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管是清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管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清代
- 尺寸:直徑1.2 孔徑0.5 高2.4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管是清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管是清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小圓柱形,二端截口整齊,整器打磨光滑,中孔對鑽而成,呈兩頭大中間小。二端的起鑽點都不在正中,而偏在一邊。孔璧上的旋轉痕不明顯。小玉管是良渚人項串飾...
年代: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 數據:直徑1.7厘米,長7.9厘米,孔徑0.8厘米,壁厚0.5厘米。出土位置:浙江良渚遺址 文物介紹 佩飾品。圓管狀,整支粗細勻稱,內孔貫通。玉管整體素麵,外壁有一處削痕,玉料呈雞骨白色,有褐色沁斑,打磨光滑。浙江良渚遺址出土的玉器,代表當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制玉的最高...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長玉管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7.1直徑1.3-1.5 整器長管狀,中空,一端中孔大而器壁薄,另一端中孔小而器壁厚。兩端截口均高低不平,小孔口一端的截面幾成對半斜劈狀,且斜面上也高低不平。小孔口一側的管壁上還裝飾有三道切割痕。大孔口一端...
琮型玉管是一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文物,館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黃白色,長方柱形。管面紋飾與玉琮類似,也分成上下兩節。每節在兩條代表冠的橫棱下、上部每一角有一橫鼻,每一面有一圓圈,表示神面,下部對角各雕琢一組以眼、額、鼻組成的獸面。這種玉管是組合式玉項鍊上的部件。重要展覽 ...
新石器時代束腰形小玉管 新石器時代束腰形小玉管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直徑1 高1.1 孔徑0.45 器形似束腰鼓或須彌座。中間穿有一圓孔,孔道較圓正,束腰部分有一道凹槽。玉管是良渚人項串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管形多變,這種束腰形較少見。
良渚古玉的仿製品,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獸面紋良渚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風尤盛,但對於良渚玉器的年代認識仍很模糊,因而仿製品無論造型、紋飾,還是製作工藝,都缺乏新石器時代玉器的特徵,破綻明顯,不難甄別。進入本世紀八十年代後,由於江蘇草鞋山、張棱山、寺墩、上海...
良渚文化與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一脈相承,代表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為主要特徵,尤其是大量的玉器。源流 環太湖地區的史前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製作由粗糙到日益精緻,紋飾由簡單到繁複,形體由小到大的過程。河姆...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串飾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圍長37 文物鑑賞 此串項飾包括七粒珠,十三粒管,玉質基本白色,也有白色泛黃褐色的,對穿孔。玉串飾是良渚人的主要項飾,一般由珠、管組成,此件項飾圍徑甚小,可能非墓主使用,而是隨葬一側的戴寇狀器神像的項飾。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最初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距今約4000~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範圍大體是南自浙江的杭州灣,北跨長江到達蘇北的海安,東至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寧鎮山脈。良渚玉器的造型、裝飾技藝都有一定的創新。在造型方面除璧、玦、管、珠、環等以簡單的幾何形狀為主的裝飾品外,還...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器中造型最為獨特的器物。其基本形制為下端圓弧,上端為對稱的方柱體平頭三叉。根據三叉的頂部平齊與否,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中叉短於左右邊叉,中叉的頂部一般鑽有豎向直孔,其左右兩叉的上端也鑽有小孔;第二種三叉基本平齊。有的左右兩叉的上端背部突兀,有貫穿的小孔,中叉的背部上、...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概述圖片來源)文物造型 形體...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管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管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文物。
在我國江蘇、浙江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鑑定發現其中有岫玉(鄭建:《江蘇省吳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婦好墓中有四十餘件玉器, “其中多數與現在遼寧岫巖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與新疆和闐(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第428 頁)。由...
新石器時代山形玉飾是在1987年浙江省餘杭縣瑤山7號墓出土的文物。簡介 這件玉飾有三個叉,左右兩叉各刻有頭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叉 有豎向直孔一個,出土時中叉緊連一根長玉管。山形玉飾的出土位置在死者的頭部,且與成組的錐形玉飾相鄰或疊壓。 褐色,體作長方柱形,上寬下窄;射較高,中心有一貫通圓孔...
嘉興地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直至良渚文化的核心區域。作者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良渚文化,有一定的心得體會,曾在2004年9月出席在嘉興舉辦的全國《紀念馬家浜遺址發現45周年》會議,曾在會議上作書面發言。目錄 第一章 良渚文化簡介 第二章 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簡介 第三章 管鑽法和螺旋紋 第一節 管鑽法打孔與...
尤為突出的是大批的玉器,雕琢細膩、十分精美。良渚文化顯示了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新時期時代晚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現藏上海博物館,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5.6厘米。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淡綠斑紋。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為上下兩節。以四角為中線...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玦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玦,尺 寸: 直徑5.8,孔徑3.1,高0.55厘米。文物介紹 斷為二截,斷面各鑽琢有孔,槽以便糸連。玦口過窄,推測此處應還有一小殘斷,因為現存一側玦口處亦有一個鑽孔,應為糸連之用。玦口處略厚於它處。整器器形較規整,磨製精細。
良渚遺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良渚遺址發現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
【年代】: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特徵】:三叉形玉器,白色,有紅褐色斑。形如“山”字,底部圓弧,上部鋸切出平齊的三豎叉。器身厚重,中叉上有上下貫通的小孔,可供穿系。三叉形玉器正面雕琢獸面,眼、鼻、口均浮雕出輪廓,再以陰線刻出重圈眼睛、鼻孔及獠牙等細部。三叉上各刻羽狀紋,象徵神冠。三叉形器...
玉文化中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基本信息 簡介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徵意義...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鉞除了有實戰的功能以外,同時也演變成為掌握軍事權利的象徵。良渚文化時期,部落首領既是部落的軍事首領,又是部落內部的宗教領袖,集軍權、神權於一身,而玉鉞則是這些部落首領手中的“權杖”,是一種權力的象徵。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在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型墓葬中,一般都葬有豐富的陶器、玉石器...
至少有十八個新石器文化區出現過玉質的武器或是工具〈例如良渚文化即為一出土大量玉器並且以其玉器作工精美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文明〉,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古人對玉的定義是“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麗的石頭,都稱為玉,因此新石器時代製作工具很有可能是以堅硬的玉石為原料打磨而成。一開始玉制的兵器和工具...
玉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製作可能已發展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鏟、玉兵器等,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起源與分布 石器的製作,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一般舊石器時代遺址,常發現打...
玉串飾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良諸文化的玉串飾最有特色,由多種形狀的玉飾組成,組合複雜,製作精美,為國內罕見珍品。文物欣賞 玉串飾由十二顆玉管和一半圓形玉墜組成。玉管白色,有茶褐色斑,粗細豐差不多。玉墜白色,正面微弧凸,背面平整,兩上角鑽孔,與玉管串掛,組成項飾。玉墜正面用淺浮雕和線刻相...
所謂養玉,講的便是藏家除了要對玉器進行日常的擦拭外,還須將它貼身而藏並且要不斷地盤玩,只有這樣才能使玉石化蛹為蝶,綻放出自身的靈性和色澤。一般說來,“養玉”的關鍵在於“盤玉”,盤法得當就會事半功倍,否則就會功虧一簣。良渚古玉 擁有5000年歷史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傑出代表,被譽為“...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的一件代表作品,1982年出土於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4號墓,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18件鎮館之寶之一。玉琮高7.2厘米、邊寬8.5~8.3厘米、內孔徑6.1厘米。玉琮系透閃石軟玉製成,呈乳白色,隱現翠綠、赭紅斑紋。造型為矮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孔...
圖1上為二里頭文化玉鉞,圖1下為良渚文化玉鉞。文物類別 二里頭文化玉鉞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晚期 【文物原屬】:二里頭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簡介】:最長處27厘米,最寬處16.4厘米,最厚處0.6厘米。文物鑑賞 深灰綠色不透明玉質,帶有貝類遺骸沉積結構的蛇紋石,沉積...
剛卯是由商周的方柱形玉管退化而來的,商周的方柱形玉管又是由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琮形管直接演化,因而剛卯繼承了琮形管“外方內圓”的特徵,具有長方柱體的外形。後世有仿品,但於漢代風格迥然不同。所謂八面體、圓柱體的漢剛卯、嚴卯兼屬贗品。漢代 漢代剛卯、嚴卯均作小方柱形,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