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誰是文化的敵人》主要內容:華夏五千年,亘古至今的文明火種在傳遞,文化也在傳承中得到延續與更新,構成民族凝聚力的精魂。面對一波又一波經濟浪潮的沖洗,國人不斷地思考,目前文化的出路在哪裡?高雅與通俗的界限是什麼?學術的腐敗如何防範與制止?教育的公平如何衡量與裁定?日益擁擠的象牙塔究竟是在普及還是貶值?顛覆與傳承之間,傳統文化在尋求著重生之機;懸浮與沉淪之間,大眾文藝在尋求著自贖之路。這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肩負責任的奮力吶喊與警醒棒喝,一部大膽剖解中國當下流行文化的扛鼎之作,直視並療治中國最傷痛的瘡疤。“我思,故我在。”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作協主席鐵凝,著名導演謝晉,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著名作家張賢亮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以通俗化的語言,將帶領讀者完成生活的思索與生命的歷練。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語:誰是文化的敵人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73頁
- 開本:16
- 作者:謝國明
- 出版日期:2008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086210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現在的文學缺少什麼 /2
當代文學怎么了? /4
文壇呼喚多元共生 /6
為大眾多做些“學術麵包” /8
豈能做“人民幣藝術家” /10
藝術需要“慈悲情懷” /12
文學應該有能力溫暖世界 /14
當代作家要繼承魯迅精神 /16
文藝作品不能隨意改編 /18
鄉村文學別“懸浮”於城市 /20
軍歌,有情有義才動人 /22
軍事圖書為何受青睞 /24
電影回到雜耍時代? /26
好導演心憂天下 /29
當導演,先把歷史學好 /31
第二章 顛覆傳統——是消解,還是利用?
莫讓“爭遺”成笑柄 /34
別讓遺產保護留下“遺恨” /36
文化斷裂令人憂慮 /38
文化傳承的目標是現代化 /40
我們不需要“偽民俗” /42
民俗是流淌的“活水” /44
別讓節日中的感情被偷換 /46
節日文化應突出中國特色 /49
國學究竟有什麼用? /51
莫將國學當玩偶 /53
國學也需避免快餐化閱讀 /55
國學傳播要少點浮躁 /57
我們為什麼讀書? /59
今天為什麼還要閱讀經典 /62
我們為何讀經典 /64
顛覆經典的背後 /66
解讀歷史名人應有邊界 /69
文化普及需要更多的力量 /71
文化振興需廣開“才路” /73
第三章 挑戰全球化——保護自己的“文化主權”
文化拒絕全球化 /76
文化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78
保護我們民族的“智慧財產權” /80
文化產業要警惕“貼牌”現象 /82
母語尷尬 /84
學好漢語,沒有藉口 /86
文化輸出需要感性形象 /88
文化交流需要新產品 /90
發出中國文化的聲音 /92
傳播中國的主流文化 /94
文化創意需精心培育 /96
創意人才需要創新培養 /99
“中國熱”中冷思考 /101
米老鼠和孫悟空 /103
如何破解“哈利?波特魔法”? /105
城市為什麼需要記憶? /107
別讓城市失去記憶 /109
亮出中國都市群的文化底色 /111
城市建設應補一堂美術課 /113
宜居了,就是世界水準 /115
第四章 迷失的世界——找尋文化產業的價值方向
讓核心價值體系彌補社會裂痕 /118
珍重三十年來的“基本價值” /120
文化搭台,誰來唱戲? /122
文化可以打造嗎? /124
“文化大餐”不該遠離大眾 /126
傳統閱讀不會消亡 /128
別讓豪華書損害“悅讀”權利 /130
“選秀”別沾過多銅臭 /132
奢侈消費文化當止 /134
笑聲無法代替思考 /136
惡搞是對批評的濫用 /138
別讓自己活成“壓縮餅乾” /140
流行的“成功學”存在“精神隱患” /142
“網路暴力”何時休 /144
部落格不是垃圾桶 /146
要想自由,就先自律 /149
部落格還能走多遠 /151
影視娛樂化應有邊界 /153
第五章 直面學術腐敗——莫讓學術成為利益籌碼
“學術規範”亟須規範 /156
誰在縱容學術“盜匪” /158
誠信缺失困擾學術殿堂 /160
僅靠自律是不夠的 /162
何處吹來浮躁風 /165
別把縱容當寬容 /168
“院士崇拜”當降溫 /171
我給院士制度提五點建議 /174
專家須自重 /177
“實用化”傾向妨礙科學創新 /179
創新成就“中國夢” /181
科技創新要堅守中國特色 /183
科學探索呼喚“隱士”精神 /185
科學家要愛惜“羽毛” /187
莫把科研當競技 /189
科研“軟環境”存在三大問題 /192
搞科研何必擠仕途 /194
量化崇拜難出學術大師 /196
第六章 教育“洗心革面”——改革還需過大關
第七章 走出象牙塔——中國大學的困境突圍 /272
文摘
期待的文學巨匠遲遲不露面,而文學原創能力似乎在喪失,畸形的複製能力在增大。現在的文學,缺少求慢、求精、求新的寫作,缺少對時代生活的整體把握,缺少對正面精神價值的肯定和弘揚。這不能不讓人憂慮。
關鍵字:
逼迫寫作 靈魂寫作 文學生態 文學精神缺失
當下的中國文學,儘管有一些口碑不錯的作品,但與世界上許多公認的偉大作品相比,總覺缺少了一些什麼。一些人曾抱著良好願望,樂觀斷言,說這是個應該而且必將出現文學巨匠的時代,可是巨匠似乎遲遲不露面。這不禁讓人追問,現在的文學到底缺少什麼?
我想,道德缺少的是求慢、求精、求新的寫作。在大眾傳媒和大眾消費文化勃興的今天,一個作家如果10年。20年才寫一部小說,就跟不上商品文化的節奏,會很快被遺忘。這迫使文學進入一個快速批量生產的時代,有位著名作家把這叫做“逼迫創作”。於是,逢迎讀者和市場的寫作現象比較普遍,而真正符合創作規律的生命寫作、靈魂寫作、獨創性寫作較少,這直接影響到文學的成色和品相。
其次,現在的文學缺少對時代生活的整體把握。這直接導致文學的精神超越性力量不夠。作家的根本使命應是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然而,在商業化、快餐化盛行的複製時代,許多作家陷入欲望之海和現象之林不能自拔,失去了對生活的洞察能力與對自我的超越能力。一些作家的寫作不斷面臨重複卻又無可奈何。一般來說,作家一生的創作都會有自我重複的影子,問題不在於“重複”,而在於在重複中,是否有精神探尋的遞進性,從而展現出心理與思想歷程的複雜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第三,現在的文學缺少對正面精神價值的肯定和弘揚。殊不知,這恰恰是一個民族的文學精神核心。今天的不少作品,並不缺少直面生存的勇氣,不缺少面對污穢的膽量,也不缺少揭示負面現實的能力,但卻明顯地缺乏呼喚愛、引向善、造就人的力量,甚至缺乏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而一個優秀的作家作品,不但能深刻體驗現實生活的不完美與人類的普遍精神困境,而且更能用審美理想去觀照和超越這些不完美與困境,撫慰讀者,將讀者引向藝術升華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