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播評論(武漢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

新聞與傳播評論(武漢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聞與傳播評論》創刊於1930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

據2020年4月《新聞與傳播評論》期刊官網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編委會共有編委12人;編輯部共有責任編輯6人。

據2020年4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出版文獻共3358篇,總被下載1482179次、總被引25645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553、(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777。據2020年4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文獻量為86篇,基金論文量為69篇,被引量為36次、下載量為1944次;其前身《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文獻量為2266篇,基金論文量為688篇,被引量為14030次、下載量為79792次,根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影響因子為0.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聞與傳播評論
  • 外文名稱: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
  • 語言:中文
  • 類別:新聞與傳媒
  •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
  • 編輯單位:《新聞與傳播評論》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30年
  • 出版周期:雙月刊
  • 國內刊號:42-1900/G2
  • 國際刊號:2096-5443
  • 郵發代號:38-340
  • 現任主編姚曦
  • 編輯部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29、130室
  • 屬性:CSSCI、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
歷史沿革,辦刊條件,欄目方向,人員編制,辦刊成果,收錄情況,出版發行,影響因子,榮譽表彰,文化傳統,精神理念,投稿規範,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30年,該刊前身《國立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和《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正式創辦。
1955年,成立《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編輯委員會。
1956年11月,《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創刊。
1957-1962年期間,《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刊期不定,少的一年出2期,多的一年出了10期。
1961年,《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停刊。
1962年,《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更名為《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63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確定刊期為季刊。
1966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被迫停刊。
1973年9月,該刊更名為《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重新復刊。
1981年5月,《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更名為《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更名為《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更名為《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同年,集刊《新聞與傳播評論》創刊。
2001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更改為《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和《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兩個期刊發行,該刊為《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4年12月,《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8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與集刊《新聞與傳播評論》合併為雙月刊《新聞與傳播評論》。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 出版內容
從1956年至1965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共出34期,發表文章331篇,其中哲學48篇、中外語言文學81篇、歷史學42篇、經濟學98篇、圖書館學44篇、法律學僅4篇。
1973年至1978年,《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共出版28期,發表文章515篇。在極“左”思潮影響下,學報固有的學術性特色未能得到體現,從形式到內容基本上政治化,變成附和現實進行政治宣傳的一般性刊物。
在1979年至1989年,《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共出版60期。發表的文章主要以學術論文、研究現實問題文章為主。
1990年之後,該刊主要發表中外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政治學、新聞學、圖書情報學、教育學等相關內容,發表重視選題獨特、視角新穎、積澱深厚、富有創見的理論性文章,也青睞問題意識明顯、社會意義巨大、深入淺出的實踐性文章。
  • 主要欄目
《新聞與傳播評論》的主要欄目有新聞學、傳播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媒介化社會、傳播與文化、跨文化傳播、廣告與媒介經濟、新聞傳播史等。

人員編制

  • 編委會
據2020年4月《新聞與傳播評論》期刊官網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編委會共有編委12人。
《新聞與傳播評論》編委會編委人員
陳剛
胡百精
劉麗群
呂尚彬
冉華
單波
隋岩
唐緒軍
徐開彬
姚曦
周光明
張濤甫
  • 編輯部
據2020年4月《新聞與傳播評論》期刊官網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編輯部共有責任編輯6人。
《新聞與傳播評論》編輯部責任編輯人員
紀莉
廖秉宜
劉娜
吳世文
肖珺
閆岩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新聞與傳播評論》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並被中國知網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收錄。

出版發行

  • 期刊出版
1956年11月,《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創刊,這一期共306頁,將近35萬字。
1959年和1960年,《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都是按學科專業出版“專號”,並在中文目錄之後附有俄文目錄。1959年出“專號”10期,1960年出“專號”6期。
從1963年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基本上正規化、規範化,為季刊定期發行,每年3月、6月、9月、12月出版,在編輯方針和組稿等方面也有切實可行的規則。
1975年第3期起,《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改為雙月刊,逢單月出版。
1979年第4期起,《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由原來的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改由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
1980年9月,《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被國家批准由中國國際書店向中國國外公開發行。
1999年第1期起,《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改為大16開本。
  • 出版綜述
據2020年4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出版文獻共3358篇。
據2020年4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文獻量為86篇,基金論文量為69篇;其前身《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文獻量為2266篇,基金論文量為688篇。

影響因子

據2020年4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總被下載1482179次、總被引25645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553、(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777。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
據2020年4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新聞與傳播評論》被引量為36次、下載量為1944次;其前身《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被引量為14030次、下載量為79792次,根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影響因子為0.77(高於社會科技綜合大學學報刊均影響因子0.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名第2155名。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

榮譽表彰

《新聞與傳播評論》為百種重點期刊與社科雙效期刊。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在1992年、1995年、1999年連續被評為“湖北省一級優秀期刊”。
1991年與1994年,《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先後獲湖北省先進期刊編輯部一等獎。
1995年,《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列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
1999年,《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獲湖北省出版優秀佳作獎與全國“雙十佳文科學報”。

文化傳統

精神理念

《新聞與傳播評論》涵育與秉持一種融學術、文化、交流於一體的期刊精神和品格:以質為先,把學術期刊“看作一國文化的質量測驗器”和促進學術發展的“鑑賞與批評媒介”。該刊視學術為志業,立足於中國實際,放眼當代新聞傳播發展。該刊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雙百”方針,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繁榮學術事業,開展學術爭鳴,促進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

投稿規範

1.標題,簡潔明確,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居中,2號小標宋;副標題為小3號仿宋。
2.作者,1~3位,居中,5號楷體。
3.400字左右的內容摘要和3~5個關鍵字(英文摘要和關鍵字附在文末)。該刊要求中英文摘須詳盡、凝練地對原文進行概括(切忌空泛的虛摘要),字數均應在400字左右。為有利於國際交流與傳播,英文摘要必須為長摘要,對原文加以準確地濃縮,表達規範、地道。
4.列出文章的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5號黑體。
5.如有基金項目,以5號黑體“基金項目:”作為標識,並在後面註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6.正文應層次清楚,行文規範,方便閱讀,字數一般以10000至15000字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正文字型5號宋體。
7.來稿在文末註明作者姓名、學歷、職稱、工作單位、聯繫電話、電子信箱、詳細郵寄地址。
8.稿件中凡採用他人研究成果或引述,應在正文中採用腳註與文末列參考文獻形式予以說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編委會主任
強月新
主編
姚曦
編輯部主任/副主編
劉金波
編輯部副主任
汪曉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