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莒縣全稱為點點中國-莒縣(州)生活服務平台,以莒縣為服務區域,為大眾提供莒州資訊、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旅遊購物等信息的綜合生活服務平台;以電子商務、本地網購與團購為主要經營對象,大力發展莒縣及其周邊縣區的網際網路事業,會同其他網際網路基礎服務與運營公司,共同激活莒縣的網際網路產業鏈,促進莒縣對內、對外經濟發展更為蓬勃有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津老君山道觀
- 地理位置:新津縣老君山
- 類別:道教
- 主要負責人:張至容
基本信息,現狀,
基本信息
類 別:道教
地 址:新津縣老君山
郵 編:611430
主要負責人:張至容
老君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是道教(黃帝始祖、老子道祖、張道陵教祖)三祖聖地,此山得名由來有三:
一曰:“稠粳山”。據史載此山古時盛產一種仙草,黃帝常食此草,有助修煉,命為神草、芝草,後老子夜觀天象,命名為稠粳草。漢安二年,道教教祖張道陵在此山創建二十四治中中八品治的第四治,以草為名,稱“稠粳治” 故稱“稠粳山”。
二曰:天社山。據《道藏輯要》記載,“稠粳山”上應危宿……,昔軒轅黃帝修煉之處,黃帝修煉功成,於鼎湖白日乘龍飛升,後人在此山修廟設壇祭祀黃帝,故又稱“天社山”。
三曰:老君山。據《道藏輯要》中《老子歷世演化圖》第69化說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3 年)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故後世人稱為“老君山”。現老君洞內有“牛馭出涵關,百二河山無隱處,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的楹聯和清代石刻“昔駕青牛出函關,隱蜀新研天社山;石室鑿向太平座,丹灶煙浮透九天;…”足可佐證。因為老子西出涵關降身於成都、最後歸隱在此山,所以稱老君山。
據史載,唐、宋、元時期,老君山建設面積甚廣,宮觀林立、香火繁盛,八方善信每逢會期,都來此朝山禮聖。歷代文人墨客游蜀必經此地吟詠唱和。明朝初年,歷經兩代重修、擴建,殿堂林立,後於明末甲申年(公1663年)蜀中戰亂,宮觀建築遭到浩劫;清康、雍、乾三朝再經重修,道光年間兩次擴建,其規模之大,氣勢之宏偉,遠非今日可比。民國初年(1923年)再遭焚毀。1926年至1944年,大德居仕劉仲韜先生髮起募捐重修,雖經多年重建,其規模遠不如前。60年代,文革時期,老君山宮觀又遭浩劫,山門、殿堂等均遭人為嚴重毀壞。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從原來的雜草重生冷壇破廟、到現在的殿宇明亮香火鼎盛,歷經十幾年的培修與重建,老君山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1985年,老君山道觀被定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有混元殿、三清殿、三元殿、儒林祠、八卦亭等古建築,總面積達1463平方米。
老君山現有土地面積380畝,主要建築有天慈宮、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三元殿、慈航殿、老君洞、以及配套設施,如長生齋、益壽園、回歸樓、普照樓、來鶴軒、迎奧樓等,建築面積約17000平方米。
現狀
現有教職人員18名,常住居士28名,擁有信教民眾數十萬人。每年有固定廟會:正月十五上元會、二月十五老君會、三月清明祭祖會、四月二十八藥王會、七月十五中元會、九月報恩九皇會、十月十五下元會。兼舉辦各種公益慈善活動,救助孤寡,幫助貧困學生,賑濟災區等,做到以科教濟世渡人,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