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是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及其應對
- 作者:高穎
- 類別:理論法學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2039057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當代法治建設中公眾認同和新媒體時代的問題為背景和切入點,一方面對法治認同的概念和意義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闡釋,提出法治認同是連線公民主觀世界與法治客觀世界的鑰匙的論斷,另一方面,對新媒體網路輿論傳播的生成規律及其功能與效應進行了闡述
和論證。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新媒體對公眾法治認同的作用,從公眾個體和公眾群體兩個視角分析論證了新媒體對公眾法治認同造成的困境和影響。進而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困境的原因,提出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重塑路徑。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二 國內外研究綜述
三 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與可能創新點
第一章 法治認同及新媒體的基本範疇
第一節 法治認同的概念界定
一 法治認同的內涵
二 法治認同的特徵
三 法治認同的構成要素
四 法治認同與相關概念辨析
第二節 法治認同產生機理與認同標準
一 法治認同產生機理
二 法治認同的標準
第三節 法治認同形成過程
一 法治認知的獲取
二 法治情感的產生
三 法治評價的形成
四 法治行為的踐行
第四節 新媒體相關問題概述
一 新媒體概念與分類
二 新媒體的特徵
三 新媒體網路輿論的生成規律
四 新媒體網路輿論的功能與效應
第二章 新媒體背景下法治認同的理論基礎
節 公共領域:法治認同形成的場域
一 公共領域理論概述
二 新媒體公共領域的興起與形成
三 新媒體公共領域之於法治認同的價值
第二節 交往行為:法治認同形成的路徑
一 交往行為理論的概述
二 交往行為中的交往理性——法治認同形成的邏輯前提
三 交往行為中的共識——法治認同形成的基礎
四 交往行為—法治認同形成的實踐途徑
第三節 人本主義:法治認同的主體性來源
一 人本主義:人是法治實踐的主體
二 人本主義與法治認同
第四節 人民主權:法治認同的正當性基礎
一 人民主權:法治的正當性來源
二 人民主權與法治認同
第三章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的困境
節 新媒體對公眾法治認同的作用
一 提供公眾法治認同平台
二 豐富公眾法治認同途徑
三 提高公眾法治認同深度
四 增強公眾法治認同實效
第二節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個體法治認同的困境
一 法治認知的偏差——冗餘信息
二 法治情感的消解——“抽象的憤怒”
三 法治評價的偏見——公眾的非理性
四 法治行為的背離
第三節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群體法治認同的困境
一 網路群體極化
二 群體法治認同的基礎:法治共識
三 網路群體極化下法治共識的破裂
第四章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困境的原因分析
節 法律層面:現代法律專業化形成的認知壁壘
一 法律專業化的必然性——盧曼系統論視角
二 立法專業化下的認知壁壘
三 司法專業化下的認知壁壘
第二節 新媒體層面:新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
一 新媒體社會責任的概念與內容
二 商業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失衡
三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失衡
四 新聞真實性與及時性的失衡
第三節 公眾層面:公眾公民性品格的闕如
一 公民性品格的內涵與意義
二 公眾理性的缺乏
三 公眾法治思維的缺乏
四 公眾公共精神的缺乏
第五章 新媒體背景下公眾法治認同重塑路徑
節 法律專業化的緩解
一 立法專業化的緩解
二 司法專業化的緩解
三 執法專業化的緩解
第二節 新媒體社會責任的實現
一 新媒體社會責任的法律化
二 新媒體自律與社會監督
三 新媒體從業人員法律素養的提升
第三節 公眾公民性品格的塑造
一 堅實公民性品格的市場經濟基礎
二 促進公民文化培育,提高公民意識
三 促進公眾民主參與,提升公民性品格
第四節 法律職業共同體對網路法治輿論的正確導向
一 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內涵與特徵
二 法律職業共同體在網路法治輿論導向中的積極作用
三 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法治輿論引導與公眾法治認同
四 促進法律職業共同體對網路法治輿論的正確導向
結語
一 反思與總結
二 探索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高穎,寧波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在《雲南社會科學》《情報理論與實踐》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參與國家社科青年項目1項、*青年項目1項、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1項。主要研究領域:法理學、傳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