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新聞公報)

公報

新聞公報一般指本詞條

公報一般指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所發表的關於重大事件,或會議經過和決議等的正式檔案。也有以會議的名義發表的公報。關於會議會談進展、經過,或就某些問題達成協定的正式檔案,稱“公報”、“聯合公報”或“新聞公報”。有時其中包含有關於這些國家間相互權利和義務的協定,具有條約的性質。由一國政府編印的專門登載法律、法令、決議、命令、條約、協定或其他官方檔案的刊物,有時也稱“公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公報
  • 外文名稱新聞公報
  • 類別:新聞
  • 分類:首部、正文、尾部
  • 特點:權威性、指導性和新聞性
公報作用,公報分類,公報結構,首部,正文,尾部,兩報區別,新聞公報,聯合公報,公報例文,

公報作用

公報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新聞性。公報也稱新聞公報,是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公開發布重大事件或重要決定事項的報導性公文,是黨和國家經常使用的重要文種。 公報是套用寫作的重要文體之一。

公報分類

1)會議公報 是用以報導重要會議或會談的決定和情報的公報。這種公報一般用於黨中央召開的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事項公報 黨的高級領導機關用以發布重大情況、重要事件的檔案。高層行政機關、部門向人民民眾公布重大決策、重要事項或重大措施時有時也沿用此類公報。
3)聯合公報 這是一種特殊用途的公報,用以發布國家之間、政黨之間、團體之間經過會議達成的某種協定,如《中俄聯合公報》。

公報結構

公報包括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

首部

包括標題和成文時間。
標題。公報的標題常見的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直寫文種《新聞公報》;第二種是由會議名稱和文種構成;第三種是聯合公報,由發表公報的雙方或多方國家的簡稱、事由、文種構成。
成文時間。用括弧在標題之下正中位置註明公報發布的年、月、日期。

正文

包括開頭、主體兩部分。
開頭。即前言部分。事件性公報要求用最鮮明,最精煉的語言概述事件的核心內容,即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會議性公報要求概述會議的名稱、時間、地點、參加人員等;聯合公報要求概述公報的來由,即在何時、何地、誰與誰舉行了什麼會談或誰對誰進行了什麼性質的訪問等。
主體。是公報的核心內容,要求把公報的內容完整、系統、有序地表達清楚。常見的有三種寫作:一種是分段式,即每段說明一層意思或一項決定;第二種是序號式,多用於內容複雜、問題問緒較多的公報;第三種是條款式,多用於聯合公報。

尾部

事件性公報和會議性公報一般沒有尾部;聯合公報要在正文之後寫明雙方簽署人的身份、姓名、年、月、日期、並寫明簽署地點。

兩報區別

新聞公報

這是以新聞的形式將重大事件向黨內外、國內外公布的檔案。其寫法與新聞的主要文體訊息有些類似。開頭部分概括敘述最核心、最重要的新聞事實,接近訊息的“導語”部分。接著具體地寫明事件的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立場、態度、做法、評價等,可以按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來安排層次,類似訊息的主體。最後的結語部分也類似訊息的結尾,根據情況可寫可不寫。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斐濟群島共和國新聞公報》,開頭部分寫了應中國總理朱鎔基的邀請,斐濟總理馬亨德拉·喬杜里於1999年12月13日至20日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江澤民主席會見了喬杜里,朱鎔基總理與喬杜里總理舉行了正式會談。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斐濟群島共和國政府關於經濟技術合作的協定》等檔案。主體部分,以“ 雙方表示”、“雙方認為”、“雙方重申”等詞語領起,分別從五個方面闡述了雙方的共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0年第6號。

聯合公報

這是政黨之間、國家之間、政府之間就某些重大事項或問題經過會談、協商取得一致意見或達成諒解後,雙方聯合簽署發布的檔案。這類公報中有一些雙方認可、聯合簽署的條文,比一般的新聞公報有更多的務實性內容。但聯合公報和新聞公報之間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有時甚至還可以合為一體。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聯合新聞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0年第3號。、《江澤民主席與葉爾欽總統非正式 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0年第4號。

公報例文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1993年11月14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出席這次會議的中央委員182人,候補中央委員128人,有關負責同志54人列席了會議。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決定》共五十條,分十個部分:
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二、轉換國有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三、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
四、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巨觀經濟調控體系;
五、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六、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七、深化對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八、進一步改革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
九、加強法律制度建設;
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本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系統化、具體化,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是九十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必將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沒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全會認為,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經過十五年改革,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正在轉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廣泛展開,計畫經濟體制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綜合國力上一個大台階。以鄧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我國改革開放邁出新的步伐,巨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經濟蓬勃發展,社會政治穩定。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內國際的有利時機,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為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巨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全會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開創性的偉大事業。要毫不動搖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階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決定各項改革措施取捨和檢驗其得失的根本標準。在推進改革的過程,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相互促進,相互統一;尊重民眾首創精神,重視民眾切身利益;實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用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統攬全局。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改革上來,當前要緊緊抓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市場體系和金融、財稅、計畫、投資、外貿等重點領域的改革,制定具體方案,採取實際步驟,取得新的突破。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要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提高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的堅定性和自覺性。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切實抓好廉政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全會號召,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和十四大精神指導下,同心同德,銳意改革,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在本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