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蓋房樞紐

新蓋房樞紐

新蓋房樞紐,位於海河支流大清河北支南拒馬河白溝河匯流點以下的雄縣新蓋房村北,匯流面積1.02萬平方公里。該樞紐與白溝河左堤共同承擔保護京津、津滬、京九鐵路、華北油田及下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樞紐由分洪閘、溢流堰、引河閘和灌溉閘建築物組成,具有泄洪、灌溉、輸砂等綜合效能。

樞紐建成運行後,歷經多次洪水考驗,經歷次加固維修及除險加固,工程處於穩定狀態,運行正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蓋房樞紐
  • 地理位置:河北省雄縣新蓋房村東北
  • 別名:新蓋房水利樞紐
  • 工程任務:分洪、灌溉
  • 控制水系: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
  • 建設時間:1970年6月
  • 工程內容:分洪閘、灌溉閘、引河閘
工程背景,工程概況,溢流堰、分洪閘,灌溉閘,白溝引河進水閘,工程建設,除險加固,改建擴建,運用原則,歷史運用,工程效益,

工程背景

新蓋房樞紐
新蓋房樞紐的位置
新蓋房樞紐,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匯合點控制樞紐,大清河北支匯合點南拒馬河白溝河匯流點、新蓋房上口以下2公里、河北省雄縣朱各莊鎮新蓋房村東北。工程包括分洪閘堰結合建築物、白溝引河進水閘、大清河原河道灌溉引水閘。是大清河北支分洪、灌溉樞紐工程。建於1970年6月。
大清河水系支流繁多,多發源於西部太行山脈或山麓地帶,自然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盆地,在張坊西南鐵鎖崖分流為南、北拒馬河。南拒馬河在北河店以上有北易水、中易水匯入。北拒馬河在東茨村以上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匯入,下稱白溝河。南拒馬河、白溝河在白溝大橋以上匯流後始稱大清河。
大清河流域處河流域心腹地帶,中下游是京、津、保三角地區,歷來洪澇災害嚴重。白溝以上控制面積10000平方公里,而下遊河道狹窄,雄縣南關的泄洪能力僅400立方米每秒,常造成泛濫。為解決北支上大下小,不相適應的矛盾,於1951年在白溝河下口新蓋房村建起了新蓋房分洪道,將北支洪水繞過雄縣卡口導入東淀。1970年又開挖白溝引河,分水南入白洋淀。並在此建控制樞紐。從此河水下行到新蓋房樞紐,分別由白溝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蓋房分洪道、大清河泄入東淀。
由於洪水分流,大清河舊道不再承擔泄洪任務,又在樞紐分流點建灌溉閘,控制雄縣及以下地區灌溉用水。

工程概況

新蓋房樞紐
新蓋房樞紐主要建築物分布
新蓋房樞紐,位於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匯合點南拒馬河白溝河匯流點以下2公里,河北省雄縣新蓋房村東北,由分洪閘堰結合建築物、白溝引河進水閘與大清河原河道灌溉引水閘組成。白溝引河閘分泄洪水入白洋淀,分洪閘堰分泄洪水入東淀,灌溉閘根據大清河下游灌溉用水要求引水。
樞紐工程屬等工程,主要建築物級別為1級,次要建築物級別為3級;引河閘是新蓋房樞紐的主要建築物,為1級建築物。

溢流堰、分洪閘

溢流堰及分洪閘,位於新蓋房分洪道上口,溢流堰在左,分洪閘在右。
溢流堰(分洪堰)長570米(《海河志》第二卷記為470米)、寬6米,堰頂高程12.5米,為漿砌石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最大瀉量3964立方米每秒,溢流堰右端緊連分洪閘。
新蓋房樞紐
新蓋房樞紐七孔分洪閘
分洪閘高3米,共7孔,總閘寬74.8米,每孔寬10米,分洪閘設有平板翻轉鋼閘門,設QPQ型卷揚機7台,閘底高程10米,閘頂高程17米(《海河志》第二卷記為13米),設計水位12.5米,設計流量40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15.46米,設計最大瀉量1036立方米每秒。設人行便橋,寬2米。堰閘合計最大瀉量5000立方米每秒。

灌溉閘

新蓋房樞紐
灌溉閘
位於大清河原河道上,攔河建閘2孔,共寬17米,每孔淨寬8米,閘底高程8米,閘門頂高程13.2米,安裝平板翻轉鋼閘門、QPQ型電動手搖卷揚式啟閉機。公路橋標準為汽-10,橋面寬6.5米,橋長36.5米。按照大清河北支治理規劃,樞紐工程以下大清河河道不再承擔泄洪任務,只有當下游有灌溉要求時,利用大清河原河道輸水灌溉,灌溉誤時設計流量67立方米每秒。

白溝引河進水閘

新蓋房樞紐
新蓋房樞紐白溝引河進水閘
引河閘由5孔組成,每孔淨寬8米,胸牆式結構,閘底板高程為8.0米(黃海高程,下同),採用8米5.2米升臥式鋼閘門,電動、手搖兩用啟閉設備。閘上設計水位12.5米,校核水位15.46米,閘下設計水位11.0米,設計流量500立方米/秒。閘底板上游為防滲阻滑板,阻滑板與閘室底板之間用拉筋連線。閘室下游為鋼筋混凝土消力池,消力池下游接漿砌石海漫和拋塊石防沖槽。閘室兩側上下游採用鋼筋混凝土扶壁式圓弧牆與兩岸堤防相接,牆頂高程上游16.1米,下游13.2米。混凝土護坡頂高程13.2米。閘室兩側為鋼筋混凝土翼牆,防滲段和消力池段為鋼筋混凝土護坡,其他部位為漿砌石護坡。閘室上下游防護總長126.6米。
引河閘交通橋橋面高程17.0米,橋長62米,橋寬6米;設計標準為:汽-10,拖-30。

工程建設

分洪閘、堰始建於1969年10月,建成於1970年6月。分洪閘、堰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大清河規劃設計工作隊設計。該工程由於在“文革”期間修建,設計檔案沒審批手續,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工程局一隊和雄縣、易縣民工施工,共完成土方13.4萬立方米,石方1.81萬立方米,總投資186萬元。工程建成3年未落實管理權。
引河閘1970年建成,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大清河規劃設計工作隊設計保定地區水利工程隊施工,容城、易縣民工配合,共完成土方16.45萬立方米,砌石6100立方米,混凝土6400立方米,總投資141萬元。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設計檔案沒有審批手續。
灌溉閘建成於1970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大清河規劃設計工作隊設計。施工單位為保定地區根治海河指揮部工程隊和容城、雄縣、易縣民工施工,雄縣民工開挖土方,易縣民工砌石,工程隊負責混凝土澆築和閘門製作安裝。項目1969年10月開工,1970年7月30日竣工,共完成土方3.5萬立方米,石方2900立方米,混凝土2500立方米,總投資72.3萬元。。
1973年,經河北省水利局、大清河河務管理處和保定地區根治海河指揮部商定交由大清河河務管理處管理,但未辦移交驗收手續。

除險加固

分洪閘自建成後經過多年運用,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在“96.8”洪水過後,檢查發現上游左岸圓頭護坡坡腳淘刷塌毀,坡腳下有一衝坑,坑深2.5米,長40米,寬27米;右岸阻滑板段混凝土護坡因基土凍漲產生裂縫,裂縫寬約20米米,總長約為80米;下游右岸岸坡原填築土體為砂性土,乾砌石護坡在14.0米高程左右出現65米縱向裂縫,縫寬1~3厘米,勾縫灰漿大面積脫落,護坡坡面局部出現塌坑,汛後只做了簡單處理。
為保證工程防洪安全於2002~2004年對其進行了除險加固處理。
2004年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阻滑板存在凍脹裂縫,於2008年4月對其進行了保溫加固。
2013年在汛前日常檢查中,發現閘下游右岸護坡存在勾縫大面積脫落,部分砌石坍塌破壞等問題,於2014年9月進行了維修。上述安全隱患已得到解決。
分洪堰自建成後在1973年汛期首次運用中,為避免分洪,堰頂填築了1.0米高的子埝,堰上水位達到12.4米時,出現了嚴重管湧現象,堰體在120米長範圍內發生滲漏。1974年汛前做了堰體灌漿處理,但未根除隱患。
“96.8”洪水過程中,堰上水位12.17米即開始溢流,經汛後測量,堰頂高程平均為12.2米,比原設計高程低0.2米左右,下游消力池及海漫11處被沖毀,沖毀總長約156米,寬3~5米。上游出現3個沖坑,距離分洪閘、堰較近,在出現大的洪水時,容易形成集中水流危及閘、堰安全。分洪水流造成雄縣引水閘閘下左側淘刷,八字牆和護岸坍塌破壞,與分洪堰結合部下游護坡也隨之發生破壞。上述主要安全隱患,於2002~2004年除險加固中得以解決。
另“96.8“洪水所產生的沖坑利用應急度汛資金於2013年9月進行了回填處理。

改建擴建

2019年,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以《關於開展新蓋房樞紐改擴建工程項目前期工作的函》(雄改發(前期)[2019]047號)批准新蓋房樞紐改擴建工程。
新蓋房樞紐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樞紐建築物的改擴建、景觀綠化、並適當配備管理設施等,確保大清河北支洪水安全下泄,確保新區的防洪安全。工程建設同時注重樞紐節點景觀的營造。新蓋房分洪道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洪水。白溝引河閘設計流量仍為500立方米/秒,灌溉閘仍為67立方米/秒,分洪閘及分洪堰合計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設計流量5500立方米/秒,校核標準200年一遇,校核流量6400立方米/秒。
工程建設內容:①樞紐建築物工程,重建分洪閘、灌溉閘、分洪堰、雄縣引水閘,改建引河閘;②南拒馬河右堤(450米,連線引河閘及分洪閘)加高加固;③南拒馬河左堤及新蓋房分洪道左右堤堤防與樞紐連線部分建設;④管理設施,管理所改建等;⑤景觀綠化,管理範圍內綠化等;⑥物聯網,建設物聯網系統,與整個雄安新區物聯網系統銜接。

運用原則

新蓋房樞紐的運用原則是:白溝引河閘的啟閉依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而定,當十方院水位在9.1米以下,新蓋房閘上水位低於12.5米時,提白溝引河閘向白洋淀泄洪,控制泄量500立方米每秒;小於500立方米每秒的中小洪水,除保證大清河原河灌溉引水外,皆入白洋淀調蓄沉沙後經南支河道下泄,避免淤積南支及大清河幹流,減少新蓋房分洪機遇,確保分洪道、溢流窪、東淀實現一水一麥。遇特殊情況,適當加大白溝引河閘泄量。“穿拒”倒虹吸排瀝服從引河泄洪。當新蓋房閘上水位超過12.5米時,啟閘通過新蓋房分洪道和溢流堰泄洪,保證流量為5000立方米每秒;適當控制白溝引河閘泄量,為“穿拒”排瀝讓路;當新蓋房閘上水位降至12.5米以下時,關閉新蓋房分洪閘,洪水經白溝引河下泄。當十方院水位超過9.1米時,關閉白溝引河閘,全部洪水由新蓋房分洪道下泄,“穿拒”停止向白溝引河排瀝。大清河灌溉閘根據下游用水要求放水,一般不用於泄洪。按照大清河北支治理規劃,樞紐工程以下大清河河道不再承擔泄洪任務,只有當下游有灌溉要求時,利用大清河原河道輸水灌溉,設計流量67立方米每秒。

歷史運用

樞紐建成後,曾經歷了1973、1977、1979、1996四次較大洪水的考驗。運用中為減少分洪機遇,確保分洪道內莊稼少受損失,3次都啟用了灌溉閘向大清河原道泄洪和加大引河閘泄量。實際分洪閘、堰最大流量為395立方米每秒(1979年8月16日)。
1973年樞紐上游最大流量770立方米/秒,閘前最高水位12.4米,引河閘下泄660立方米/秒,灌溉閘下泄110立方米/秒,分洪閘、堰未泄流。
1977年樞紐上游最大流量835立方米/秒,閘前最高水位12.41米,引河閘泄流698立方米/秒,灌溉閘下泄102立方米/秒,溢流堰溢洪35立方米/秒,溢流歷時31小時。
1979年樞紐上游最大流量1236立方米/秒,閘前最高水位12.77米,引河閘下泄735立方米/秒,灌溉閘下泄145立方米/秒,分洪閘、堰356立方米/秒,分洪閘堰過流63小時。
“96.8”洪水期間,該樞紐閘前出現了1964年以來最大洪水,洪峰流量達1576立方米/秒,其中分洪閘、堰下泄1100立方米/秒,引河閘下泄476立方米/秒。
2023年入汛以來,新蓋房水利樞紐及時啟動運行分洪閘和分洪道,保證上游泄洪順暢,緩解上游防汛壓力,同時也為雄安新區安全度汛提供重要保障。8月2日10時,新蓋房分洪道出現最大下泄流量2790立方米/秒。

工程效益

新蓋房樞紐在運用過程中,將中小洪水引入白洋淀,減輕對新蓋房分洪道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同時將洪水送入白洋淀,減少了東淀的泥砂淤積。遇較大洪水時,通過對樞紐的綜合調度可有效減輕洪水對下游京九鐵路、津浦鐵路、華北油田、大港油田、天津市及沿途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發揮了顯著的防洪減災效益。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另外,華北地區枯水,尤其是1997、1998、1999三年,白洋淀面臨乾淀的威脅,新蓋房樞紐的輸水補淀作用更趨明顯,利用工程調蓄水量,為白洋淀不乾淀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