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坑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吉坑村,位於坪地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石碧村鶴坑村。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坪地蕭氏五世祖蕭瑛生攜四子從新屋場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立村之處有窪水田,又取吉祥之意,取名吉坑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黃沙河左支流從村西南面流過。20世紀90年代初,吉坑村規劃建設新住宅區;至1996年,村民基本另建房屋,搬出了舊村舊屋;2002年,村集體規劃建設吉坑新住宅區,供村民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蕭姓,元末明初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梅州松源;後輾轉遷至龍崗坪地;清代從坪地新屋場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307人,其中男性138人,女性169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6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8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7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一年兩季。1992年,利用集體資金建起第一棟廠房,引進第一家工廠(港資企業)。1993年,利用集體資金建起了村辦公樓,現仍在使用。現集體經濟以工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20多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內有1棵樹齡100多年的古榕。長深高速G25線、龍崗大道、鹽龍大道、石吉路、吉坑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9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內建有籃球場。該村存有蕭茂生等於2006年編纂的《坪地蕭氏族譜》,其中收錄了“蕭氏家訓十則”,此家訓刻於石灰圍村蕭氏宗祠牆上,流傳至今。2006年5月參與制定《六聯居民公約》。代表性民居有吉坑世居和吉坑新居,均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吉坑世居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積約4508平方米,三堂兩橫四角樓一望樓一外圍的城堡式布局,圍樓前有月池、禾坪、前圍屋等,有陽刻匾額“吉坑世居”“雍和堂”“惟善為寶”,書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一進有天街,角樓高3層,當心間為蕭氏宗祠雍和堂;望樓高2層,兩邊有封火牆;圍屋為夯土牆,高5米,石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船形屋脊;保存完好,現仍有人居住。吉築新居建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吉坑世居後人所建,整體為客家圍屋建築,門額陽刻“吉坑新居”,當心間為蕭氏宗祠美利堂;保存基本完好。
村中有宗祠2座,為蕭氏宗祠雍和堂和蕭氏宗祠美利堂。雍和堂始建於清道光四年,重修於2013年,占地面積約33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門前鋪設條石板路,有石檐柱,中堂有木匾“雍和堂武監生蕭潤邦庠生煌昭建立,道光甲申年造”;有楹聯“由揭陽遷歸邑百世流芳思祖德;居泮浪建吉坑四坤胎裔念宗功”。美利堂,始建於清鹹豐四年,重修於2013年,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布局,中堂掛“受天百祿”,後堂掛“美利堂”匾額。兩座宗祠現仍作為宗祠使用。有立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的坪地蕭氏先祖墓刻,上刻“蕭氏五、六世祖蕭太黃、貝二位墓刻”,現存於坪地寶嶺墓園。每年重陽節前後,坪地蕭氏宗親會組織族人參加祭祖。相傳坪地蕭氏四世祖蕭文藻是坪地富商,其子蕭瑛生也有所作為,因此買了很多田地,在吉坑買的田地最多,並建吉坑世居,從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動工,至清道光四年完工,歷經40年。還在後山種滿了松樹(1958年這些樹木被砍)。吉坑村所在的六聯社區成立了文藝隊。在街道辦指導下,傳承客家文化,將客家涼帽與太極拳結合,編創“太極涼帽舞”,傳揚客家涼帽文化品牌。
代表性人物:蕭子昌(1933一),曾任全球客家崇正會聯會總會副秘書長,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常務會長,深圳市平岡中學校友會會長,廣東惠陽高級中學校友會會長。蕭苑生(1953一),深圳市政協委員。曾任深圳市保稅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兼任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寶石協會副會長,深圳市進出口商會特邀榮譽會長,深圳市黃金珠寶協會名譽會長,為保稅區發展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