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

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

對於會計這門實用性較強的工作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熟練地做賬編表,並能夠準確及時地處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會計問題。 本書語言簡潔清晰、內容通俗易懂。主要介紹了會計做賬基本知識,會計憑證,複式記賬與賬簿,對賬、結賬與錯賬更正,資產與投資的賬務處理,應收款項與存貨的賬務處理,負債的賬務處理,所有者權益的賬務處理,收入、費用和利潤的賬務處理,財務報表等內容。本書可作為會計做賬初學者的學習用書和財務工作人員專業培訓的參考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
  •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紡織出版社
  • 作者:張浩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800474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參照最新《小企業會計準則》編寫。
對會計這門實用性較強的工作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熟練地做賬編表,並能夠準確及時地處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淺顯易懂,旨在讓讀者短時間內對做賬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全面、詳細的了解。
淺顯的專業知識,簡單的實務操作。
常見的會計報表編制,一冊在手,讓你快速進階。

作者簡介

張浩,中國作家協會遼寧省會員,主要著作有《新編第一次當會計應知應會300問》《新編第一次當出納應知應會300問》《新編會計實務重點難點問題詳解》《新編中小企業會計實務》《新編做賬入門1本通》等。

圖書目錄

上編會計做賬基礎知識——如何做會計工作
第一章會計做賬基本知識
第一節會計做賬基礎知識
一、會計做賬的含義
二、會計職能
三、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四、會計的核算方法
第二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及會計計量
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二、會計計量屬性
三、會計計量基礎
第三節會計要素與會計恆等式
一、會計要素
二、會計恆等式
第四節會計科目和賬戶
一、會計科目的含義和分類
二、會計科目的設定原則
三、賬戶的含義
四、賬戶的分類

第二章會計憑證
第一節會計憑證的概述
一、會計憑證的含義與種類
二、會計憑證設計的原則
第二節原始憑證
一、原始憑證的含義與種類
二、原始憑證包含的基本要素
三、原始憑證的設計
四、原始憑證的填制
五、原始憑證的覆核
六、原始憑證錯誤的更正
第三節記賬憑證
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目錄一、記賬憑證的含義與分類
二、記賬憑證的基本要素
三、記賬憑證的內容
四、記賬憑證的填制要求
五、記賬憑證的填寫要求
六、記賬憑證的審核與簽章
七、記賬憑證差錯的處理
八、記賬憑證的附屬檔案
九、記賬憑證編號的方法
十、記賬憑證的設計
十一、收款憑證、付款憑證和轉賬憑證的填制要求
十二、匯總記賬憑證的填制
第四節會計憑證的裝訂與保管
一、會計憑證的裝訂
二、會計憑證封面的填寫
三、會計憑證的保管期限與銷毀手續

第三章複式記賬與賬簿
第一節複式記賬
一、複式記賬的概述
二、借貸記賬法的含義與賬戶結構
三、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
第二節賬簿
一、賬簿的含義與分類
二、設計賬簿的原則
三、現金和銀行存款核算賬簿格式的選擇
四、賬簿的套用
五、賬簿的啟用
六、賬簿登記的基本要求
七、登記總賬時摘要欄的填寫
八、現金日記賬的登記與格式
九、銀行存款日記賬的登記與格式
十、總分類賬的登記與格式
十一、明細分類賬的格式
十二、總分類賬與明細分類賬的平行登記
十三、賬簿的更換與銷毀
十四、舊賬的歸檔與調用

第四章對賬、結賬與錯賬更正
第一節對賬
一、對賬的含義
二、賬證核對方法
三、賬賬核對方法
四、賬實核對方法
五、賬表核對方法
六、往來賬款核對
七、試算平衡
第二節結賬
一、結賬前應做的準備工作
二、結賬的種類
三、結賬的畫線規則
四、賬實不符的處理方法
第三節錯賬更正
一、錯賬的原因
二、錯賬的查找方法
三、錯賬的更正方法

下編會計做賬實務——賬務處理及會計報表
第五章資金與投資的賬務處理
第一節現金與銀行存款
一、貨幣資金的含義
二、貨幣資金的內容
三、現金的含義
四、庫存現金的管理
五、庫存現金的賬務處理
六、銀行存款的管理
七、銀行轉賬結算方式及其賬務處理
八、銀行存款的核對
第二節交易性金融資產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含義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賬務處理
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期末計量
第三節持有至到期投資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含義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特徵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取得的賬務處理
四、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計提與調整的賬務處理
五、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計價
六、持有至到期投資收回本息的賬務處理
七、持有至到期投資出售的賬務處理
八、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重分類核算
第四節長期股權投資
一、長期股權投資的含義
二、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認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
四、成本法核算下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務處理
五、權益法核算下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務處理
六、長期股權投資減值的賬務處理
第五節固定資產
一、固定資產的含義及特點
二、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
三、固定資產初始計量的賬務處理
四、固定資產後續計量的賬務處理
五、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
第六節無形資產
一、無形資產的含義及特徵
二、無形資產的分類
三、無形資產的計價
四、無形資產的賬務處理

第六章應收款項與存貨的賬務處理
第一節應收款項
一、應收款項的含義和內容
二、應收款項的核算原則
三、應收賬款的含義
四、應收賬款的入賬價值
五、應收賬款的賬務處理
六、應收票據的含義及賬務處理
七、其他應收款的賬務處理
八、壞賬的含義及確認條件
九、核算壞賬的方法及其賬務處理
第二節存貨的賬務處理
一、存貨的含義
二、存貨的分類
三、存貨的確認條件
四、存貨的計價
五、原材料的賬務處理
六、實際成本法和計畫成本法
七、庫存商品的賬務處理
八、委託加工材料的賬務處理
九、周轉材料的賬務處理
十、低值易耗品的賬務處理
十一、低值易耗品的總分類核算
十二、存貨清查的賬務處理
十三、存貨跌價準備的賬務處理

第七章負債的賬務處理
第一節流動負債
一、流動負債的含義及內容
二、短期借款的賬務處理
三、應付票據的賬務處理
四、應付賬款的賬務處理
五、預收賬款的賬務處理
六、應付職工薪酬的賬務處理
七、應交稅費的賬務處理
八、應付股利的賬務處理
九、其他應付款的賬務處理
第二節非流動負債
一、非流動負債的含義
二、長期借款的賬務處理
三、應付債券的賬務處理
四、長期應付款的賬務處理

第八章所有者權益的賬務處理
第一節所有者權益的概述
一、所有者權益的含義
二、所有者權益的特徵
第二節實收資本
一、實收資本的含義
二、實收資本的入賬
三、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的賬務處理
四、有限責任公司實收資本的賬務處理
第三節資本公積
一、資本公積的含義
二、資本公積的特點
三、資本公積的賬務處理
第四節盈餘公積
一、盈餘公積的含義和分類
二、盈餘公積的用途
三、盈餘公積的賬務處理
第五節未分配利潤
一、未分配利潤的含義
二、未分配利潤的賬務處理

第九章收入、費用和利潤的賬務處理
第一節收入
一、收入的含義和特點
二、收入的分類
三、銷售商品收入的確認原則
四、銷售商品收入的計量
五、銷售商品收入的科目設定
六、商品銷售收入的賬務處理
七、銷售退回的賬務處理
八、提供勞務收入的確認
九、提供勞務收入的賬務處理
十、讓渡資產使用權的使用費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十一、讓渡資產使用權的使用費收入的賬務處理
第二節費用
一、費用的含義與分類
二、費用的確認
三、費用的計價與核算要求
四、企業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賬務處理
五、銷售費用的賬務處理
六、管理費用的賬務處理
七、財務費用的賬務處理
第三節利潤
一、利潤的含義
二、利潤的計算公式
三、營業外收支的賬務處理
四、所得稅費用的賬務處理
五、本年利潤的賬務處理
六、利潤分配的順序及其賬務處理

第十章會計報表
第一節資產負債表
一、資產負債表的含義
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
三、資產負債表的項目排列順序
四、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五、資產負債表的分析
第二節利潤表
一、利潤表的含義
二、利潤表的結構
三、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第三節現金流量表
一、現金流量表的含義
二、現金流量的含義及種類
三、現金流量表的結構和內容
四、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
五、現金流量表的編制說明
六、現金流量表的分析
第四節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一、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結構
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編制方法
三、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填列

參考文獻

附錄小企業會計準則

文摘

第一節會計做賬基礎知識
一、會計做賬的含義
會計做賬是指會計對各類企業單位的經濟活動所發生的各項業務進行連續、系統、完整地登記、核算並進行賬務處理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二、會計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工作應該具有的作用。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必須遵守各項法律、法規,依法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
1.會計的核算職能
會計核算職能主要是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方面反映企業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各項經濟活動,具有為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它是會計最為基礎的工作,即事後核算。做賬、算賬、報賬是會計執行事後核算職能的主要形式。
隨著管理要求的提高,會計核算的職能不僅僅是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後核算,為了在經營管理上加強計畫性和預見性,會計還要利用信息反饋,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預測,參與決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計畫執行過程中,通過核算和監督相結合的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過程按計畫或預期的目標進行。
2.會計的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是企業單位內部的一種自我約束機制,主要是利用會計資料對經濟活動加以控制和指導,它要求各項經濟業務必須遵守國家的財政法律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及具體準則及其他財經紀律,同時還應遵守企業單位的經營方針、政策。其內容包括合法性監督和合理性監督兩個方面。會計監督按其與經濟活動過程的關係,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事前監督就是在過程之初,對原始憑證、計畫、契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核查;事中監督就是在過程之中,對計畫、預算執行等所作的控制;事後監督就是在過程之後,對會計資料所作的分析。監督的依據是各種法律法規、制度、計畫、預算、定額和契約等。
新編做賬業務從入門到精通上編會計做賬基礎知識——如何做會計工作三、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所處的變化及不定的環境作出的合理判斷,是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
其內容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和貨幣計量四項。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對象,它確立了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範圍。要開展會計工作,首先應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分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範圍。其次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事項區分開來。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作為會計主體的企業,其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這是絕大多數企業所處的正常狀況,企業所有的資產將按照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如期償還。
3.會計期間
在持續經營的情況下,從理論上講只有等到會計主體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最終結束時,通過收入和費用的歸集與比較,才能準確地計算會計主體的盈虧損益情況,反映其生產經營成果。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允許的,也是行不通的。因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國家財稅部門需要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需要企業定期提供其決策和作為徵稅依據的會計信息。擺在會計人員面前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從何時開始到何時截止對其經濟活動進行核算,也就是說需要企業會計人員人為地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若干個相等的期間,以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及其變動情況。
這種人為的分期就是會計期間。《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於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以公曆年度為一個會計年度,即從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個會計年度。每一會計年度還具體劃分為季度、月份。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貨幣計量是以貨幣價值不變、幣值穩定為條件的。因為只有在幣值穩定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不同時間的資產的價值才具有可比性,不同時間的收入和費用才能進行比較,才能計算確定其經營成果,會計核算提供的會計信息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四、會計的核算方法
企業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全面、連續、系統的反映,為提供會計核算資料、進行日常會計監督而採取的一系列專門方法稱為會計核算方法。一般來說,會計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
(1)設定會計科目。
(2)複式記賬。
(3)填制和審核憑證。
(4)登記賬簿。
(5)成本計算。
(6)財產清查。
(7)編制會計報表。
會計核算的7種方法相互聯繫、密切配合,構成了以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為主線的一個完整的核算方法體系。當發生各項經濟業務時,首先,編制會計憑證,並對會計憑證進行審核;其次,根據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最後,根據會計賬簿記錄編制會計報表。
第二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及會計計量
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徵。《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它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1.可靠性
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
相關性是指要求企業會計核算應當滿足各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如確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情況、變更的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經營成果的影響在附註中說明。
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之間可比較。
5.實質重於形式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寫出會計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6.重要性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謹慎性
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寫出會計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
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寫出會計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二、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相關金額。計量屬性是指所賦予計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長度、鐵礦的重量、樓房的高度等。從會計角度,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
1.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其他等價物。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契約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為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還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3.可變現淨值
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需的預計稅金、費用後的淨值。在可變現淨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後的金額計量。
4.現值
在現值計量下,資產可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淨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5.公允價值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三、會計計量基礎
會計計量基礎是指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時間基礎。一般而言,會計計量基礎有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種。
1.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是以企業經濟權利和責任的發生,即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作為確認計量的標準來處理經濟業務活動。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是企業核算的基礎,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2.收付實現制
收付實現制一般適用於非營利組織的核算,主要是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費用應當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的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