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華國小遺址
- 所處時代:抗日戰爭時期
1942年秋,在墾區六區尚屋村養病的八路軍山東縱隊民運隊長王芸生向當地政府建議,創辦一處學校,收容革命幹部的子女和各地投奔墾區抗日根據地來的青年學生,為革命培養後備力量。這一提議,得到墾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贊成。可是,在炮火連天的年代,辦所學校談何容易。王芸生建議,發動社會各界募捐,白手起家創辦學校。於是,六區區政府安排當地開明士紳、黃家油坊經理王芝泉和區政府幹部劉之申具體負責籌辦。他們滿腔熱忱地整天跑機關、找領導、訪親友,大造輿論,說服動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經過半年的努力,就募集到糧食100多石,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有了糧食就有了辦學經費。用這些經費修建了6間教室,製作了50多套課桌凳,還購置了其他教學用品。
1943年4月,一所嶄新的抗日國小——新華國小,在墾區第六區的黃家油坊村誕生了。新華國小的管理採取董事會制,學校董事長由六區區長、當地開明民主人士張美三擔任,王芝泉任副董事長(主持學校工作),劉之申任教導主任,教師有馬耕、李鐵華、馬偉才。全校共有兩個高小班和一個初小班,100餘人。學生的來源分兩大類:一是革命幹部子女,二是附近農村的學生。幹部子女實行供給制,當地農村學生自費。教師待遇與區級幹部相同。學生年齡差別很大,小的只八九歲,大的十八九歲,有的個頭比老師都高。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入學時一字不識,有的則達到國小三年級水平。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音樂、自然等。教材由教師自編自刻自印。由於教師少,每個教師身兼數科,李鐵華老師還兼當醫生。學校初建立,條件很差,教師和學生都很艱苦,尤其是冬天,天氣很冷,無條件取暖,學生的被服又少,白天堅持上課,每到晚上,女生就到民眾家借宿,男生就和老師擠到伙房裡睡。新華國小的師生經常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一些社會活動,唱歌、演戲、扭秧歌。劉之中老師會畫畫,一有中心任務就用漫畫進行宣傳,深受師生和民眾歡迎。新華國小是在抗日的烽火中建立起來的,經受了戰火的洗禮。“二十一天大掃蕩”中,師生轉移到窪地的草叢中隱蔽起來。敵人進村後,放火燒了學校的教室。敵人走後,當地民眾協助師生撲滅了大火,整修了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很快就又恢復了。學校共辦了兩年多,到1945年暑假,師生都由墾利縣委分配了工作。這100多名新華國小的學生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有的後來成為省顧委的主任,有的擔任了軍政委。
1947年,因黃河河道變更,新華國小遺址被水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