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魚燈是廣東新會市製作的鯉魚燈。一種紙紮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新會魚燈歷史悠久,製作精巧,極具觀賞性,是烘托節日氣氛、營造社會和諧景象的吉祥用品。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人們做魚燈、買魚燈就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新會魚燈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會魚燈
- 所屬地區:廣東—江門—新會區
- 遺產級別: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日期:2008年
所在地區,鯉魚燈介紹,製作,歷史與發展,歷史,發展,
所在地區
新會,古稱岡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新會地處中國大陸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三角之要衝,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陸地面積1387平方公里,人口77.43萬,新會是全國著名僑鄉, 新會,同時擁有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曲藝之鄉兩塊金字招牌,1700年來,這塊熱土代代傳承著深厚的千年古城文化。新會魚燈正是在這一片文化古城土生土長的。
鯉魚燈介紹
鯉魚燈是廣東新會一種紙紮的中國民間工藝,節日民俗用品。製作時,先用竹片紮成圓圈,再用竹片將大大小小的圓圈連紮成魚的軀幹骨架,魚頭、魚尾同樣依形狀製成,交接處用韌性強的紗紙粘扎住。骨架紮成後,就在外面粘上紅紙,最後是在魚身上印魚鱗。魚脊上開一小口,用來點火和放置蠟燭。過去,每逢過年,特別是元宵節晚上,新會的街頭巷尾,家家戶戶門前,都懸掛著魚燈,街頭的小攤檔,也能買到大小不一的鯉魚燈。
新會魚燈歷史悠久,製作精巧,極具觀賞性,是烘托節日氣氛、營造社會和諧景象的吉祥用品。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人們做魚燈、買魚燈就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新會魚燈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
製作
做魚燈有季節上的講究,每年的2—3月就開始扎魚架,6月是做魚皮的季節,夏天干燥,魚皮粘上金粉不容易掉。糊魚皮的漿糊要自制,用醋和糯米粉熬成,魚燈才不會被蟲蛀。現在到了9月底,開始要準備大量的魚燈等著春節期間上市。
魚燈的製作工序較為繁瑣,需要花很多工夫。製作魚燈前,首先要削篾備料,然後用竹篾按魚身大小比例扎幾個圈,圈要均勻平滑,交接口處用韌性強的紗紙粘住,再用竹篾將大大小小的圓圈紮成魚的軀幹骨架,魚頭、魚尾同樣依形狀製成。隨後,就是印魚鱗。印魚鱗的木製模板是他們請人雕刻而成的。印魚鱗時,最好是用熬過的骨膠,骨膠粘合力強,成本低廉,不過較費時間,金粉則是從市面上買來的金色箔粉。金粉要從廣州甚至是深圳、香港買。魚燈可分為紙做的和布做的。紙要用漿糊(最好用骨膠)蘸,布的就要用白乳膠蘸好,再用針線縫好。
歷史與發展
歷史
新會魚燈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作為民間工藝和民俗風情,魚燈已基本在新會消失,但由於著名畫家、新會女婿黃永玉的一幅《新會魚燈》,以及中央電視台的專題採訪,再度引起了新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近年來,新會區政府在春節期間找來了幾位民間老藝人,專門製作了數百盞魚燈在人民會堂門口展示,使葵鄉這一傳統風情得以重放異彩。
發展
黃永玉在接受中央電視台的採訪時說:“我一輩子見過很多燈,但新會的魚燈是最漂亮的,那時街的兩邊都是茂盛的樹,就像一條綠胡同,樹上串著鐵絲,鐵絲上面掛著各式各樣的魚燈。透明的燈放出紅色的光,足有兩三里路長,使人們猶如置身水裡,多么美好的情景啊,這在全國其他地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其實,這段話,也就是上世紀40年代末新會街頭的真實寫照。
新會魚燈的真正消失,並不是十分遙遠的事情,應該是在把一切藝術視為“封資修”的時代。我們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就曾生活在有魚燈的日子裡,當然,那時已經看不到黃永玉大師所描寫的盛況了。小時候,我家住在高第街,離黃永玉描述的那條兩旁掛滿魚燈的西隅街並不遠。到了新年,小孩子們穿著新衣,拎著魚燈在巷子裡追逐、嬉戲。晚上,大人們在舞蕉樹龍(用蕉樹桿製作龍的軀幹,用點燃的線香裝飾龍紋),小孩子們便提著點了蠟燭的通紅透亮的小魚燈,在蕉樹龍的周圍來往穿梭。燈火閃爍,魚戲游龍,一派喜慶歡樂的氣氛,充滿著濃厚的民間色彩,仿佛春節的到來是專門為了提魚燈,沒有魚燈的春節就有點不大像春節,小巷裡就會缺少生氣和動感。
那時候,一般人家都很窮,魚燈又不像風車、風箏那樣可以隨便自己動手製作,於是,我們得把利是錢積賺起來,等到元宵節那天到地攤上去買魚燈。隔鄰的二叔婆有時也會多買幾盞魚燈回來,分給我們這些窮孩子玩,魚燈成了歡樂的象徵、鄉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