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彩陶瓶是1975年巫山大溪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彩陶瓶
- 館藏地點:四川博物院
- 出土時間:1975年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陶瓷
新石器時代彩陶瓶是1975年巫山大溪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彩陶瓶 新石器時代彩陶瓶是1975年巫山大溪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文物尺寸 高17.7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8.3厘米。文物特徵 瓶泥質紅陶,形似竹筒狀,腰部略內弧收。卷沿唇口,平底。文物鑑賞 器表施有一層紅陶衣,器身上部彩繪黑彩平行紋和繩索紋,圖案簡單而明了。
平底,飾白衣黑彩。現收藏於襄陽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口徑4.5厘米、高33.6厘米。1990年棗陽雕龍碑遺址出土。泥質紅陶,手制,小口,束頸,鼓肩,深腹,腹部有兩個環形耳,平底,飾白衣黑彩,頸部以下至下腹飾滿以兩個相對的勾葉、圓點和平行線組成的圖案。現收藏於襄陽市博物館。
黃河流域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以彩陶為特徵的,絢麗精美的甘肅遠古彩陶,是黃河文明序章中最輝煌的部分。甘肅彩陶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在黃土高原西南麓的隴山山前地帶,由於渭河經久不斷地暴漲泛濫,兩岸沖積出肥沃的土壤,宜於人們居住和耕作,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純淨細膩的土質,為製作陶器提供...
人首鯢魚紋彩陶瓶,新石器時代陶器。高38.4厘米,口徑7厘米。屬馬家窯文化。1958年甘肅甘谷西坪遺址出土。泥質紅陶。小口,長頸,溜肩,深腹,平底。器身用黑彩繪有鯢魚紋,頭似人面,魚身細長。鯢魚紋是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彩陶最具特色的紋飾。人格化的鯢魚紋應是原始氏族圖騰的反映,對研究原始宗教有重要意義。...
【名稱】:彩陶鯢魚紋瓶 【類別】:陶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仰韶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1958年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簡介】:高38厘米,口徑6.8厘米。相關資料 遠古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生活著許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們結成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響,經濟上也有...
束腰,平底,磨光後施紅衣大溪文化彩陶瓶繪黑彩。筒形瓶上紋飾一般包括繩索紋、橫人字紋、三角形紋、變形回紋以及平行線等。已有的考古發現表明,彩陶瓶在包括大溪在內的若干遺址都有出土,且多見於大溪文化中期的墓葬中,大溪文化彩陶瓶特點突出,從器形到紋飾都有特別之處,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傑出代表。
人面鯢魚彩陶瓶 1957年的10月,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處出土了一尊后來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人面鯢魚彩陶瓶(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雖然它再次面世的時間已到了20世紀的中期,但它的真正誕生年代卻可追溯到距今55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它所反映的是我國黃河流域最為燦爛輝煌的仰韶文化 人面鯢魚彩陶瓶形制較大,瓶高...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龍紋,實物為廟底溝型彩陶瓶,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實物為廟底溝型彩陶瓶,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紋樣為簡單的屈曲形,如爬行動物,為龍紋初始階段的形狀之一。首如人面,繪有可怖的目、發、鼻、齒。軀體如蛇身,交錯其中的網狀線類鱗片。雙肢上伸,一作四爪、一作五爪。藝術表現稚拙、簡潔、...
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於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
人面鯢魚瓶體現了先民關於人文始祖伏羲的神話聯想,代表了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陶器風格。1996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鑑定,認為人面鯢魚彩陶瓶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其圖案是傳說中龍的形象,是原始龍的雛形,是世界公認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圖騰。郵票簡介 2001年6月12日,中國和比利時聯合發了《陶瓷》郵票一套兩枚,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