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場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屋場村,位於坪地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8千米。與澳頭村、香元村、花園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坪地蕭氏四世祖蕭文藻遷此建村。因建村後村裡的房子與周圍其他村相比又大又漂亮,故名新屋場村。現村於1981-1997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屋場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西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坪西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蕭姓,元末明初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梅縣松源,後輾轉遷至廣東揭陽,再由揭陽遷至歸善(今惠陽);清代由歸善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24人,其中男性106人,女性118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7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96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法國、加拿大。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紅薯、玉米,部分村民上山砍柴售賣,副業以種植果材為主,也有村民養豬、雞和種菜出售。1988年,村里利用集體資金建起了第一棟廠房,同年引入第一家加工廠,集體經濟逐漸轉型。現集體經濟以工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米通、糖環、油角、花生糕、茶果,清明節的艾粄,農曆六月六的糍粑等。鹽龍大道、紫荊路、坪西中路、花園路為該村主要進出通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建有室內健身中心、籃球場等。現有坪西學校(含幼稚園、國小、國中),9個年級,31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403人、教職工116人。
該村存有蕭茂生等於2006年編纂的《坪地蕭氏族譜》,其中收錄了“蕭氏家訓十則”,此家訓刻錄於石灰圍村蕭氏宗祠牆上,流傳至今。2002年制定了《新屋場鄉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0多座。代表性民居有泮浪世居和八群堂。泮浪世居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1983年、2003年修繕,占地面積5250平方米,三堂四橫四角樓布局,前有禾坪、月池和水井等;一進有寬闊天街,角樓高2層,有銅錢形射擊孔,當心間為蕭氏宗祠;圍屋為夯土牆,磚木結構,灰瓦頂,船形屋脊,後期陸續向兩邊擴建橫屋;正門上方有“泮浪世居”匾額,門樓背後有“永錫九如”匾額;保存完好,現仍有人居住。八群堂於建1932年,占地面積2080平方米,有圍屋1座、角樓2座、房屋8間,為中西合壁式客家圍屋建築群;由於年久失修,比較破敗。泮浪世居和八群堂均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村中存有蕭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2002年;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布局,前有兩根石檐柱,大門上方有匾額“蕭氏宗祠”,後堂有對聯“始開七祖之基肯構肯堂既沐先靈有哧;今瑜百男之業俾昌俾識還期世德流芳”,均書於清代;現仍作宗祠使用。
該村有碉樓和古井。碉樓始建於民國初年,底部呈長方形,高3層,夯土牆,木樑架。古井始建於清代。
村民於重陽節期間祭祖。每年農曆九月的第一個周日,全村不分男女,集體乘大巴前往惠陽水徑先祖墓地祭祖。
該村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傳統,男女老少都要洗,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樹葉、樟樹葉、“旺草”等,謂之“大吉水”。洗完後,穿新衣,發紅包,寓意大吉大利。
代表性人物:蕭欽堯(1949—),曾任坪地中學校長。坪地教育先進典型,是女子撐竿跳高世界冠軍孫彩雲的啟蒙教練,其任坪地中學校長期間,學校被評為“省一級中學”“省綠色學校”。1986年,被評為首批“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獲得“人民教師”金質獎章。2006年8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評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