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鯢魚紋瓶1958年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生動可愛。瓶體上的圖案準確地表現了鯢魚的特點,反映了遠古人類對生活觀察的細緻和藝術再現水平的高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彩陶鯢魚紋瓶
- 出土地點: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
- 館藏地點:甘肅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文物原屬:仰韶文化遺物
- 類別:陶器
文物概述,相關資料,國寶故事,
文物概述
【名稱】:彩陶鯢魚紋瓶
【類別】:陶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仰韶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1958年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簡介】:高38厘米,口徑6.8厘米。
相關資料
遠古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生活著許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們結成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響,經濟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性,並都有與眾不同的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魚紋一樣,這件彩陶瓶上的鯢魚圖案也是器物製作者信奉的神話形象。
瓶體上的圖案準確地表現了鯢魚的特點,反映了遠古人類對生活觀察的細緻和藝術再現水平的高超。鯢魚繪於瓶上,是這個不知名的氏族的圖騰紋樣,可能是他們信奉的祖先形象,鯢魚的臉酷似人形,兩隻眼睛炯炯有神,身軀捲曲似在遊動,兩隻前肢仿佛在支撐著身體,使頭昂起,像是在呼喊著生命,又像是躍動著自由。有人認為這種人面鯢魚是中國最早的龍圖,視之為龍的“史前祖先”,也不無道理。
國寶故事
1958年採集於甘谷西坪的雙耳鯢魚紋彩陶瓶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因其具有代表性器型、代表性紋飾,圖案完整,曲線優美,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研究彩陶多年,他說像器型這么完整,紋飾這么獨特的鯢魚紋彩陶瓶,在已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瓶中是較為罕見的。
其實關於這件彩陶瓶上的動物形象,考古界也有爭論,郎樹德介紹說,一種意見認為紋案就是娃娃魚的真實圖案;還有學者分析圖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還有人認為是龍的原始圖形,鯢魚的臉似人形,兩眼有神,身軀捲曲,所以他們認為這種人面鯢魚應該是中國最早的龍圖。但不論是何形象,這件彩陶都讓人們充分領略了彩陶的無窮魅力和幽遠意境。
鯢魚,因為“聲如小兒啼”,所以又叫“娃娃魚”,在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都有分布,但甘肅省只見於天水武都兩個地區,此瓶正好發現在這一範圍之內。而從出土的彩陶來看,有鯢魚紋飾的也主要分布在渭水和西漢水流域,即天水隴南一帶,郎樹德說這正說明在古代,鯢魚這種動物是人們經常、大量見到的,也說明了古代生態環境不錯,適合喜溫暖的鯢魚生活。仰韶文化是農業文化,他們所描繪的動物主要是魚、蛙和鯢魚紋,他們在河邊生活,所描述的也多是水裡的東西,可能是先民們熱愛或者崇拜這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