
第二十九章 友好往來
第三十章 援外項目
第一節 赴尚比亞考察
第二節 援助尚比亞試種小麥
第三十一章 進修考察
第一節 赴日研修及擔任日語翻譯
第二節 赴澳新考察
第三節 赴烏克蘭農業考察
第四節 赴澳大利亞考察玉米
第五節 歐洲種子加工技術與設備培訓考察
第六節 赴澳大利亞考察小麥
第七節 赴台灣蔬菜考察
第八節 赴澳大利亞農業培訓
第九節 赴加拿大和美國考察
第五篇 人物
第三十二章 人物傳記
杜子儉
呂躍亭
郭樹福
高文吉
董啟昌
任秀
楊惠人
劉文昭
孔祥運
趙世珉
李德運
王立修
畢清雨
趙景文
王戊辰
趙鴻烈
毛谷生
耿平
第三十三章 人物簡介
張忠臣
唐振海
陳萬先
趙啟學
趙宗武
陳菊霞
宋秀嶺
胡惠亭
朱止民
王自芳
張慶吉
張履鵬
孫彥常
方良學
王東貴
苗長海
楊天成
王書玉
張栩
張學舜
李景生
原連莊
夏瑛光
雷曉天
蔣志凱
邵會通
郭振靜
張兆興
邢樹蘭
丁學璧
王建平
張長順
李秋之
劉燕
劉學漢
李榮芝
高鳳仙
張典
卞高中
鄭淑琴
趙新明
郝成
尚學育
高玉蘭
薛應徵
郝春才
屈城鄉
田守芳
劉現禎
周勤智
陳梅英
宗桂山
李峰
馬華平
董昀
任轉灘
張素平
何代元
趙彩霞
鄭秋道
原讓花
茹德平
周聯東
第六篇 大事記
第七篇 附錄
附錄一 歷屆院(所)級領導名錄
附錄二 歷屆黨委(黨組支部)成員名錄
附錄三 歷屆紀(檢)委書記名錄
附錄四 高級技術職務名錄
附錄五 省、市優秀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及拔尖人才名錄
附錄六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錄
附錄七 獲得市級以上榮譽稱號名錄
附錄八 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名錄
附錄九 科技人員社會兼職
附錄十 全體職工名錄
附錄十一 自育品種目錄
附錄十二 市級以上成果統計表
附錄十三 市級以上成果目錄
附錄十四 省級以上刊物論文目錄
附錄十五 出版著作目錄
附錄十六 授權品種和專利目錄
附錄十七 專有品種(產品)目錄
附錄十八 申請註冊商標目錄
附錄十九 “八五”以來承擔項目目錄
附錄二十 歷屆學術委員會成員名錄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