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聯盟,又稱福音同盟、奧豪森聯盟。是德意志新教諸侯組成的軍事聯盟(1608—16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教聯盟
- 別名:福音同盟、奧豪森聯盟
- 時間範圍:1608年 至 1621年
新教聯盟,又稱福音同盟、奧豪森聯盟。是德意志新教諸侯組成的軍事聯盟(1608—1621)。
新教聯盟,又稱福音同盟、奧豪森聯盟。是德意志新教諸侯組成的軍事聯盟(1608—1621)。事件背景宗教改革後,德意志新教諸侯與天主教諸侯鬥爭激烈。天主教派的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奪取路德派的多瑙沃特城(Donauwo...
二戰後,新教傳教會來到蒲隆地。有英國聖公會教會歸烏干達大主教區管轄。1921年傳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1928年浸會傳入,隨後衛理公會和五旬節派傳入,1931年成立蒲隆地新教聯盟,1938年傳入世界福音布道團,1965年祝聖首位當地聖公會主教。1978年5月,建立蒲隆地福音派發展和進步協會,取代於1931年建立的蒲隆地新教聯盟,其...
新教 新教自1830年以來在比利時有明顯發展。1830年,比利時福音派新教聯合會成立;1837年,比利時歸正會建立;1910年,比利時新教宣教會成立;1923年,比利時新教聯盟建立;1931年,五旬節派傳入。新教教會有聯合新教、自由福音派聯合會、五旬節派聯合會、神召會、神的教會(克利夫蘭)、福音派浸信會聯合會、改革宗教會、...
基督教民主黨是大部分西歐國家和一些拉美國家中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基督教民主黨創始於19世紀,它把基督教關於社會和經濟公正的觀點同關於政治民主的自由主義觀點結合起來,主張維護有關教會和家庭的傳統價值觀。但各國的基督教民主黨的思想主張和政治取向差別較大,西歐地區的基民黨大多數奉行保守主義政策,有的則...
瑞士的歸正會約有信徒270萬人,該會與日內瓦自由教會、福音衛理公會組成瑞士新教聯盟。聯盟內各教會實行自治,但以聯盟的資格參加國際組織。二戰後,其社會政治立場較為保守,主張對共產主義向“基督教文明”的挑戰應予回擊;在國際上主張實行全面的核裁軍,防止核戰爆發。1964年世界歸正宗聯盟大會作出決議,號召各國...
信義宗世界聯盟,基督教新教最大的國際性宗派組織之一。1947年成立,1990年已有成員教會105個,信徒5500萬人。成立前信義宗教會的代表曾在愛森納赫(1923)、哥本哈根(1929)、巴黎(1935)舉行過三次世界信義宗大會,探討教會的合作與聯合問題。聯邦自視為信義宗教會自由結合的協會,旨在促進對基督的福音的聯合見證;促進...
天主教聯盟,德意志天主教諸侯組成的政治軍事聯盟(1609—1632)。以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為首,旨在對抗1608年成立的新教聯盟。天主教聯盟,德意志天主教諸侯組成的政治軍事聯盟(1609—1632)。以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為首,旨在對抗1608年成立的新教聯盟。由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和士瓦本地區的諸侯以及萊茵的...
1965年,總統頒布法令只承認3個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現為最大的教會;薩伊基督教教會,由傳教機構建立的鬆散的新教教會聯盟;金班固教派( Kimbanguists ),後希臘正教會加入其中。1979年同梵蒂岡建交後,關係有所緩和。1970年開展"剛果基督教運動",旨在團結和聯合各種宗教組織,有天主教、新教、救世軍和金班固...
世界信義宗聯盟 世界信義宗聯盟(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亦譯“路德宗世界聯盟”。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國際合作組織。1947年成立於瑞典隆德。其前身為“路德宗世界大會”(Lutheran World Convention)。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支持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瑞典早已覬覦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意志領土和港灣;荷蘭和英國則不願帝國勢力在北歐擴張,英國還企圖削弱西班牙的勢力。這些國家都支持新教聯盟。1618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1612年~1619年在位...
即使是在改宗後,選侯仍然是新教聯盟的領袖,他1806年之前的天主教繼任者也是一樣,同年新教聯盟和神聖羅馬帝國一起被解散了。他的兒子,選侯弗雷德里克·奧古斯塔二世(1733-1763)在1712年11月28日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皈依天主教。改宗後,考慮到國內對路德宗教徒的刺激,這件事被保密了5年,之後薩克森的統治者再次...
弗里德里希五世希望新教聯盟的勝利能為他奪回領地,但從來沒有實現。萊茵-普法爾茨的選侯國地位被巴伐利亞取代。1632年11月英格蘭決定出兵援助他,但是為時已晚。他從10月初患了嚴重的瘟疫,11月29日在美因茨死於高燒。早年 弗里德里希生於1596年8月26日。作為普法爾茨-錫門家族成員,眾多帝國政要和顯貴參加了10月6日...
新教軍隊分為三支各自為戰,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瑞典久經沙場的2萬主力和德意志新教同盟的5萬援兵一度在紐倫堡集結起7萬大軍,對德國天主教聯盟和皇帝的4萬聯軍占據絕對優勢,但此時各新教邦國大多持觀望態度或不積極馳援瑞典,新教聯盟此時戰爭彼此之間充滿隔閡,在西里西亞戰場,這裡有三支新教同盟大軍同時作戰,...
第二次諾德林根(Nördlingen)戰役爆發於1645年8月6日,位於布倫海姆村莊東南方的諾德林根村。這次戰役是法國和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同盟最終取得三十年宗教戰爭勝利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戰役背景 在法國介入德意志戰場前的三十年戰爭,1631年,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率領下,瑞典和萊比錫新教同盟軍於布萊登菲爾德戰役以及...
華倫斯坦剛下台,新教聯盟又前仆後繼地發起了攻勢。法國首相黎塞留以每年100萬金幣的捐助為代價,引誘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於1630年率軍在德意志登入,聯合薩克森、布蘭登堡(即後來的普魯士)等新教諸侯直指哈布斯堡王室的心臟。瑞典擁有當時裝備最精良、最訓練有素的陸軍,他們的統帥古斯塔夫更是一個軍事天才。斐迪南二世...
斐迪南二世下令奧地利和波希米亞的新教徒強制性地皈依天主教。但是,德意志的新教王公們早在1618年即已組成抵制皇帝此種努力的新教聯盟;他們將與斐迪南二世進行一場長期鬥爭。與新教聯盟的戰爭使帝國開支劇增。到1625年,儘管有來自西班牙和教皇的資金支援,斐迪南二世仍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就在此時他得到了三十年戰爭...
第二次他參加了歐洲長達30年之久的宗教戰爭(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這原是德意志新教諸侯與天主教諸侯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內戰。由於新教聯盟得到丹麥、瑞典和法國的支持,舊教聯盟則以教皇和西班牙為其後盾,後來演變為歐洲的國際戰爭。起初,德國北部的基督教新教在戰爭中失利。他們呼籲丹麥的...
這意味著波希米亞人不再承認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企圖在波希米亞改朝換代,這就令怒火中燒的斐迪南對波希米亞新教徒更加痛恨不已,他決心以武力血腥鎮壓。宗教衝突 既然已經和帝國正式撕破了臉,波希米亞人急需外援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們眼下惟一的出路就是尋求加入新教同盟,寄希望於新教同盟軍來與皇帝抗衡。波希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