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兩頭槌狀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兩頭槌狀器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尺寸:殘縱12.8 橫3.2 高2.1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兩頭槌狀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兩頭槌狀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截取一段鹿角製成,略有彎弧度,下粗上細,兩端截斷,截面可見髓腔。兩個槌頭呈角質面光滑,中段下挖成骨內層,較粗糙。功用不明。1...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鋸齒狀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骨鋸齒狀器,於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發掘(1973.11-1974.1)。文物介紹 糸截取大型獸類長而寬扁的肋骨製成,先對剖肋骨(骨面平整光滑,剖面即骨松質層則較粗糙疏鬆),然後再錯磨製器。此器扁薄,刃剖錯磨成細鋸齒狀,背部平直,柄端剖殘。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
《傅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傅家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八字村,屬於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一處重要遺址。為配合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連線線工程建設,2004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出聚落中...
第三節 《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摘讀 附錄 河姆渡文化先民不同於術器“復土穰”的居住方式簡介 第三章 餘杭等地良渚文化時期人工土台遺址簡介——《良渚遺址群》、《福泉山》、《新地里》摘讀 第一節 餘杭良渚文化人工土台遺址群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 第二節 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人工土台概...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紋骨片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有紋骨片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骨片略成亞字形,器形較規整,正面用斜紋和直線刻劃圖案。功用不明。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鹿角斧柄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鹿角斧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此器呈曲尺形,系用鹿角的分叉處製成。長叉作柄,短叉頗為粗壯,以安裝石斧。
河姆渡 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代表了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1974 年和 1977—1978 年曾進行了兩期發掘。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帶把缽、支腳等。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具。骨制工具豐富,其發現總數量遠遠超過石、木、陶...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石刀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石刀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基本呈薄片長方形,器身不規則,器身一面磨製較好,另一面呈自然狀態,且殘留有打制痕跡,刃部很鋒利
”在屬於舊石器是時代中期的山西陽高許家窯文化遺存中,曾發現許多石球。那時候,人們用它作飛石索。飛石索使用皮條或植物纖維編結網兜,兜里裝上石球,掄起來投擲打擊野獸。在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和河北磁山遺址中,都出土了骨梭。骨梭是織漁網的工具。1958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發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工作重點一直是在杭嘉湖地區和寧紹地區,南部沿海地區的考古工作基本是個空白,但是靈山遺址的發掘,填補了這個空白。靈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泥質灰陶器,其年代不早於崧澤文化(BC5800-BC4900),但在地緣關係上,與河姆渡文化分布區更為接近,而遺址中挖掘出的炊器又證明,靈山遺址跟福建閩江...
杯子是一種專門盛水的器皿。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一般容積不大。或在古代喝茶的杯子被稱為蓋碗。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無論是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製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
鯔山遺址南北範圍約100 米,東西約25 米,是姚江谷地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遺址。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地層堆積 第1層,耕土層,厚30~50厘米。第2層,僅局部分布,灰色土,夾較多紅燒土塊,厚20厘米。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浙江餘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商周時期的漆器: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
塤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現,但尚未定型。商代基本定型。塤體為圓錐形,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等地出土的陶塤都有五個按音孔。測音表明它們的基音相同,均為a。鼓出現的時間也很早。早期可能有用陶土燒制的,稱為土鼓。木質皮面的鼓大多不易保存,所見多是朽痕。湖北崇陽出土1件商代銅鼓,應是...
代表長江下游以南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兩件刻有鳥的圖案的文物。距今4000至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上,也有不少有關鳥的刻紋圖案。類似這種久遠的崇拜信仰觀念往往會強烈地在傳統民居建築上再現。協成里王氏民居“鳳凰尾巴”脊翼造型,不正是淳樸的鄉民對神秘自然的一種崇拜,表達他們...
中國的象牙雕刻和象牙製品起源非常早,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初的象牙製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裝飾用品,並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首是所知最早的牙雕製品。在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鏤雕刻筒、象牙梳、...
中國玉器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閃耀著迷人的光輝。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多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多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
本書收錄了自舊石器時代起至清朝末年止各種炊食、餐飲器具近兩百件,歷數了一萬多年以來人類吃的文明的演變過程,將吃的藝術和藝術的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錄 前言 新石器時代 紅陶折肩壺 質樸與簡潔之美 裴李崗文化 朱漆木碗 瓜棱狀木碗 最早的塗漆製品 河姆渡文化 象牙雕鳥形匕 河姆渡文化的傑作 早期的牙雕...
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蓮等的花粉化石,距今己有7000年的歷史,說明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就己經開始種植蓮等水生植物。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先人就以採集蓮子為食,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年前以藕做菜,使蓮逐漸從人工防護到引種野生蓮栽植、馴化,食用與觀賞並舉。花蓮在...
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隻表面塗著朱漆的木胎碗,出自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除了朱漆木胎碗外,20世紀50年代末,江蘇吳江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還出土有漆繪黑陶器,證明中國很早就將生漆汁液用於陶器裝飾上。到了戰國中晚期,漆工藝有了很大發展,套用範圍十分廣泛。漆器中出現夾紵胎,此工藝使...
新石器時代(公元前八○○○年至公元前二○○○年)石刻太陽人物紋 城背溪文化 石雕人頭像 磁山文化 陶面具 磁山文化 陶面具 磁山文化 陶面具 磁山文化 象牙雕雙鳥捧日 河姆渡文化 陶面具 仰韶文化 陶人像 仰韶文化 蚌堆塑龍虎 仰韶文化 石人面飾 興隆窪文化 石雕女神像 興隆窪文化 陶孕婦像 紅山文化 陶裸女...
可見剛剛建成的四明村已初具西方文明生活之雛形。侃茶具的來源 茶具的發展與陶瓷生產的發展密切相關。而陶瓷的產生和發展是先陶後瓷,瓷是由陶發展而來的。茶具的產生,始於新石器時代,浙江省餘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層出土的陶器——夾炭 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當時主要茶具為煮茶的鍋、飲茶用的碗和貯茶用的罐...
其中新石器時代5處,東周時代15處。從二次試掘其文化內涵來看:它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它還為東瀛文化的探源提供了實物佐證。馬岙考古證明舟山海島已有千年左右的文明史。為此馬岙被譽為“海上文物之鄉”。馬岙遺址 起初,馬岙無人知曉,也沒在意,只是發覺用土墩燒制的磚瓦特別光潔...
三、紅山文化的“酋長陵墓”第五章 原始雕塑 第一節 原始雕塑藝術分期 一、舊石器時代雕塑 二、新石器時代雕塑 第二節 陶器及其他器物上的雕刻紋飾 一、陶器上的雕刻紋飾 二、牙骨器和木器上的雕刻紋飾 第三節 玉雕的造型與紋飾 一、玉雕的濫觴及其意義 二、原始玉雕的造型 三、玉雕的紋飾 第四節 史前雕像 ...
滿江紅隱茶杯不僅是現代茶文化的新創造,也是古代茶文化的新延伸。 發展歷史 杯盞的歷史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無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
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麵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2]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
新石器時代,1990年,塔山遺址出土,象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刃寬14.8厘米,高12.7厘米。陶壺 河姆渡文化四期,1993年,塔山遺址出土,象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口徑7.2厘米,高17.4。玉玦 河姆渡文化三期,1990年,塔山遺址出土,象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藏。外徑約4.6厘米、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