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希金礦,現更名為西部黃金伊犁分公司,位於伊寧縣城北偏東30公里處,是集采、選、冶為一體的現代化黃金生產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希金礦
- 地點:新疆伊寧
- 開採時間:1993年6月
- 當前產量:40000兩/年
- 現名:西部黃金伊犁有限責任公司
- 排污處理:採用前蘇聯先進處理排污技術
發現勘查,地質,啟示,
發現勘查
1985-1987年,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三分隊在L-44-34(賽里木湖)幅開展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並未發現金礦化(賽里木湖L-44-34 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地質,新疆地礦局第1區調大隊,1987-12-01,於大為等)。
同期,新疆地礦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四分隊開展了1:20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他們以Au 5ppb為異常下限, 圈出了一批Au化探異常。其中阿希(卡占奇HS-19) Au 異常呈橢圓形(長10 km , 寬3-6km),分布面積約45km2,異常延伸方向為NW 向和近EW 向,具有3個明顯的濃集中心(Au 最高值分別為230ppb、500ppb、20ppb),其它異常元素有Ag, Hg, Cd, Cu, Pb, Zn等。經全區異常篩選和化探異常區的地質特徵研究, 推斷阿希(HS-19)很可能由原生金礦引起的(賽里木湖L-44-34 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礦產,新疆地礦局第1區調大隊,1987-12-01,於大為等)。
隨後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開展第一次阿希金異常查證。四分隊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採樣密度為6個/km2 ,面積50km2) 和岩石地球化學測量(線距500-700m , 點距300-500m 網度),在西部發現了含金黃鐵礦化帶,預測了11處重點找礦地段,但未發現金礦體。
通過1:5萬水系沉積物和岩石地球化學異常分析,發現兩者金異常區基本吻合,其中岩石地球化學異常將1:20萬的阿希金異常進一步分解為3部分:中部異常區(Au-1)規模最大,面積12km2,金有3 個異常濃集中心(最高值分別為1600ppb, 290ppb, 94ppb),銀最高值530ppb,汞最高值330ppb,異常形態大體成等軸狀,3 種元素的最高含量互不重合;東部異常區面積6km2, 金有兩個濃集中心(最高含量分別為180ppb和210ppb),銀最高值500ppb,汞最高3710ppb,異常大致呈NE向延伸;西部異常區面積9km2, 金有兩個濃集中心(最高含量分別為500ppb和110ppb),銀最高為3300ppb,汞最高為1470ppb,異常大致呈NW 方向分布。
1988年開展第二次異常檢查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普查找礦工作,5-6月間發現了10條金礦脈, 其中5 個在預測點附近, 有2 個在北部, 即阿希1 號金礦和阿希2 號金礦(岩石地球化學異常呈長條狀異常, 呈南北向延伸, 異常長1.1km, 寬200m ,金最高達2375ppb)。AX-1號金礦脈(阿希1號)地表控制長280m,最大厚度41.11m,平均厚度19.55m,金平均品位15-27g/t,最高品位337.64g/t,銀品位一般10g/t左右。求出金D+E級儲量31.27552t,展示了中型以上金礦床的找礦前景。新疆區域地質一隊四分隊於1990年10月提交了1:5萬區調報告(賀衛東、秦躍群、裴庚祥、張安,他們均獲發現獎)。
1989年,根據新疆地礦局的安排,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第六分隊(董連會、陳家萬、譚學斌)承擔了阿希金礦及外圍的普查工作。經大比例尺填圖、40米間距的槽探和4個普查鑽孔揭露,結果孔孔見礦,證實深部厚度、品位與地表一致連續,認為是中型以上的金礦床。根據上級指示,普查工作尚未結束提前轉入了勘探階段。
1990-1992年,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承擔了阿希金礦北段的勘探工作(鑽探16084.49米;坑探3485.33米;淺井63.30米;槽探1981.67立方米;1/1萬地形地質測量10平方千米;1/1千地形地質測量0.38平方千米;各類樣品12626件及物探工作),於1992-12-01提交了《新疆伊寧縣阿希金礦床北段勘探地質報告》(董連慧等)。探獲8個礦體(除阿恰勒河組中的一個沉積型礦體外、其餘均為受火山機構控制的中--低溫火山熱液金礦體。其中1號礦體為主礦體為1號礦體,長480米,厚度一般11-15米,平均品位5.85克/噸。儲量是礦床儲量的90%。本次提交的C+D級礦石量7268.31萬噸,金金屬儲量42.206噸。其中C級礦石量3665.42萬噸,金屬量22.655噸;氧化礦石量1090.07萬噸,金屬量6.78噸。另有平衡表外礦石量3254.95萬噸。此儲量報告於1993年11月得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產儲量委員會的批准【新儲決(1993)第10號文決議】。
1992年底籌備阿希金礦的露天採選廠建設工作,1993年6月正式開建。
1994年8月1日至1995年12月1日,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隊,開展了阿希金礦南段的勘探工作,投入鑽探3022.68米、坑探1376.67米、槽探113.4立方米、1/1千地形地質測量0.28平方公里、1/500勘探線剖面測量1495米和各類樣品的採集及分析。認為:阿希金礦產於阿希古火山機構管道西南緣內側、英安質火山角礫(集塊)熔岩中,阿希金礦嚴格受管道邊緣環形火山斷裂控制,總長大於1280米,其中南段長640米,控制最大斜深385米。圈出的2個金礦體,均為蝕變岩型礦石,僅1號礦體局部含石英脈型礦石。1995年12月1日,提交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阿希金礦床南段勘探報告》(張宗儉等),探獲C+D級礦石量188.1432噸,金金屬儲量8.251噸。其中C級礦石量59.8698萬噸,金屬量2.993噸;D級礦石量128.2734萬噸,金屬量5.258噸。氧化礦石量37.2834萬噸,金屬量1.9噸;原生礦石量150.8598萬噸,金屬量6.351噸。伴生銀D級金屬量9.586噸。
1995年6月,阿希金礦投料試產,1996年9月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正式生產,形成了國內第一家採用樹脂提金工藝的大型黃金礦山。
2000年7月,阿希金礦依法取得《採礦許可證》(2009年4月延續採礦權,採礦權人為新疆阿希金礦;2011年3月28日變更採礦權人為西部黃金有限責任公司,有效期自2011年3月28日至2023年4月10日,採礦權面積0.348平方千米,開採深度1580米至1130米標高)。
2007年,因北、南兩個露天采場閉坑,礦山轉入地下開採,阿希金礦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開展資源儲量核實工作。2008年1月1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提交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阿希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2008年3月國土資源部礦產儲量評審中心予以確認【國土資礦評儲字[2008]33號文,國土資儲備字[2008]71號文】。採礦權範圍內保有122b類礦石量127.77萬噸,金金屬量7382千克;333類礦石量428.61萬噸,金金屬量21770千克;伴生333銀礦石量551.92萬噸,銀金屬量44.04噸;低品位333類礦石量372.54萬噸,金金屬量7352千克。
至2007年底,共完成鑽探22230.39米,坑探5052.14米,槽探3221.6立方米,淺井83.3米,1:1萬地形地質測量10平方公里,1:2000地形地質測量0.668平方公里,1:1000剖面地質測量11條6247米,1:500勘探線剖面測量18條9745.95米,各類樣品採集與分析16818件,選礦試樣3件及物探等工作。
2011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礦隊,提交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阿希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2007年至2011月7月底,累計完成地表鑽探7056.79米,坑內鑽探4835.5米,坑探6159.1米,斜井190.8米,穿脈3138.8米,各類樣品採集分析4995件。
截止2011年7月底,採礦權區0.348平方公里範圍內累計探明122b+333類礦石量1515.63萬噸,金金屬量65.559噸(4.33克/噸)。礦山保有資源儲量為:採礦證範圍內1130米標高以上保有(122b+333)礦石量986.95萬噸,金屬量34.418噸。另外還有(333)低品位礦石量192.64萬噸,金屬量2.748噸。另外在採礦證範圍內1130米標高以下(332+333)礦石量15.01萬噸,金屬量0.441噸。
阿希金礦業已形成了年採選礦石量32萬噸左右,生產出黃金1噸以上。目前正在實施將年採選礦石量擴大至60萬噸左右,屆時將年產黃金2-3噸。
地質
阿希金礦床位於伊寧市東北,直距42公里,西天山博羅科努地槽褶皺帶內吐拉蘇火山盆地中部。礦區地層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陸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和下石炭統阿恰勒河組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建造, 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構造不發育。斷裂構造以南北向為主,次為北西向,再次為東西向。大多認為阿希金礦受大哈拉軍山期火山機構的控制,系低硫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阿希金礦床呈近南北向展布, 礦化帶長1280m ,以8線為界分為北礦段和南礦段兩部分,由8 個礦體組成。除一個底礫岩型金礦體外, 其餘均為熱液型金礦體。8 個礦體中以1號礦體規模最大, 其儲量占礦床總儲量的90% 左右。其餘均為小礦體, 且以平行脈狀賦存於1號礦體的上盤。
1號礦體位於F2 斷裂上盤之英安質角礫凝灰岩中,走向北東10゜, 傾向東, 陡傾(65-85゜), 上寬下窄,在平、剖面均具有膨縮和分枝現象,目前鑽探表明,1號礦體向深部逐漸變薄,並呈尖滅態勢。礦體總長大於1000 m, 最大斜深450m, 最大厚度35m, 平均11-15m。礦體由石英脈型和蝕變岩型礦石組成。礦體單工程高品位為13.77克/噸, 平均品位為4.33克/噸, 為礦化不均勻礦體。石英脈型礦石品位較高、礦化連續,其中因含顯微狀含金硫化物,而呈菸灰色和灰色。蝕變岩型品位相對低, 且主要分布於南段和石英脈礦體兩側。
沉積礫岩型金礦體賦存於大哈拉軍山組第五岩性段與阿恰勒河組第一岩性段第一層的角度不整合面上的底礫岩中, 為大哈拉軍山組第五岩性段風化、剝蝕沉積產物。該礫岩層在近礦體處因含有較多的石英脈型礦石角礫, 而構成礫岩型沉積金礦體。但多為貧礦, 個別地段可達工業品級。礦體的礦化連續性差, 品位變化極大。
圍岩蝕變有矽化、絹英岩化、粘土化以及綠泥石化、碳酸鹽化, 與金礦化關係密切。北礦段蝕變以矽化為主, 黃鐵絹英岩化次之。石英脈體無論是厚大脈、還是細脈, 其金礦化基本上達到工業品位。蝕變岩在近石英脈礦體部位, 局部肉眼可見細、網脈狀石英脈金礦化較明顯外, 礦石與非礦石邊界劃定則須藉助於化學分析。南礦段蝕變作用以黃鐵絹英岩化為主, 矽化次之。礦化特徵與北礦段有較大的區別: 矽化作用主要表現為石英-碳酸鹽脈,常呈微晶結構與梳狀-晶洞構造,難以作為金礦化強弱標誌。
礦石結構為他形顯微粒狀結構、交代殘餘結構、變膠狀結構,礦石構造為星點浸染狀構造、細脈浸染狀、微細脈狀、梳狀-晶洞狀和角礫狀構造。
已發現礦物達40 余種, 主要有黃鐵礦、白鐵礦、毒砂、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斑銅礦、深紅銀礦、自然金和銀金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伊利水雲母、絹雲母、方解石、綠泥石等。金礦物以次顯微粒狀為主, 其次為片狀和樹枝狀。因浸染於石英脈中的硫化物結晶粒度極細,肉眼一般難以分辨。
礦體受火山機構及橫切吐拉蘇火山盆地的北北西向斷裂構造的聯合控制。指示元素為Au、Ag、As、Sb、Bi、Hg、Se、Cu、Pb、Zn。
啟示
1、化探是找金的有效手段,異常查證技術人員的理論、經驗與思維是重要的。
2、菸灰狀微晶石英、灰色微晶石英和梳狀-晶洞狀石英脈體(含肉眼難以識別的硫化物),是高品位金礦的找礦標誌。
3、微細石英-硫化物脈的密集,與蝕變岩型金礦體的品位呈正相關。
4、火山結構不清晰的蝕變岩,才是金礦體之所在。
5、至於F2斷裂的性質及其與金礦體形成的聯繫,角礫岩類型與成因,“底礫岩型金礦”,均有待於重新審視。
6、深部礦體是否尖滅,邊部有否存在平行礦體,有否新礦種新類型礦體出現,都是值得深思的!
7、什麼冰長石型等“套瓷”,讓它見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