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語新概念

新詞語新概念

《新詞語新概念》是2012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郎宓榭,德阿梅龍,德顧有信。

基本介紹

  • 作者:德 郎宓榭 / 德 阿梅龍 / 德 顧有信
  •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7月
  • 頁數:494 頁
  • 定價:46 元
  • ISBN:9787547406212
  • 副標題: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辭彙之變遷
  • 叢書: 清史編譯叢刊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透過文化和時間而發生的知識遷移及其本土化,是個複雜而又多面的問題,其中最直接而關鍵的是“知識翻譯”過程,即“將一種語言的具體部分(通常是某一文本)轉化到另外一種語言中”。其間,受惠語要新創造或重新定義大量辭彙以適應這種轉換,且只有當其定義和系統價值被植入新的語境後,才能最終完成這一過程。晚清時代的中國漢語曾經經歷了這樣一個空前的創造和轉化過程,並由此而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吸收了大部分西學分支學科的術語,初步完成了歐美地區歷經千餘年才完成的跨文化知識遷移。來自德、法、英、挪、日、中等國的一批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從“作為辭彙交流媒介的漢語”、“政治術語的輸入”、“關於對應詞的商討”、“對新辭彙新概念的使用”、“科學術語命名方法”、“語法”等六個層面考察了晚清著作中新思想新概念的產生及本土化問題,內容涉及近代中國政治學、邏輯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語言學、修辭學、哲學等學科概念與知識體系的嬗變及相關因素,是一部對近代中國史特別是翻譯史、語言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對外關係史、社會變遷史等研究均有重要意義的專門名家論集。

作者介紹

郎宓榭(Michael Lackner)博士,1953年生,德國著名漢學家,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講座教授,中東遠東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漢學系主任,國際人文研究協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新思想史、中國現代科學語言史,以德、英、法等文出版過《夢森林:從明代(夢林玄解)透視中國傳統思想》(1985)、《被遺忘的記憶:耶穌會士的記憶術論著--(西國記法)之翻譯與評述》(1986)、《地圖測繪的意義:晚清中國的新知與新學》(2004)、《十八十九世紀的跨文化接觸與知識構建:非歐及歐洲探索歷程的比較》(2004)以及“近現代漢語學術用語系列研究”等著作。
阿梅龍(Iwo Amelung)博士,1962年生,德國漢學家,法蘭克福大學文化與語言系副主任、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近代中西科學知識交流史、中國科學史、黃河水利史,以德、英、中等文出版過《晚清洪災治理:山東黃河,1851-1911》(2000)、《亞洲的自證討論:以中日韓為中心》(2003)、《批判的態度: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2009)等著作。

作品目錄

總序
致謝
撰稿人
引言
笨拙的媒介?
漢語術語:論偏見
語言接觸與辭彙創新
現代化進程中的語言:19世紀西方概念和漢、日語的整合
政治名詞
自由、民主、總統:晚清中國幾個政治辭彙的翻譯與使用,
“夷”、“洋”、“西”、“外”及其相關概念:晚清譯詞從“夷人”到“外國人”的轉換
中國政治話語中的“權力”與“權利”
探索等義對應詞
邏輯學·一個兩方概念在中國的本土化
河語詞獷“機器”與“機械”的歷史探究
重與力:晚清中國對西方力學的接納
用本土辭彙翻譯
嚴復及翻譯家的任務
譚嗣同思想中的自然哲學、物理學與形上學——關於“氣”與“以太”的概念,
傅蘭雅和徐壽的化學術語翻譯新探
各爭雄長的命名法
打造專業術語:以19世紀的英漢詞典為中心
論數學術語:19世紀中國的跨文化交流
植物學術語的形成路徑:一種模型還是個案?
變異的文法
跋尾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已出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