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

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

《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是趙可雲創作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2月。

該書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影響因素及新媒體干預機制的確立、實踐展開研究,對新媒體干預其學習社會化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具體策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
  • 作者:趙可雲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20年12月
  • 字數:37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影響因素及新媒體干預機制的確立、實踐展開研究,依據SEM(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科學總結了家庭、學校、社會、媒介環境等因素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影響,對新媒體干預其學習社會化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具體策略,在現實場景中進行了實踐,構建起了一套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機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概述
第二章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關聯模型構建
第三章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問卷的設計與調查實施
第四章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及干預路徑
第五章 新媒體教育套用及干預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分析
第六章 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具體策略
第七章 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實踐與循環
第八章 研究總結與展望

創作背景

2010年秋季,作者正在讀博士三年級,因參與導師課題研究需要,來到西部某國家級貧困縣,第一次接觸到了數量眾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其生活與學習的不良狀態,深深觸動了作者的心靈,更引發了作者對農村留守兒童未來發展的現實關注。在現有整體環境之下,學習仍是改變農村留守兒童人生髮展走向的重要路徑,學習更是其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由此產生了以此為切入點展開研究與實踐的想法。因社會發展與技術日益的更新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與媒體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更加強化了作者從媒體技術發展視角關注這一專題的持續研究熱情。基於此,趙可雲創作了《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

作品思想

學習社會化是個體參與學習活動,逐漸適應社會過程的基礎性條件。對於處於弱勢地位的農村留守兒童,其學習社會化的發展無論是對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還是對推動教育質量的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回答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影響效果是否顯著、如何進行有效干預、干預效果如何等一系列問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均至關重要。為此,首先,基於社會化相關概念,清晰地界定了學習社會化的內涵、價值;其次,綜合相關理論以及已有文獻內容,探索並建構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假設模型;再次,通過實地調研,參考文獻材料和已有成熟量表,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有屬性,編制、修訂、完善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並實施調查;複次,運用結構方程法驗證並確定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假設模型的合理性,明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發展路徑;最後,以上述結果為邏輯起點,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探討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具體策略。在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具體實踐中,確定從保障機制、區域統籌、教師實踐三個維度自上而下落實策略,驗證了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可行性與價值。具體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提出了學習社會化具有三維內涵結構:文化、個體發展和社會結構。對學習社會化概念的正確認識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和重要基礎。學習社會化是順應個體適應社會、參與社會活動訴求以及綜合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大眾媒介等多維環境下形成的概念。學習社會化基於社會化的定義,是指個體在社會生產、生活、學習過程中,通過與群體、社會的接觸與互動,逐漸形成學習風格,內化學習方式、學習倫理、學習規範,發展學習能力,表現出社會化學習行為,逐漸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其具有發展性、長期性、主動建構性的基本特徵。學習社會化包括文化、個體發展和社會結構三個層面。其中,文化是指農村留守兒童自覺接受知識、傳遞知識和進行知識創新的能力;個體與發展是指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的養成、對自我發展的判斷和期望等;社會結構是指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學習者的合作能力、人際關係等。學習社會化基本概念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習社會化在農村留守兒童整個發展中的價值導向和引導作用,從而可以探索具體的影響因素並進行新媒體教學干預活動。
第二,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及其發展路徑。依據邏輯推理—文獻分析路徑系統構建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假設模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因素分為兩部分: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外在影響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大眾媒介,內在影響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基於對學習社會化相關理論分析,以及對已有文獻分析和成熟量表的參考,並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特有屬性進行了問卷設計,重點包含和體現了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大眾媒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學習社會化九個變數的具體內容。之後通過問捲髮放對“農村留守兒童影響因素應包含哪些內容,每個影響因素應包含哪些維度”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通過預調研和正式調研,基於信效度分析數據得出農村留守兒童影響因素包含八項: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大眾媒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其中,家庭環境包含家庭背景、教養觀、家風三個方面;學校環境包含教學資源、校園人文、教師效能三個方面;社會環境包含政策機制、社會風氣兩個方面;大眾媒介包含媒介接觸行為、媒介接觸偏好、媒介素養三個方面;學習動機包含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三個方面,學習能力包含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促進其高階思維發展的學習能力兩個方面,學習態度包含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學習的興趣、學習表現的積極性三個方面,學習風格由鑲嵌圖形測驗方法檢測兒童的學習風格所得分轉化而成;學習社會化包含文化(自覺性)、個性發展、社會結構(合作性)三個方面。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法對假設模型進行驗證、修正,明確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以家庭環境維度而言,家庭文化資本(家風、教養觀)能有效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發展,反而家庭背景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發展起反向作用;以學校環境維度而言,校園人文、教學資源、教師效能均能有效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發展;以社會環境維度而言,社會風氣能有效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發展,而政策機制對農村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無影響;以大眾媒介維度而言,媒介素養和媒介偏好均能有效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發展,反而媒介接觸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的發展。為此,基於模型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大眾媒介系統化的發展路徑。
第三,形成並完善了新媒體干預運行機制。基於對新媒體基本概念、在教育領域的套用方式、可行性分析的探討,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提出了新媒體干預的具體可行的策略。並自上而下地從保障機制、區域統籌、教師實踐三個維度展開了相應的實踐探索。具體包括構建基於B-PDS農村留守兒童干預機制、以縣域教育主管機構與校域學校管理層為統籌,以學校為實施核心,從縣域、校長、教師和家校互動以及大學和國小合作等方面構建干預機制、最終以家庭、學校為落地點,從構建家校共同體、變革教學方式方面實施具體的新媒體干預策略。在前期研究基礎上,以語文、英語兩門學科為例,開展新媒體干預的個案研究。採用對照實驗模式,比較新媒體干預導向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發展效果與無新媒體干預導向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發展效果的差異,以及分析了新媒體干預導向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能力發展效果與無新媒體干預導向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能力發展效果的差異。通過兩個實驗研究,實驗數據表明,新媒體干預策略的套用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具體體現在提高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水平、提高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激發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由此驗證了新媒體干預策略的有效性,彰顯了本研究提出的新媒體干預策略的可操作性、可適用性。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新媒體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研究》
2020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610-5

作者簡介

趙可雲,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曲阜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教師,中國教育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教育碩士優秀研究生導師。國家與省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省智慧教育創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智慧教育、教師專業發展、STEM與創客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項目、省軟科學與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等,長期致力於一線教育教學信息化實踐。在《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等國內權威核雜誌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