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有柄石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有柄石刀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良渚文化
- 級別 :二級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有柄石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有柄石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縱8.4,橫14.2,厚1.4平面呈"凸"字形,扁平。一側肩豐,另一個肩斜溜。打制後磨製粗糙1...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帶柄石刀 形如石鐮,鐮身較窄,後端有短直柄。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14.5,橫9.9,高1.1 平面略似橫橢圓形,背線直,弧刃,雙面刃,刃口較鋒利,刃口和刃面殘缺較甚,整個器形用頁岩打制而成,只刃面和背部有磨製加工痕跡,器身有較多的片狀脫落,整個器身橫縱線部位最厚,背和刃處較...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三孔石刀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三孔石刀是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石器文物。文物介紹 基本呈橫長方形,一頭略寬,一頭略窄,旁近背部有三孔,橫中線部位最厚,背及刃部略薄,雙面刃,正鋒,三孔對鑽而成,在對接脊線,孔壁殘留較明顯的旋痕,整器經過初步打磨,可能是三孔連柄後,用於切割。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長17.2、寬7.8、厚1、孔徑1.1厘米 1984年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塘棲鎮宏磻採集 良渚博物院藏 深灰色,器呈長方形,一端略窄,雙面刃,頂部對鑽兩個圓孔,刃部、器身有磕缺。製作方法:首先需要選擇材質合適的岩石作為加工材料,經過打制粗坯、磨出石刀形狀、磨製刃部和...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雙孔石刀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雙孔石刀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27 橫10.6 厚1.2 弧狀長條形,一頭略窄,一頭略寬。正鋒。兩頭各有一孔。磨製較粗。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於1986年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號墓,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的鉞冠飾為白玉,一側有紫褐色瑕斑,鉞端飾亦為白玉,一側同樣有紫褐色瑕斑。鉞身通長17.9厘米,上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厚0....
文化影響 對良渚文化的影響。在地域上,馬橋文化與良渚文化也處於同一分布範圍。在浙南、閩北等地區的影響。幾何形紋陶與良渚文化諸陶系相比,製法、造形或紋飾等都發生了突變。而拍印籃紋或繩紋的印紋陶,在福建閩侯縣曇石山遺址中層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已經出現,在浙南江山地區,還發現可與新石器時代相接,而器型...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南瓜黃,光澤感好,其中鉞瑁局部稍有沁蝕。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基本信息 名字: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鉞鐓 年代: 新石器時代 尺寸: 通高2.8、寬8.3、厚2.3,卯孔長2.4、寬0.8、深1.8 厘米 來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移交 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 ...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刀殘片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刀殘片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文物特徵 寬3.1 厘米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槳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木槳是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介紹 柄部與槳葉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做工細緻。槳葉呈扁平的柳葉狀,且自上(柄部)而下逐漸減薄。柄長約35厘米左右,柄上端一側有一個長圓形凹孔。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北省尚義縣的石井鄉四台蒙古營發現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遺骸一具。其中陪葬物品有夾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鏟一把、石磨輪兩個及頸項佩戴飾品。考古人員認定此處為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據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文清介紹,此墓葬出土的夾砂...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文物特徵 長7.4,寬4.1 厘米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石刀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石刀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基本呈薄片長方形,器身不規則,器身一面磨製較好,另一面呈自然狀態,且殘留有打制痕跡,刃部很鋒利
涼帽蓬墩遺址作為被譽為“海上文物之鄉”的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馬岙,是舟山群島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原始村落遺址,其中有新石器時代5處,東周時代15處。從幾次試掘的文化內涵來看,它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土墩中出土的陶罐上有六千年前的稻穀痕跡,經專家...
28 新石器時代石鑿 29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石耘田器 30 新石器時代晚期三孔石犁 31 新石器時代晚期有孔石犁 32 新石器時代三孔石犁 33 新石器時代晚期雙孔石刀 34 新石器時代有柄石刀 35 新石器時代石研磨器 36 新石器時代石鏃 37 新石器時代跨湖橋文化骨耜 38 新石器時代跨湖橋文化鋸齒形骨器 39 新石器...
收穫之一,發現的良渚文化墓地是太湖西部首次發現的規模較大的良渚墓地,已清理墓葬9座,出土了一批石鉞、石斧、石錛、石鑿和陶鼎、陶豆、陶杯、陶壺、陶雙鼻壺、大口缸、高柄杯等,特別是大口深腹籃紋小平底缸承繼了太湖西部悠久的文化傳統,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填補了本地區的空白。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為...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分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廣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農業遺址,屬於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較有七、八千年之久。種植業已是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出土的農具...
並隨著審美觀念的轉化對美石(玉)進行加工、磨削,雕刻並且製成各種器型,玉斧也就成為新石器時代的典型器物,尤以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器物為最,從而使石(玉)斧成為一種生產工具或成為一種顯示身份或祭祀禮儀用物。商朝 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斧。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斧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長江入海口沙嘴和淮河南岸沙嘴不斷向東延伸,使里下河海灣逐漸被封淤,形成瀉湖。長江三角洲地區本時期遺址的分布表明,良好的古水文條件為水稻生產奠定了基礎。姜堰區境內天目山遺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特徵表明當時社會生產狀況與湖熟文化相類似,屬良諸文化(距今4600—3800年)...
新石器時代 骨牙器 骨鏢/馬家浜文化 骨鏃/馬家浜文化 骨哨/崧澤文化 野豬獠牙冠飾/良渚文化 牙鏃/良渚文化 骨鏃/良渚文化 象牙端飾/良渚文化 鹿角靴形器/良渚文化 玉背象牙梳/良渚文化 石器 石鉞/崧澤文化 石鉞/崧澤文化 石鉞/崧澤文化 石鉞/崧澤文化 石錛/崧澤文化 石錛/崧澤文化 石鑿/崧澤文化 石紡輪/...
草鞋山遺址發現有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至春秋時期的墓葬總計200餘座。該遺址歷史最久遠的是“第10文化堆積層”,出自這個堆積層的重大考古發現有:木構建築、炭化稻穀、炭化紡織物、動物遺骨和1100多件陶、石、骨、玉等質料文化器物。該遺址南端、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地層,發現有由淺坑、水溝、水口和蓄...
河姆渡遺址出土陶刀 河姆渡遺址出土陶刀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出土於河姆渡遺址,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尺寸及重量 縱:6.5厘米 橫:5厘米 文物簡介 泥質灰陶。為長方形,上端厚而圓,有二個圓孔,下端刃部薄。兩面均刻有紋飾。一面為獸面紋樣,一面為一組雲雷紋。線條纖細。
經專家鑑定,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阿崗寺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崗寺遺址位於縣城北20千米的馬村鄉崗寺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34萬平方米,遺址覆壓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類型的文物和遺存...
中國古籍記載里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戰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的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製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個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石料...
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占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石器工具發揮更大效用的附屬件,小木棍既是農業點穴播種工具,也是...
③晚期,以內蒙古河套人和北京山頂洞人的石器為代表。石器加工更為精細,表面光滑整潔,造型比例適度,種類繁多,出現了定型的石器。另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的遺址中也出土有大批用途不同,種類繁多,表面加工光潔精巧的石器。陶器 中國原始陶器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其陶器製作,一般要用已淘出雜質的粘土...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石刀和青銅時代早期的青銅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雛形。商代的青銅大刀,刀身較寬、刀尖翹起,可供作戰用。有的在刀脊背處附鑄精美的花紋,但發現的數量較少。還有一種小型青銅刀,與戈、弓矢一起裝備戰士,供近身防衛之需,全長僅30厘米左右,柄端以馬、羊等動物頭像為裝飾,或做成環形。商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