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文化十二講

《新媒體文化十二講》是暨南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劉濤 、 張瀟瀟 、 李潔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媒體文化十二講
  • 類別:慕課
  • 提供院校:暨南大學
  • 授課老師:劉濤 、 張瀟瀟 、 李潔
課程簡介,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新媒體文化十二講》第1期選課人數1.75萬,第2期選課人數2.75萬人,選課人數均名列新聞傳播類課程選課量第一。這給了我們莫大的信心。我們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肯定,全心投入第3期的後台交流、課程答疑、直播環節,讓大家不虛此行。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這門課
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新興媒介技術的發展,正在重構我們的生活方式。新媒體製造了我們時代最為獨特的一道文化奇觀——新媒體文化。當代文化的主要構成和形式是新媒體文化,而要了解和認識當代文化,認識我們今天所處的新媒體生活,掌握和學習“新媒體文化”便成為一門繞不開的“必修課”。
這門課的主題是什麼?
《新媒體文化十二講》主要從文化研究視角,分析新媒體時代的文化現象和社交生活。本課程努力給學習者兩大承諾——知識承諾和思維承諾。第一,知識承諾是12個知識專題,嘗試勾勒新媒體文化研究的知識地圖。重點介紹新媒體文化研究的十大理論範式。第二,思維承諾是批判性思維,希望大家能夠對今天的新媒體現象保持知識分子應有的反思與警醒,跟新媒體建立一種恰當而從容的關係。
這門課主要內容是什麼?
  • 課程導讀
  • 第1講:走近文化理論
  • 第2講:新媒體與修辭批評
  • 第3講:新媒體與符號批評
  • 第4講:新媒體與性別批評
  • 第5講:新媒體與消費批評
  • 第6講:新媒體與儀式批評
  • 第7講:新媒體與亞文化批評
  • 第8講:新媒體與空間批評
  • 第9講:新媒體與技術批評
  • 第10講:新媒體與身體批評
  • 第11講:新媒體與全球化批評
  • 第12講:新媒體文化研究方法
學習這門課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和套用?
  • 手機是如何成為我們的一個身體器官?
  • “雙十一”是如何成為一種盛大的節日?
  • 美顏相機究竟有沒有“欺騙”世界?
  • 一個圍觀是如何驅趕另一個圍觀的?
  • 算法到底是對人的一種奴役還是解放?
  • 10萬+是如何成為今天的商業迷思?
  • 被窩裡面的經濟學是如何發生的?
  • 5G給了個體更大的自由還是束縛?
  • 公共事件為什麼離不開圖像動員?
  • 我們製造的數據又是如何支配我們的?
  • 二維碼的世界裡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
面對這一系列新媒體文化現象或問題,我們可以藉助一定的理論範式進行分析。簡單來說,這門課程可以為同學們提供十種理論範式,幫助同學們對新媒體文化現象進行批判性分析,從而具備獨立思維與研究能力。
這門課有什麼特色和亮點
(1)教學團隊:本課程為暨南大學新媒體文化教學團隊的傾力之作。課程負責人劉濤老師是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張瀟瀟老師和李潔老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學術成果,深受學生喜愛。
(2)教學內容:本課程教學效果顯著,獲批廣東省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立項。此外,三位老師主講的《媒介文化研究》獲批廣東省精品示範課程,本課程《新媒體文化十二講》是在《媒介文化研究》基礎上的延伸和探索,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知識性值得肯定。
(3)教學方法:結合MOOC本身的特點,《新媒體文化十二講》側重案例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方面,重點聚焦當前的新媒體文化現象,努力通過案例分析講清楚相應的知識點;啟發式教學方面,本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嘗試做到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的統一。
(4)課程榮譽:本課程隨機選擇的一節《空間實踐與權力生產》(選自第九講《新媒體與空間批評》第一節)參加第二十二屆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獲微課組一等獎。

課程大綱

01
課程導讀
課時
0.1 課程簡介和十二講內容導讀
02
第一講 走近文化理論
課時
1.1 文化主義
1.2 馬克思主義
1.3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1.4 性別與性研究
03
第二講 新媒體與修辭批評
課時
2.1 亞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辭學
2.2 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辭學
2.3 隱喻和框架:話語權爭奪的兩大利器
2.4 我們時代的概念及其生產秘密
04
第三講 新媒體與符號批評
課時
3.1 理解符號:從索緒爾到皮爾斯
3.2 符號背後的權力關係
3.3 網路世界的符號景觀
3.4 一個傳播符號學批評模型
05
第四講 新媒體與性別批評
課時
4.1 網路言情小說與女性主義立場
4.2 身體消費的悖論
4.3 新媒體與女性賦權
06
第五講 新媒體與消費批評
課時
5.1 樂觀的文化消費論
5.2 悲觀的文化消費論
5.3 迷文化與融合文化
07
第六講 新媒體與儀式批評
課時
6.1 理解儀式
6.2 媒介儀式與媒介事件
6.3 互動儀式鏈
6.4 新媒體儀式批評
08
第七講 新媒體與亞文化批評
課時
7.1 亞文化研究概述
7.2 伯明罕學派的亞文化研究
7.3 亞文化的收編
7.4 亞文化個案分析
09
第八講 新媒體與空間批評
課時
8.1 空間與空間認識論
8.2 空間實踐與權力生產
8.3 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思想
8.4 福柯的空間規訓思想
8.5 空間生產的文化後果
10
第九講 新媒體與技術批評
課時
9.1 電報:技術與文化變革
9.2 虛擬現實:技術與時空重組
9.3 手機:技術與主體性異化
9.4 微信:技術重塑社會關係
11
第十講 新媒體與身體批評
課時
10.1 五種身體形態
10.2 身體的哲學歷險
10.3 身體背後的權力密碼
10.4 新媒體時代的身體政治
12
第十一講 新媒體與全球化批評
課時
11.1 地球村中的媒介帝國主義
11.2 網路外交:全球政治傳播的新藍海
11.3 網路恐怖主義:新媒體分權的挑戰
13
第十二講 新媒體文化研究方法
課時
12.1 研究方法概述
12.2 民族志
12.3 焦點小組
12.4 互動敘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