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

新社會

彼得·德魯克龐大的思想和等身的著作,統一於他的基本價值立場,統一於對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主張。要領略德魯克不斷涌動的精神力量,必須從他的思想源頭開始。

基本介紹

  • 書名:新社會
  • 作者:(美)德魯克
  • 譯者:石曉軍
  • ISBN:9787111280781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9-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新社會》(中),

內容簡介

工業社會三部曲:《工業人的未來》《公司的概念》和《新社會》,使人們能夠理解工業社會的本質,理解工業社會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機理,理解工業社會的基本單元——企業及其管理的全貌。
·融會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高度智慧
·不僅給出問題,還給出答案的關鍵要點
·所揭示的很多重要趨勢和思想都在歷史長河的一瞬間變成現實
·在日本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
工業社會秩序問題的四個剖析:經濟衝突、管理層與工會、工廠社區、管理職能問題。
工業秩序的四個基本原理:消滅貧困、聯邦制管理組織、工廠社區的自治性、作為公民的工會。

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小傳,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樑。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並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諮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最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溘然長逝,享年95歲。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推薦序一(邵明路
推薦序二(包政
譯者序
1993年版序
1962年版序
引言:工業時代的革命
第一部分 工業企業
第1章 新社會秩序
第2章 現代社會中的企業
第3章 對企業的剖析
第4章 “避免虧損”法則
第5章 更高產出法則
第6章 盈利性和業績
第二部分 工業秩序問題剖析之一:經濟衝突
第7章 真正的問題在於工資的衝突
第8章 工人對產量提高的抵制
第9章 工人對盈利的敵視
第三部分 工業秩序問題剖析之二:管理層與工會
第10章 管理層是否能夠成為合法的治理機構
第11章 工會組織能否長久存在
第12章 工會需求與共同福利
第13章 工會領導者的困境
第14章 企業員工分化的忠心
第四部分 工業秩序問題剖析之三:工廠社區
第15章 個人對於地位和職責的要求
第16章 需要“管理者態度”
第17章 工作中的人
第18章 真的缺乏機會嗎
第19章 溝通缺口
第20章 “投幣機論”與“蕭條休克症”
第五部分 工業秩序問題剖析之四:管理職能問題
第21章 管理工作的三重性
第22章 管理者為什麼不履行自己的職責
第23章 未來的管理者從哪裡來
第24章 規模大是良好管理的障礙嗎
第六部分 工業秩序原理之一:消滅貧困第25章勞動力作為資本性資源
第26章 可預見收入與就業
第27章 利潤中的工人利益
第28章 失業的威脅第七部分工業秩序原理之二:聯邦制管理組織
第29章 “組織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
第30章 分權制與聯邦制
第31章 競爭性市場對管理來說是必要的嗎
第八部分 工業秩序原理之三:工廠社區的自治性
第32章 社區的治理與企業的管理
第33章 管理層必須真正管理
第34章 工人及其社區自治機構
第35章 工廠社區自治機構與工會
第九部分 工業秩序原理之四:作為公民的工會
第36章 理性工資政策
第37章 工會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民眾
第38章 罷工何時會變得不堪忍受
結論:一個自由的工業社會
1962年版後記

《新社會》(中)

五四時期的重要刊物,瞿秋白鄭振鐸等主辦。創刊於1919年11月1日,旬刊,共出版19期,1920年5月前後被反動當局查封。該刊以北京“社會實進會”名義發行,編輯和主要撰稿者有: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許地山、瞿世英等。它的宗旨是,為了“盡力於改造社會事業”,其“改造的目的就是創造德莫克拉西的新社會——自由、平等,沒有一切階級一切戰爭的和平等幸福的新社會”;改造的手段則是“考察舊社會的壞處”,以和平的、實踐的方法,從事於改造的運動。其主要內容是:討論社會改造、婦女解放、勞動問題和知識分子前途等。也發表了一些介紹世界各國社會運動的文章。在全國青年中有相當影響。該刊思想傾向比較複雜。它雖然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罪惡與黑暗作了猛烈抨擊,但對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卻缺乏清醒的認識,未能劃清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改良主義的界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