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繆路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慈谿市周巷鎮中西北部
- 人口:3435個
- 戶數:1226戶
基本村情,村級經濟,特色產業,窮村大變樣,新種引不停,梨花迎客來,
基本村情
全村現有農戶1226戶,總人口3435個,外來人口1108人,土地3343畝。盛產黃花蜜梨及葡萄,是中國黃花梨之鄉。葡萄在市內外享有盛譽。全村有村民小組37個
村級經濟
新繆路村工業個私企業62家,50萬元以上企業8家,小型企業9家。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3.5億元,村級可用資金110萬元,人均收入8500元。村三套班子由7人組成,實行交叉兼職,黨總支部設3個黨支部,並設9個黨小組家庭活動點。現由黨員118人。
新繆路村在村幹部的正確領導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後獲得了興林富民示範村,專業特色村,先進黨組織,省雙學雙比生產示範基地,村落文化宮建設示範點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該村將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以新的面貌,新的要求,為新繆路村的未來不斷奮鬥。
特色產業
窮村大變樣
梨並不是稀罕的水果,但新繆路村為啥能被命名為“中國黃花梨之鄉”?“我們原來很窮,但大家肯吃苦,頭腦也活絡,而梨樹也恰好很適合種在這裡的鹽鹼地上。”村黨總支書記唐常清本人也承包了500多畝梨園,對於蜜梨幫助村子脫貧的故事,他再熟悉不過。
“那是1958年,為了過上飯前飯後有水果的好生活,大家決定自己種梨樹。”86歲村民曹文斌時任原繆一大隊的支部書記,當年他帶領村民從上虞引進了300多株梨樹。四年後,大家如願吃上了水果,村里還有了不錯的集體收入。但這在當時也可能被上級定為“資本主義尾巴”,“怕上頭來拔樹,只能偷偷種。”
20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梨樹送來春風。但原有的梨頭不夠脆甜,賣不了幾個錢,怎么辦?村幹部帶著大家遠赴杭州找到了“強力外援”:當時的浙江農大教授吳耕民既是農業學泰斗,又是周巷人。在吳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引進黃花梨苗,開始試種。1989年,第一批黃花梨樹投產,村里也誕生了第一批“萬元戶”。
新種引不停
“同樣一畝地,梨樹的畝產值是水稻或者棉花的近10倍!”唐常清回憶,20世紀90年代,種梨越來越“火”,村里還引進台資企業推廣一系列種植新技術。1999年,《浙江日報》關於新繆路村“一隻梨賣了5元錢”的連續報導“一石激起千層浪”,還得到時任省委書記批示:這就是效益農業!
浙江省農業名牌、浙江省十大名果、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慈谿蜜梨”獲國家地理證明商標……2014年,新繆路村梨業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1萬元。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新繆路村的梨農把不斷引進新品種作為“制勝法寶”。“別人還在種黃花梨的時候,我們已經賣起了更脆更爽口的‘翠冠’梨。別人跟風,我們又引進了提前10天左右上市的‘翠玉’梨。”種梨大戶曹華明自豪地說,如今村里還有了“初夏綠”“玉冠”等最新品種。
如今,受益於土地流轉制度,村裡的種梨業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的新路子,30多個蒸蒸日上的家庭農場輻射至周邊鄉鎮。大學生“梨二代”們更令父輩豎起大拇指。2014年,曹華明的“華明農場”和女兒曹青雲的“花田農場”畝均收入不相上下:種梨20多年的老爸用240多畝地賺了70來萬元,種梨不到兩年的女兒用130畝地賺了30多萬元。“今後,我估計是比不過她了。”曹華明笑道。
梨花迎客來
因為梨的傳奇,新繆路村於2014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第四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如何用好這塊“國字號”招牌?大伙兒把目光投向了“梨園游”。
三四月賞花,七八月吃梨。“花開天晴的時候,每天平均有400多名遊客!”唐常清介紹,村裡的農家樂也自有特色,當天宰殺的牛肉原汁原味,村民散養的土雞以每隻200元的均價被遊客“瘋搶”。看到雞鴨在梨樹下漫步,不少中年人感慨道,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致富不忘本。梨的品種更替、梨業發展史、梨業大戶成長記、種梨所獲的歷年榮譽……新建的梨文化博物館展廳面積約240平方米,廳外還設定了供參觀者休息觀賞的仿古迴廊。梨文化博物館既是遊客了解新繆路村的視窗,也能激勵本村青年不忘前輩胼手胝足的創業史,繼續書寫“梨村傳奇”。
做好“梨文章”,爭創省級乃至國家級文明村。寧波和慈谿兩級政府共撥款1000萬餘元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周巷鎮也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村里將建起“孔融讓梨”主題文化廣場,路面、河道與水渠也將以新面貌迎接更多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