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的本原

新文學的本原

本書從生存現象學的視野,敘述了自康有為導端以至梁啓超、陳獨秀、胡適、周作人,最後終結於魯迅的新文化與新文學的本原歷程,揭示出文學最本原、最根本的思想形態,進而表現出現代中國的本質命題——人的變革與“文化復興”的意義。作者不同於歷來的以某種思想模式所構建的新文學敘述,創建了一種文學史的全新寫作方式。

基本介紹

  • 書名:新文學的本原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32開
  • 品牌:嶽麓書社
  • 作者:吳康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65656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從生存現象學的視野,敘述了自康有為導端以至梁啓超、陳獨秀、胡適、周作人,最後終結於魯迅的新文化與新文學的本原歷程,揭示出文學最本原、最根本的思想形態,進而表現出現代中國的本質命題——人的變革與“文化復興”的意義。作者不同於歷來的以某種思想模式所構建的新文學史敘述,創建了一種文學史的全新寫作方式。

圖書目錄

導論/1
第一章:康有為:現代文化的先聲/20
戊戌變法的歷史反思/21
塞壅:歷史-現實之隔/34
智學之興/47

第二章:梁啓超:新民與新小說之思/67
從"鄉人"到"世界人" /69
新民之思/77
新文體與新小說/101

第三章: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21
吾人之最後覺悟/123
文學革命論/138

第四章:胡適:形式開創歷史/148
自覺的文學形式革命/149
自我反思與歷史反思/166

第五章:周作人:人的文學,表現與理解/175
蠻性的遺留 /178
自我意識與精神衝突
人的文學:表現與理解

第六章:魯迅-民族靈魂的隔膜
國民即"詩" /241
"吶喊"中的"彷徨"/267
"野草",絕望中的希望/314

第七章:走向現代的新文學/335
參考文獻 /377
後記/381

文摘

書摘
從“鄉人”到“世界人”
梁啓超,作為一位雖飽讀詩書自幼受到良好的正統文化教育,但身處鄉野陋地的農家子弟來說,其歷史命運的首次改變,是與他的老師康有為的遇見。這是戊戌變法的兩位領袖人物的歷史性遇見,這次遇見不僅使少年得志的梁啓超盡棄先前所沾沾自喜的為時流所推重的訓詁詞章之學,開始接受經學、史學及西學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因跟隨康有為,他被捲入中國首次現代政治革命的激流之中,有幸成為這場革命的核心人物。對於這樣一場歷史性的會見,即便在十餘年後,梁啓超仍記憶猶新,情懷激盪:時余以少年科第,且於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與通甫聯床競夕不能寐。自此,梁啓超追隨康有為,倡言變法,致力於輿論宣傳,曾主持風靡全國的《時務報》筆政,開始他獨特的人生存在的“報館生涯”。發表名作《變法通議》,以流暢生動的文字,婉曲表達出當時人人所欲言而迄未能言或未能暢言的政論,於是聲名大振,廣為時人所談論,反對者則視為“洪水猛獸”。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六君子就義於北京,康有為被英國人救走,梁啓超則亡命日本。這是梁啓超最初的政治生涯,這一段慘痛的經歷不僅把年輕的梁氏從一個窮鄉僻壤的學子書生捲入中國革命的歷史主潮中,而且殘酷的現實政治鬥爭又使他親身感受到中國變革的艱難曲折,為他以後的思考和著述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因此,我們說,沒有戊戌變法的失敗,便沒有梁啓超偉大的“政論”,這是他用熱血甚至生命換來的“思索”,儘管他時年僅二十六歲。
梁啓超流亡日本長達十年,而這卻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歷史似乎有意捉弄人,作為一位流寓異國他鄉的政治家,給他帶來的反而是思想上的黃金時代。流亡日本,或許正是梁啓超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當時,現代西方各種思潮學說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介紹,梁啓超通過日文,第一次如饑似渴地全面接觸、接受了各種學說,他簡直有些欣喜若狂:“疇昔所未見之籍,紛觸於目,疇昔所未窮之理,騰躍於腦,如幽室見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乃大聲疾呼,以告同志。”於是,一種新的境界與識見,在梁啓超的面前展開了,使他有可能以全新的文化視野,來反思他慘痛的經歷,反思那黑暗牢獄般的中國,這一境界,或許是與他同時代的革命家所無從獲及的。P69-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