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觀現實派

新客觀現實派

新客觀現實派(Neue Sachlichkeit),這裡主要指喬治·格羅斯(1893-1959)、奧托·迪克斯(1891-1969)和馬克斯·貝克曼(1884-1950)三人而言。嚴格說來,它應當稱為“後表現主義”(Nach-Expressionismus)更為合適。因為,1924年曼海姆藝術廳廳長古斯塔夫·哈特勞勃把這一時期的一批藝術家叫做“新客觀現實派”的時候,實際上包含著三種風格:真實主義風格、紀念碑或古典主義風格、魯索畫派的樸素風格,而以上三人,實際上屬於第一種風格,即以表現主義的誇張手法描寫真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客觀現實派
  • 外文名:Neue Sachlichkeit
  • 地點:德國
  • 人物:喬治·格羅斯等
產生的背景,典型事例,

產生的背景

新客觀派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由於戰爭的失敗,國內政治派系的鬥爭又尖銳起來,右翼的社會民主黨政府既不敢觸動依然強大的軍方勢力,又抑制不住物資匱乏和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災難。無產階級希望通過革命手段重建民主秩序,先鋒藝術家團體普遍站在左翼一邊,希望建立社會主義。表現主義藝術家也成立了十一月集團,同左派的“工人藝術委員會”站在一起,他們的綱領最後都體現在包浩斯學院的宣言中。目的
新客觀派畫家都有參加戰爭和蒙受戰禍的切身體驗,因而他們以尖銳的諷刺和無情的暴露,把資產階級戰爭機器所製造的災難和痛苦無保留地揭露出來。為了達到喚醒良知的目的,他們不惜以犬儒學派 的手段,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典型事例

尤以喬治·格羅斯為典型,他的漫畫尖銳地觸及社會政治鬥爭的敏感課題,對好戰的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客和軍閥進行無情的批判,被納粹分子稱為“頭號文化布爾什維克”。
巴登-巴登的舞蹈,1923年,100.5x65.5cm,布 油彩,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Bayerisches National Museum%München,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年,德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