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寧樹藩教授在多年潛心研究新聞史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形成了史論結合、以史帶論的研究風格和治學特點,從新聞傳播的歷史演進出發,對新聞本體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聞是經報導(或傳播)的新近事實的信息”的重要論點;之後,又對新聞學的本質和新聞學理論體系的建構進行了歷史和邏輯的抽象和反思,具有獨到的見解。芮必峰是目前十分活躍的中青年新聞學理論研究群體中的一員。本文不僅僅是芮必峰就新聞學理論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種種問題對寧樹藩教授的訪談,而且也能從某些方面體現出兩代新聞學理論工作者在這些問題上的思想溝通與互動。現用不同字型表示兩人問答情況。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聞報導方式論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32
- 品牌:安徽大學出版社
- 作者:芮必峰 姜紅
-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524852, 9787810524858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芮必峰,教授,1957年出生,現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國家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記者協會常務理事、中華傳媒網簽約專家。1983年開始從事新聞傳播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新聞學基礎理論和中西傳播思想投入較多精力,發表《新聞本體論綱》、《西方媒介哲學評介》、《人類社會與人際傳播》、《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等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新聞學基礎理論》、《新聞理論趣談》、《新聞報導方式論》教材和學術專著三部。
姜紅,1970年出生,文學碩士,安徽大學新聞學系講師。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姜紅,1970年出生,文學碩士,安徽大學新聞學系講師。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新聞與新聞報導
第一節 關於“新聞”的不同觀點
第二節 “事實”與“新聞”
第三節 對“新聞”的本體論探討
第四節 新聞報導
第五節 社會歷史的變遷與新聞報導的發展
第六節 傳播技術的革命與新聞報導的發展
第二章 客觀報導
第一節 客觀報導的緣起
第二節 客觀報導的含義
第三節 客觀報導的采寫要求
第四節 客觀報導的采寫要求
第五節 客觀報導存在問題和爭議
附錄:杜卡基斯夫人為夫拉選票
馬佐維耶茨基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燒吧,寶貝,燒吧!——瓦茨騷亂目擊
第三章 解釋性報導
第一節 解釋性報導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解釋性報導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解釋性報導的采寫
第四節 解釋性報導對記者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節 解釋性報導引出的理論問題
附錄:馬科斯執政20年——貪污浪費盛行貧富差距擴大
第四章 新新聞學
第一節 什麼是新新聞學
第二節 新新聞學產生的原因
第三節 如何看待新新聞學
第四節 對新新聞學的理論思考
附錄:夜晚的軍隊
地獄天使
第五章 調查性報導
第一節 調查性報導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調查性報導的特點
第三節 調查性報導的選題與採訪
第四節 調查性報導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節 調要性報導的意義與局限
附錄:令人恐懼的法佛尤
第六章 精確新聞報導
第一節 精確新聞報導的興起和特點
第二節 精確新聞報導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三節 精確新聞報導的採訪
第四節 精確新聞報導的寫作
第五節 如何看待精確新聞報導
附錄:金錢的顏色
第七章 新時期我國新聞報導方式的探索與創新
第一節 新聞報導方式改革探因
第二節 深度報導:新聞向評論的傾近
第三節 短新聞:全面突顯新聞的特質
第四節 文學化新聞:新聞與文學的“合流
第五節 對我國新聞報導方式未來走勢的思考
後記
第一節 關於“新聞”的不同觀點
第二節 “事實”與“新聞”
第三節 對“新聞”的本體論探討
第四節 新聞報導
第五節 社會歷史的變遷與新聞報導的發展
第六節 傳播技術的革命與新聞報導的發展
第二章 客觀報導
第一節 客觀報導的緣起
第二節 客觀報導的含義
第三節 客觀報導的采寫要求
第四節 客觀報導的采寫要求
第五節 客觀報導存在問題和爭議
附錄:杜卡基斯夫人為夫拉選票
馬佐維耶茨基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燒吧,寶貝,燒吧!——瓦茨騷亂目擊
第三章 解釋性報導
第一節 解釋性報導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解釋性報導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解釋性報導的采寫
第四節 解釋性報導對記者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節 解釋性報導引出的理論問題
附錄:馬科斯執政20年——貪污浪費盛行貧富差距擴大
第四章 新新聞學
第一節 什麼是新新聞學
第二節 新新聞學產生的原因
第三節 如何看待新新聞學
第四節 對新新聞學的理論思考
附錄:夜晚的軍隊
地獄天使
第五章 調查性報導
第一節 調查性報導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調查性報導的特點
第三節 調查性報導的選題與採訪
第四節 調查性報導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節 調要性報導的意義與局限
附錄:令人恐懼的法佛尤
第六章 精確新聞報導
第一節 精確新聞報導的興起和特點
第二節 精確新聞報導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三節 精確新聞報導的採訪
第四節 精確新聞報導的寫作
第五節 如何看待精確新聞報導
附錄:金錢的顏色
第七章 新時期我國新聞報導方式的探索與創新
第一節 新聞報導方式改革探因
第二節 深度報導:新聞向評論的傾近
第三節 短新聞:全面突顯新聞的特質
第四節 文學化新聞:新聞與文學的“合流
第五節 對我國新聞報導方式未來走勢的思考
後記
文摘
分析單位是研究的對象,也是抽樣的基本單位,民意測驗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大眾對某些人物或事件的意見與態度,分析單位通常是人。
抽樣方法可分機率抽樣和非機率抽樣。機率抽樣,指在抽樣過程中,母體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被抽中。據此抽出的樣本,可正確反映母體,但樣本和母體仍有若干差異,這是抽樣誤差。因為樣本數會影響抽樣誤差,必須在抽樣前先決定可容忍誤差為多少,才能決定樣本數。在機率抽樣中,樣本數愈大,抽樣誤差愈小。
一旦決定本項研究的可容忍誤差和信心標準(confidence level),根據計算公式,就可確定樣本數。正確的樣本數,要有適宜的研究方法、經費及抽樣方法作保證。
機率抽樣有簡單隨機抽樣、等距離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及多階抽樣五種。
簡單隨機抽樣是母體中所有成員都被編碼,有相等的機會被抽中。等距離抽樣要先計算母體的數目,然後依據所需的樣本數,在母體中每隔一定距離,抽取一個受訪對象。決定抽樣距離的方法,一般是以母體數除以樣本數。分層抽樣,是在抽樣時依據重要研究變項先將母體分為若干層,再從各層中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抽取樣本。
整群抽樣指在抽樣前,將母體依某種標準分成許多集群,先抽出一定數目的集群,再從這些被抽出的集群中,隨機抽出各個成員。集群抽樣在涉及多種階段的抽樣程式時,被稱為“多階抽樣”。
非機率抽樣,指為了方便任意取樣或以一些事先設定的標準來選擇樣本。這種抽樣方法,不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所選的樣本也無法代表母體。非機率抽樣,分為隨意抽樣、判斷抽樣和配額抽樣三種。隨意抽樣就是選擇最容易訪問的人,或是最方便取得的資料為研究樣本,比如街頭採訪。
抽樣方法可分機率抽樣和非機率抽樣。機率抽樣,指在抽樣過程中,母體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被抽中。據此抽出的樣本,可正確反映母體,但樣本和母體仍有若干差異,這是抽樣誤差。因為樣本數會影響抽樣誤差,必須在抽樣前先決定可容忍誤差為多少,才能決定樣本數。在機率抽樣中,樣本數愈大,抽樣誤差愈小。
一旦決定本項研究的可容忍誤差和信心標準(confidence level),根據計算公式,就可確定樣本數。正確的樣本數,要有適宜的研究方法、經費及抽樣方法作保證。
機率抽樣有簡單隨機抽樣、等距離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及多階抽樣五種。
簡單隨機抽樣是母體中所有成員都被編碼,有相等的機會被抽中。等距離抽樣要先計算母體的數目,然後依據所需的樣本數,在母體中每隔一定距離,抽取一個受訪對象。決定抽樣距離的方法,一般是以母體數除以樣本數。分層抽樣,是在抽樣時依據重要研究變項先將母體分為若干層,再從各層中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抽取樣本。
整群抽樣指在抽樣前,將母體依某種標準分成許多集群,先抽出一定數目的集群,再從這些被抽出的集群中,隨機抽出各個成員。集群抽樣在涉及多種階段的抽樣程式時,被稱為“多階抽樣”。
非機率抽樣,指為了方便任意取樣或以一些事先設定的標準來選擇樣本。這種抽樣方法,不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所選的樣本也無法代表母體。非機率抽樣,分為隨意抽樣、判斷抽樣和配額抽樣三種。隨意抽樣就是選擇最容易訪問的人,或是最方便取得的資料為研究樣本,比如街頭採訪。
後記
本書的寫作斷斷續續花了三年的時間。從1998年開始,作者就擬定了比較詳細的寫作大綱,蒐集了大量資料,並撰寫了部分章節。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瑣碎的行政事務使寫作計畫一再拖延,以至於差點兒半途而廢。本書初稿的完成凝聚了我們的幾位學生的辛勤勞動。2000屆本科生章玉政、解航、孟月民、徐承彬、馮啟俊、李譯分別以書中的有關章節為選題,在既定大綱和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出畢業論文。雖然這些論文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已經過了作者的徹底改寫,但上述同學的工作無疑節省了我們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我們向這些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不言而喻,成書後存在的任何瑕疵均與這些同學無關,而應由作者承擔責任。
我們要感謝黃旦博士,他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為我們複印了有關新新聞學的英文資料。新新聞學一章中的兩篇附錄得益於這些資料。之所以不惜篇幅收錄這兩篇長長的作品,不僅因為它們是公認的新新聞學的代表作,更因為在這以前我們還不曾見到它們的中譯文。
我們要感謝黃旦博士,他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為我們複印了有關新新聞學的英文資料。新新聞學一章中的兩篇附錄得益於這些資料。之所以不惜篇幅收錄這兩篇長長的作品,不僅因為它們是公認的新新聞學的代表作,更因為在這以前我們還不曾見到它們的中譯文。
序言
新聞學多年來似乎處於一種在理論上無法深入。在學科體系上無法完整建構的尷尬境地,儘管近年來不少學者從不同研究視角對此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探討,然而,這種尷尬的狀況並沒有在整體上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從歷史與現實的雙向度上對新聞學進行重新審視,尋求新聞學健康發展的道路,已是許多學者的共識。作為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寧樹藩教授在多年潛心研究新聞史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形成了史論結合、以史帶論的研究風格和治學特點,從新聞傳播的歷史演進出發,對新聞本體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聞是經報導(或傳播)的新近事實的信息”的重要論點;之後,又對新聞學的本質和新聞學理論體系的建構進行了歷史和邏輯的抽象和反思,具有獨到的見解。芮必峰是目前十分活躍的中青年新聞學理論研究群體中的一員。本文不僅僅是芮必峰就新聞學理論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種種問題對寧樹藩教授的訪談,而且也能從某些方面體現出兩代新聞學理論工作者在這些問題上的思想溝通與互動。現用不同字型表示兩人問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