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
面積1611.1畝,其中:旱地1611.1畝,人均
耕地0.42畝,主要
種植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56.45 畝;荒山
荒地20062.4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
全村有690戶通自來水,有256 戶飲用井水,有25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7.06%。有946戶通電,有25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0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6.53%和52.96%;安裝
固定電話或擁有
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3戶,分別占總數的32.35%和32.03%。
通電工程該村到待補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
碼頭)3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0輛,機車90輛。
到2006年底,
全村有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6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
經濟總收入232.15萬元,其中:
種植業收入89萬元,占總收入的38.34%;
畜牧業收入 139.35萬元,占總收入的60.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416頭,肉牛197頭,肉羊280頭;;林業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的1.64%;工資性收入109.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0元,農民收入以
畜牧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9.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60 人,占勞動力的37.6%,在省內務工96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
養殖業、第三產業等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輸出力度發展勞務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46戶,共鄉村人口3795人,其中男性2065人,女性1730人。其中農業人口3795人,勞動力 2553人。該村以彝族和漢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3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08人,參合率81.9%。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村務公開
2010年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9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611.1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中學生286人,距離待補鎮中學7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26人,其中小學生340人,中學生286人。
學校全景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6個,共有黨員70人,少數民族黨員5人,其中男黨員8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78人。
新農村建設
通過“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試點,使全村15個村民小組1010戶4416名民眾得到全面扶持,系統性整體脫貧,實現收入大幅度增加,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綜合素質有新提高;基層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社會和諧基礎更加穩固,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全縣率先實現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目標
通過實施“整鄉推進”扶貧開發,使新發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比實施前增長15%以上,其中: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500元以上的達到95%以上,3500元以上的達到60%以上,4000元以上的達到30%以上;人均有糧350公斤以上;基礎產業得到夯實,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基本素質明顯提高,基本保障初步建立,基本隊伍堅強有力,實現戶“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
(1)戶“八有”:有一幢瓦頂白牆、具有抗震能力、人畜分居、整潔實用的安居房,有一眼節能灶,有一個衛生廁和衛生廄,有一個生產性小水窖或小水池,人均有一畝年產400公斤以上糧食的基本農田(地),人均分別有一畝特色高效經濟林果和經濟作物,年人均有一頭(只)商品畜出售,有一個勞動力掌握一門脫貧致富技術。
(2)自然村“六有”:有進村入組的簡易公路,村內有整潔暢通的硬化道路,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有進村入戶的通電條件,有廣播電視、電話信號覆蓋,有一批勞動力受到培訓和轉移輸出。
(3)行政村“六有”:有進村公路和行道樹,有合格的村委會辦公用房、支部活動室、衛生室、文化室、獸醫室,有民眾信任、團結幹事、能帶領民眾脫貧致富的好班子,有切合本村實際的未來五年發展好規劃,有可持續增收的好路子,有維護民眾利益的好制度。
發展重點
著力使基礎產業得到夯實,有1—2個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主導產業突出、規模發展迅速、帶動增收明顯、覆蓋貧困農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中低產田改造基本完成,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得到解決,建制村公路、電、通訊設施、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戶戶有符合要求的抗震安居房。基本素質明顯提高,有一批勞動力受到農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並實現轉移就業,有良好的村規民約,戶均有1人以上達到新型農民要求。基本保障初步建立,有合格的村衛生所、衛生室和村醫,逐步實現農民有法律保障,民眾有醫療保障,困難農戶有生活保障,軍烈屬有救助保障,老年人有養老保障。基本隊伍堅強有力,村委會有辦公用房和科技文化活動綜合場所,兩委班子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健全,社會秩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