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屬半翅目,蝽科。分布在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寄主植物廣泛,可以為害油菜、甘藍、花椰菜、綠花菜、白菜、蘿蔔、苦瓜、圓稈油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馬鈴薯。以成、若蟲刺吸十字花科蔬菜汁液,尤喜刺吸嫩芽、嫩莖或嫩葉、花蕾及嫩莢,菜蝽的唾液對寄主組織有刺激作用。能阻礙糖類的代謝和同化作用的正常進行,被害處殘留黃白色至黑褐色斑點,幼苗子葉被害,致萎蔫,花期為害致結莢不良籽粒瘦癟,幼蟲還傳播軟腐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新疆菜蝽
- 拉丁學名:Eurydema maracandicum Oschanin異名E.festiva Linnaeus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半翅目
- 科:蝽科
- 分布區域: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等省區。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6.5~8毫米,寬3.5~4.5毫米;雄蟲體長7~8.2毫米,寬3.4~4.2毫米,橢圓形,外形與菜蝽相近,新疆菜蝽花紋呈黃、白、橙紅,具黑斑,但黃色部分較多。頭黑色三角形,寬大於長約1.8倍,有3個黃白色小斑點,邊緣黃白,頭側葉長於中葉,且在頭前方匯合,側緣淺色,觸角5節,黑色,被淺色細毛,複眼紫紅,喙黑,長達中足基節;前胸背板前緣凹,後緣直,側緣直且光滑,側角緣、前側緣及中域“T”字紋,黃白色。小盾片三角狀,基部具大黑斑,亦為三角形,近末端兩側各具1小黑斑,頂端橙紅色。前翅革片外緣色淺,中間具1小黑斑,膜片黑,邊緣無色。足黃黑相間。體下方黃,腹部各節中央均具小黑斑鈍,具6塊黑斑,前2後4,後4個斑多合併成2塊大斑。前2個,各節兩側和頂角處有小黑斑1個,側接緣黃黑相間。五齡若蟲體長4.5~5.0毫米,寬3.5~3.8毫米,橢圓形,花紋黃色成份居多;頭三角形,側葉外緣黑色,每側各生1黃斑,余黑色;複眼、觸角、喙黑色,喙達後足基節;前胸背板前緣略凹,兩側黑斑近方形。小盾片三角形,兩側各生1黃斑,余黑色。翅芽外緣
生物學特性
新疆1年生2~3代,以成蟲在田邊或田埂雜草落葉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遷入菜田為害。進入9月中旬第二代部分成蟲及第三代成蟲陸續越冬。成蟲產卵部位與寄主植株高度有關,植株矮小產卵在地面上,植株高大多產在葉片或果實上。卵聚生平鋪,每塊卵多為12粒,個別8粒,一般10~11粒,初孵若蟲常群集在卵殼旁,一、二齡多在植株頂部葉片上群集,三齡後分散為害,四、五齡若蟲和成蟲多在植株上中部取食。內蒙古成蟲6月始發,7~9月進入盛發期,5齡幼蟲8月大量出現。
防治方法
1、冬耕和清理菜地,可消滅部分越冬成蟲。
2、人工摘除卵塊。
3、藥劑防治,可用21%滅殺斃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辛.氰乳油2000倍液。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4、生物防治,以蟲治蟲,成本低,減小不必要的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