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業:批判的議題》內容簡介:對於新聞與傳播現象進行批判式解讀,是我們多年來關注的研究方向。早在20世紀90年代,石義彬教授就以其傳播學批判學派研究在國內傳播學界獨樹一幟,之後他一直帶領著眾多後進者在這方面進行著專注的研究。譯介國外有影響力的書籍,是我們在此領域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成果。能夠遇到這本《新聞業:批判的議題》並將其翻譯出版是一件機緣巧合的事情。在我們兩位自訪學歐洲的經歷中,我們親見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cy)出版社的書籍被多所知名大學指定為課程的必讀教材,尤其是其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究其原因,我們發現由於開放大學多年來探索以遠程教育的方式傳授課程,因此教師們特別專注於撰寫各領域清晰可讀的教材與專著,以方便學生在課後自學與深入研究。這些教材與專著的品質在學界享有良好的聲譽。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聞業:批判的議題
- 作者:斯圖爾特•艾倫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463頁
- 開本:16
- 定價:68.00
- 外文名:Journalism:Critical Issues
- 譯者:紀莉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7091603, 7307091607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斯圖爾特·艾倫(Stuart Allan),英國當下知名的媒介研究專家。現為英國Bournemouth大學教授。曾任西英格蘭大學教授。出版專著與編著十餘本。著作被翻譯成中文、韓語、阿拉伯語、波蘭語等,在世界範圍受到關注。並擔任sage、Blackwell等著名出版社學術期刊《媒介、戰爭與衝突》、《傳播文化與批判》等編委。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與公眾親密交織
——名流與新聞
第二章 種族、意識形態與新聞業
——黑人民權運動與電視新聞
第三章 新聞業中“性別問題”的爭論
——來自報導前沿的經驗教訓
第四章 新聞道德
——面向喬治·歐威爾的批判?
第五章 網路上的新聞
——正在興起的網路新聞的形式與實踐
第二部分 新聞與民主
第六章 美國與英國的新聞事業存在民主缺陷嗎?
第七章 新聞與輿論:積極的公民還是沙發土豆?
第八章 保衛“深度”新聞:電視新聞如何能夠對我們有益
第九章 第四權力還是冬粉俱樂部?體育新聞引領潮流
第十章 新聞界的麥當勞化
——地方新聞與麥當勞化理論
第十一章 全球新聞文化紊亂出現
第三部分 新聞現實
第十二章 攝像機鏡頭下的新聞
第十三章 強烈的恐懼
——新聞與道德恐慌
第十四章 傳播還是攪和
——科技新聞中信源與媒介的關係
艾莉森·安德森 艾倫·彼得森 馬修·大衛
第十五章 風險報導
——為什麼人們從來就不能把它做好呢?
第十六章 新聞談話
——廣播電視新聞採訪中的互動
第十七章 “柿子挑軟的捏”
——兒童與災難新聞
第四部分 新聞與他者化政治
第十八章 談論戰爭
——新聞報導怎樣對9·11事件作出反應
第十九章 平庸的新聞
——新聞話語中“我們一他們”二分法的中心性
第二十章種族化“他者”
——新聞媒體對尋求避難者的報導
奧爾加·蓋德斯·貝利 拉馬斯瓦米·哈林德拉有特
第二十一章 男人地帶中的女人們
——性別、新聞以及她歷史
第二十二章 性別新聞實踐
——在不同國家環境中對女性記者的經歷考察
第五部分 新聞與公共利益
第二十三章 以公共服務為遁詞
——作為理想化新聞的調查性新聞
第二十四章 機遇還是威脅?BBc,調查性新聞與赫頓報告
第二十五章 新聞業,媒介集團與Fcc
第二十六章 全球公共空間中的新聞
第二十七章 新聞與伊拉克戰爭
譯後記
文摘
上面所說的使一些研究者傾向於認為,新聞和科學占據兩種不同的文化。“兩種文化”的觀點意味著科學家和記者生活在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目標。這種觀點認為,對於普通的讀者/觀眾來說,科技報導要為普通讀者和觀眾將科學事實翻譯成普遍易懂的東西。然而,近來對科技報導的研究指出了一個更為複雜的互動過程(Lewenstein,1995)。首先,科學普及化模型表明“科學”和“普及”之間的分野,這種區別否認將大眾看法輸人到研究過程中,也否認簡化是科技傳播的一個本質特點(Hilgartner,1990:523-524)。記者通常也是科學領域的專家,在某些情況下,還是訓練有素的科學家。這種模型還忽視了科學家以及其他利益團體在新聞製作的不同階段試圖控制新聞的各種方式,比如他們會管制信息流(通過新聞通稿、記者招待會、新聞“通氣會”等),會倡導某些特定的形象和聲明(通過選擇特定語言和修辭手段)。麥可·馬爾凱(Michael Mulkay,1997)對1990年通過的人類授精及胚胎學議案的報導就能體現這點。馬爾凱(Mulkay)考察了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怎樣以肯定或者否定的角度來呈現胚胎學研究。支持胚胎學研究的人們最終在投票表決中成功地勝出,他們聯合了一些持有相同觀點的派別,拉攏了科學、經濟及醫藥領域的各方人士以及政府官員們。政府官員認為接受胚胎研究最好地表現了公眾利益。僅僅簡單地觀察記者如何“框架”某個議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當考察新聞製作中的各種社會關係。
作為信源的科學家對新聞製作過程潛在地施加了許多控制。儘管記者可以為一則新聞報導選擇並確定主題,科學家還是有機會來界定報導內容選擇的範圍界限(Dunwoody,1999:63;Friedman etal.,1986;Peters,1995)。很多報導都是由信源塑造出來的,有人估計多達一半以上的報紙新聞報導是這樣。所以,科學家能夠策略性地為記者包裝新聞報導(Nisbet and Lewenstein,200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