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鎮(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新場鎮(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新場鎮(Xinchang Town),隸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南部,東連宣橋鎮,南與奉賢區奉城鎮接壤,西鄰航頭鎮,北傍周浦鎮,地處黃浦江東岸,位於北緯31°03',東經121°39'。全鎮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總面積53.86平方公里。古鎮區域1.48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0.48平方公里。

2014年,總人口10.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2萬人。下轄13個行政村、6個社區。2014年1-11月,新場鎮實現稅收收入8.68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34億元。

新場古鎮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授予中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連續兩屆獲“國家衛生鎮”殊榮。2018年5月24日,新場鎮入選最美特色小城鎮50強。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場鎮
  • 外文名稱:Xinch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
  • 下轄地區:北大、工農、南大等13個村、6個社區
  • 政府駐地:浦東新區新場鎮牌樓東路285號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1314
  • 地理位置:浦東新區南部
  • 面積:53.86平方公里
  • 人口:10.9萬(2014年)
  • 方言上海話
  • 著名景點:石筍里牌坊、新場老街、南山寺
  • 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滬C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社會事業,衛生,教育,社保,社區管理,交通,歷史文化,鎮名來歷,節令習俗,非物質遺產,景點,綜述,牌坊拱橋,宅第廳堂,廟寺庵堂,駁岸水橋,歷史人物,

建置沿革

初,新場地區即有人民在此棲居生息,有村落和零星鹽場。唐天寶十年(751年),唐王朝決定從海鹽縣東北境、嘉興縣東境和崑山縣南境各劃出部分地區置華亭縣,時新場地區為吳郡華亭縣轄區。
三世二品坊三世二品坊
北宋時,新場地區隸屬兩浙路統下嘉興府(原為秀州)華亭縣。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新場鎮設兩浙鹽運司署,隸屬關係不變。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割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之地設定上海縣。時上海縣轄高昌、北亭、海隅、新江、長人5個鄉。新場為上海縣長人鄉轄區,直至南匯建縣。
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析上海縣屬長人鄉大部分,建南匯縣。原長人鄉分為上、下兩鄉,鄉以下則保留原有的保、區、圖建置。新場地區隸屬江蘇省松江府南匯縣下鄉十九保。清宣統元年(1909年),南匯縣實行鄉鎮自治,原有行政區劃廢止,保、圖建置改為鄉鎮建置。時南匯縣除縣治所在地城廂鎮外,計設有2個鎮、17個鄉。新場地區隸屬南匯縣新場鄉。
民國十六年(1927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南匯縣廢原建制,實行區自治制,先後分為兩個時期:民國十六年(1927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閭鄰制時期,南匯縣設10個區,區以下設鄉鎮,全縣有334個鄉、42個鎮。鄉、鎮以下設閭,閭以下為鄰,新場地區隸屬江蘇省南匯縣第八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保甲制時期,南匯縣改閭鄰制為保甲制,同時對原有的區、鄉(鎮)重新劃並,全縣設8個區、22個鎮、89個鄉。鄉、鎮以下則為保、甲。新場地區隸屬南匯縣(1937年~1945年,南匯縣曾隸屬汪偽上海特別市管轄)第七區管轄。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南匯縣裁區並鄉,撤銷原來的區一級行政建置,實行鄉、鎮自治。全縣58個鄉、鎮並為30個鄉、鎮,同時重編保和甲。是時,新場鎮下轄9保、204甲。
1949年5月14日,新場地區解放。
1949年6月,南匯縣劃為1個市、1個區、6個鄉鎮聯合辦事處。新場地區隸屬南匯縣第五鄉鎮聯合辦事處。
1949年10月,各鄉召開農民代表會議,廢除保甲制度。10月2日,新場區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1月,新場鎮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2月,新場鎮成為南匯縣縣屬鎮。
1957年7月,南匯縣撤區並鄉,新場區撤銷,建立新場鄉。
1958年9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撤銷新場鄉,建立新場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實行“三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人民公社下設營、連、排。同年11月,南匯縣從江蘇省劃歸上海市管轄。新場鎮、新場人民公社隸屬上海市南匯縣。
1968年5月,新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
1969年8月,新場鎮革命委員會成立,至1980年9月撤銷,重建新場鎮人民政府。
1980年12月,新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恢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體制。
1984年3月,政社分設,建立新場鄉人民政府。
1994年5月,原新場鎮、新場鄉建制撤銷,建立新場鎮。
2001年8月,南匯撤縣建區,新場鎮隸屬上海市南匯區。
2002年7月,原新場鎮、坦直鎮建制撤銷,建立新的新場鎮。
新場鎮(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新場鎮下轄13個行政村、6個社區:北大社區、工農社區、南大社區、石筍社區、坦直社區、東城社區;新南村坦西村新場村果園村新衛村仁義村坦南村祝橋村坦東村蔣橋村金建村王橋村眾安村。鎮政府駐浦東新區新場鎮牌樓東路28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場鎮位於浦東新區南部,東連宣橋鎮,南與奉賢區奉城鎮接壤,西鄰航頭鎮,北傍周浦鎮。地處黃浦江東岸,位於北緯31°03',東經121°39'。全鎮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總面積53.86平方公里。
上海浦東新區新場鎮

地質地貌

新場鎮處於長江三角洲,系江海潮汐相互作用而成的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河港縱橫,四季常青。地面標高一般為吳淞零上4.30米。大治河兩岸堆沙灘,地面略微隆起,標高為吳淞零上6米~7米。

土壤

新場鎮土壤屬瀦育型水稻田土。其剖面自表及里依次分為5層:耕作層、犁底層、斑紋層、淋淀層、母質層。土壤按性狀分為勾幹黃泥土種、粘黃泥土種、潮黃泥土種、鐵屑黃泥土種等4類。

氣候

新場鎮常年氣候溫和宜人,屬亞熱帶氣候,是東亞季風盛行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上,年際變化不到1℃。最冷時期為1月份,日平均氣溫在3℃以上;自1990年以來,多暖冬,日平均氣溫在7℃左右。最熱時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平均氣溫僅28℃上下;全年日平均氣溫大於0℃的有效積溫為5600℃以上;自90年代以來,多高溫天氣,白天氣溫達35℃以上。年平均日照2100多小時,最多年份可達2300多小時。平均年輻射總量每平方米為110多千卡。全年無霜期長,年平均221天左右,最長年份可達24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多毫米,平均降雨日130多天,雨量年際變化較大,多雨年份降雨量可達1300多毫米,少雨年份只有600多毫米。新場鎮境域降水量為夏天多、冬天少,很不平衡。一般12月、1月雨雪稀少。春雨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初夏季節,由於北上的南方暖濕氣流和南下的大陸冷氣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對峙,形成“梅雨”,自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續20多天,雨量大增。亦有個別年份“梅雨”不明顯,雨量較少,稱為“乾黃梅”。盛夏7月~8月間,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常有伏旱出現。但時值颱風季節,又多颱風雨、使乾旱與暴雨交替出現。秋雨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夏、秋三季均有雷陣雨發生,出現“日出雨落”、“牛頭下雨牛尾曬”的現象。
新場鎮境域四季分明。因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冬夏長,春秋短。春季溫涼多雨,以偏南風為主。夏季炎熱濕潤,多吹東南風。秋季乾濕相間,東北風頻繁。冬季寒冷乾燥,常刮西北風。

水文

新場鎮屬黃浦江水系,境內河流縱橫密布,淡水資源豐富;主要幹流有惠新港、大治河、奉新港等。新場鎮系淡潛水分布區,屬IV承壓含水組,富水性較強,且地下水補給來源較充沛(有惠新河、大治河、奉新港流經境內),地下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為HC03—NaCa型淡水,總硬度一般為16德國度~25德國度,局部地段小於8德國度,水溫一般為23℃~24℃;具有水量豐富,水質優良的特點,十分有利於地下水的貯存和開發利用。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家畜類:黃牛、水牛、奶牛、山羊、胡羊、肉兔、長毛兔等。
家禽類:雞、鴨、鵝、鵪鶉、鴿等。
家養昆蟲類:蠶、蜜蜂、地鱉蟲等。
野生獸類:野兔、狗獾、豬獾、狸、黃狼、水獺、蝙蝠、刺蝟等。
野生禽類:雉、翠鳥、告天、綬帶鳥、白頭翁、十姐妹、山和尚、雪眼鳥、啄木鳥、黃百郎、貓頭鷹、麥環鳥、雁、畫眉、黃鸝等。
野生爬蟲類:青蛙、蟾蜍、蚯蚓、壁虎、蟋蟀、金鈴子等。

植物資源

糧棉油類:粳稻、糯稻、小麥、元麥、蕎麥、棉花、麻、油菜、芝麻、黃豆、花生、赤豆、綠豆、玉米、高梁、山芋等。
古樹古樹
蔬菜類:捲心菜、茭菜、青菜、花菜、大頭菜、榨菜、菠菜、雪菜、蓬蒿菜、芥菜、金花菜、塌菜、芹菜、莧菜、生菜、香菜、蕹菜、韭菜、洋山芋乳瓜蘆薈等。
瓜果類:西瓜、菜瓜、黃金瓜、白皮洋瓜、白犁瓜、青皮甜瓜、茅柴青瓜、草莓、桃、李、杏、犁、梅、白果、橘、橙、石榴、葡萄、櫻桃、黃桃、甘蔗等。
水生類及雜植類:水葫蘆、水浮蓮、水花生、野茭白、浮萍、綠萍、蘆、荻、蘆粟、絲草、茳草、秧草、落帚、甘棵、南京芝麻、杞柳、蘆竹、蓖麻、向日葵等。
竹木類 毛筋竹、護居竹、燕竹、黃金莢、碧玉竹、篾竹、紫竹、天竺、桑、榆、梧桐、黃楊、柳、皂角、洋槐、朴、冬青、柘樹、夜合樹、香樟等。
花卉類:牡丹、芍藥、水仙花、百合花、大麗花、繡球花、木香花、六月雪、迎春花、茶花、廣玉蘭、白玉蘭、含羞草、月季、玫瑰、潮來花、太陽花、吊蘭、倒掛金種、仙客來、鳳仙花、雞冠花、牽牛花、桂花等。
野生藥材類:仙鶴草、石蒜、金絲荷葉、女蘿、瓦松、杜瓜、牽牛子、薄荷、東前草、紫蘇、旋覆花、艾、夏枯草、澤蘭、大薊草、小薊草、紫花地丁、粘糊菜、天名精、何首烏、薏苡仁、金銀藤、藿香、蒲公英、益昔日、蒼耳子、割從藤、菖蒲、青蒿、馬勃、鳳尾草、掛金燈、天仙藤蘿蔔子、蘆根、薺菜花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新場鎮古為鹽場,居民大多數從外地陸續遷徙而來.。開始遷入新場地區的人口大多從事鹽業,後分別轉為漁業、農業、小手工業、商業,亦有北宋避亂來居者。隨後官宦、豪富到此占地、建宅、定居,並望海還糧,攫占用地,廣營土木。從唐、宋開始,元、明、清和民國遷入的居民不斷增多。抗日戰爭時期,屬現新場鎮範圍的人口有17481人,其中:男為8237人,女9244人。20世紀50年代初,新場鎮鎮區有1585戶,人口為6034人。
截至2014年,新場鎮總人口10.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2萬人。
民族
新場鎮是漢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等。

經濟

綜述

2014年1-11月,新場鎮實現稅收收入8.68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4.61%;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34億元;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長8.45%;全鎮固定資產投資16.9億元。

農業

種植業
新場鎮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吳越王錢繆鼓勵煮製海鹽,新場地區已有零星村落和鹽灶。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新場地區已出現農田。明洪武元年(1368年),新場地區調整鹽業,發展種植業,當時以種植雜糧、棉花為主,水稻種植較少。清末,隨著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新場地區普遍種植水稻。
解放前,農田設施粗陋,耕作技術落後,災害頻繁,生產水平很低。即使好年成,水稻畝產也不過200公斤,皮棉畝產13公斤~16公斤,油菜籽畝產約40公斤,農民收入甚微,不少農民兼營其他來維持生活。
解放後,新場鎮興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革新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農業機械,推廣農業新科技,人民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糧、棉、油產量不斷提高。1964年春,新場人民公社推廣一年三熟制,糧食常年畝產超600公斤,皮棉畝產71.50公斤,油菜籽畝產131.30公斤。糧食畝產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40條)規定的400公斤的要求,總產量突破萬噸糧。實現糧食超500公斤、棉花超50公斤、油菜籽超100公斤的目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5年,糧食畝產1137公斤,皮棉畝產88.35公斤,油菜籽畝產317公斤(糧食、油菜按計畫面積算),實現農業總產值966.52萬元。1986年~1990年,新場鄉通過上海市種植業現代化試點,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1993年起,新場鎮(鄉)先後創辦十八里橋園藝場以及新衛等9村蔬菜場。1999年,全鎮完成農村土地延長承包期的工作。200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8 600萬元,比1985年增長7.90倍。
養殖業
新場地區農民以從事種植業為主,兼營家禽、家畜飼養,養豬是新場地區農民的傳統養殖項目。
解放後的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養殖業迅速發展。1956年起,新場區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先後辦起中心場、副業場,以養豬為主。1958年9月,新場人民公社成立。新場人民公社建立畜牧場1個、生產大隊中心場15個、生產隊副業場152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畜、禽、漁養殖業齊頭並進。豬、禽、蛋等老產品有較大增長,還發展飼養奶牛、長毛兔,精養魚等。供港豬(瘦肉型豬)是由新場鎮農民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培育而成的。

工業

2014年,新場鎮4家企業完成結構封頂,其中,巴克斯酒業預計2015年年初投產,全年稅收貢獻近1億;2家企業完成竣工驗收,年底投產;4家企業正在辦理施工手續;3家企業進行產業調整,資產重組。引進一批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符合產業方向的優質發展項目。1-11月,引進註冊資本21.9億元,同2013年相比增長126.55%。
新居新居

商業

新場鎮新場鎮
1949年5月,新場地區解放。私營商業恢復正常營業。同時,人民政府用發展國營和集體商業左右局勢,穩定物價。1956年,在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中,經政府批准,全鎮有29戶私商組建成公私合營商店6家,57戶組建成合作商店8家,132戶小商販組建成合作小組16家。20世紀60年代,南匯縣新場商業站成立。從此,新場供銷合作社專管農村商業,著重購銷農副產品,供應生產資料,幫助農村發展副業生產;同時,組織供應適合農村需要的生活資料。新場商業站則專管新場鎮區商業,組織供應鎮、鄉人民共同需要的生活資料。“文化大革命”10年中,新場鎮鎮區商業機構薄弱,服務質量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新場鎮的商業經濟得以較快發展。

社會事業

衛生

解放前,新場地區無公立醫院,僅有私人診所。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組織民間醫務人員組成新場聯合診所。1958年10月,新場人民公社衛生院成立。2001年,新場鎮衛生院建成上海市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著衛生事業的發展,各村(生產大隊)、居民委員會及學校、企業普遍建立醫療保健機構,形成防治結合的醫療衛生網路。全鎮廣泛開展民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鎮容村貌大為改觀。婦幼保健和衛生防疫工作日趨完善。傳染病流行得到控制;霍亂、天花絕跡;血吸蟲病、絲蟲病、瘧疾、白喉、脊髓灰質炎基本消滅,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14年,新場鎮新建高血壓自我管理小組14個,發放健康大禮包4.5萬份;完成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體檢率84.6%;完成無償獻血539針,造血幹細胞151針;堅決守住計畫生育工作底線,確保計畫生育兩個率。
至2012年,新場鎮除新場鎮衛生院外,各村有衛生所2所、衛生室8個、鄉村醫生(原“赤腳醫生”)26人。

教育

宋元祐元年(1086年),里士瞿士彥嘗營置義學。明清時期,除私塾外,還有官辦義學。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新場鎮相繼開辦國小堂5所。民國時期,新場鎮相繼開辦達明女校、肇南國小、浦左國小、新場鎮第一中心國民學校和第二中心國民學校等。新場地區的幼兒教育始於民國時期。民國28年(1939年)開設的“鐵城中國小”內附設的國中班,是新場鎮國中教育之始。
解放後,學校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中學、國小、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各類學校有所發展。1958年,新場鎮開始有高中教育。1978年,新場鎮形成幼兒、國小、中學、成人教育完整的教育體系。至2012年,新場鎮有幼稚園(新場鎮幼稚園和新場鎮石筍中心幼稚園)2所,班級16個,在園幼兒595人,教養員58人;有國小(新場鎮國小和新場鎮石筍中心國小)2所,班級43個,學生1812人,教職工170人;有中學(新場中學和新場鎮石筍初級中學)2所,班級32個,學生1 897個,教職工218人;有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1所,教師7人。新場鎮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為99.60%。

社保

2014年,新場鎮新建高血壓自我管理小組14個,發放健康大禮包4.5萬份;完成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體檢率84.6%;完成無償獻血539針,造血幹細胞151針;堅決守住計畫生育工作底線,確保計畫生育兩個率。通過“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幫助員工實現再就業;貫徹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新增就業崗位1200個;實現新農保和城鄉居保合併工作,城保、鎮保、城鄉居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做到應保盡保;做好各類救助、優撫工作,累計發放救助金、補貼1174萬元;推進社會養老服務發展,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實施老年人助餐項目;開展老年“白內障復明工程”,138名老人接受手術治療。

社區管理

2014年,新場鎮推進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由“一門式”服務向“一口式”服務的改進,籌建筍南居委會、匯錦城居委會;深化“一居一品”、“活力樓組”創建,開展“1+1+X”試點工作,深化村民自治;推進村(居)委會台賬減負工作;拓展公益服務項目,承辦浦東新區第六屆社會組織公益月開幕式,成功舉辦2014年度慈善公益聯合捐活動。

交通

新場古鎮位於滬蘆高速(S2)滬南公踐出口,處於浦東新區的中心地帶。距上海市中心36公里,距洋山深水港35公里。在建中的迪斯尼樂園位於新場古鎮往北處(外環線S20旁)僅需8分鐘車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上海野生動物園位於新場古鎮東北側,距新場8分鐘車程。新場古鎮交通便捷,上S2高速轉S32機場方向,沒有紅綠燈20分鐘車程可直達浦東國際機場;上S2高速轉S32嘉興方向可直達江蘇、浙江、安徽,貫通長三角地區。
新場建有捷運16號線站點,該16號線從嘉定經迪士尼、新場、野生動物園至臨港新城。擁有申江路8車道快速幹道可直通浦東新區南北。

歷史文化

鎮名來歷

新場曾先後稱為:“石筍灘”、“石筍里”、“新場”,又名“南下砂”。
新場地處黃浦江東岸,是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長江水夾帶泥砂沿海岸線南下,在和錢塘江水匯合時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積下來,逐漸形成陸地。新場成陸於唐代中、後期,距今約1300多年。當時,新場位於浦東南部,故稱“南下砂”。
據光緒《南匯縣治》記載:“石筍灘在新場受恩橋西,當南五灶港曲折處。今名石頭灣。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新場地處杭州灣喇叭口、錢塘江北岸,為了抵禦海潮的衝擊,在當時還是海灘、現在的包家橋(又名受恩橋)港西首曲折處(即今新場鎮新西村2組斜橋下三劃洋),打下一批石樁,後被泥砂淤沒埋深,在開挖疏浚時,發現有石芴,其狀與竹筍無異,故稱“石筍灘”。
隨著生產的發展,鹽民、農民不斷遷居“石筍灘”,鹽販、商賈集聚,並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鎮,就取名叫“石筍里”。不少文人墨士被此人丁興旺、環境優美的景色所薰陶,紛紛讚美新場。宋朝張榮所作“過鶴沙詩”就是佐證:據《兩浙鹽法志》載:“元遷鹽場於石筍里,名新場。”又據《鶴沙瞿氏族譜》轉引《鶴沙志》記載:“元初遷下砂場於此故名”。這裡指的是在元初將下砂本場遷於石筍里,人們稱下砂本場為“老場”,稱這裡為“新場”。從此“石筍里”就改名為新場。
古色古香的建築古色古香的建築

節令習俗

小孩爬門閂
據陸德福主編的《新場鎮志》介紹:當地居民,在正月初一,有孩兒早起“爬門閂”的習俗。說到“年初一,孩兒早起爬門閂”,在民間流傳著一個風俗故事。這個故事,傳到後來,居住在沿海的人們便有意識導讓孩子從學走路時開始爬門閂,長大了又讓孩子鍛鍊爬樹、游泳、划船,學會一些自身的防衛的本領。久而久之,以“年初一,小孩爬門閂”的形式,變成了沿海人們的一種民間風俗。當然,後人對“年初一,小孩爬門閂”還有不同的取意,希望孩子能年年長高、日日健康,將來能步步高千,取“節節高”的寓意。
接財神
“接財神”之俗,自明代開始盛行。新場地區的接財神,亦放在年初四晚上舉行。這天晚上各家商戶明燭高燃,設香案,迎財神,祈求賜福,老闆以下依次焚香膜拜,香案上方用紅線高懸活鯉魚,以討“紅鯉(利)有魚(余)”口彩。並宴請賓客,歡飲財神酒。如店員不被安排磕頭禮拜,輪不到吃財神酒,示意捲鋪蓋停生意。
新場鎮有兩尊財神老爺。每逢正月初四傍晚,兩尊財神都被抬出廟內,金面財神從郭家廟經千秋橋、洪東街進入新場大街向南,而白面財神從青龍道院抬至楊神廟經閔家灣進入新場大街向北。按預定時間,兩路財神分別在南北兩廟,同時相向而行。由身穿財神袍的“活財神”當嚮導,由“行口”(即搬運工人)抬著財神菩薩隨其後,每到商店門口,老闆為了一年的大吉大利,都爭相接財神,鳴放鞭炮(即高升)。
元宵行街元宵行街
元宵燈會
元宵燈會,在新場鎮上歷來頗有影響。屆時三里長街,家家戶戶門口高掛自製彩燈,既有傳統文化的魁星燈、龍鳳呈祥燈、十二生肖燈、寺廟旗桿的塔燈,又有反映傳統戲曲、古典戲文的八仙過海燈、西遊記里悟空燈;既有幾何圖形的八角燈、多層旋動走馬燈、又有介紹南匯海洋文化、展現活瓏活現的魚鱗蝦蟹水族燈。除了靜態的掛燈,還有動態的舞龍燈(即舞龍)。
接灶君
2006年元宵節,在《解放日報》上登載一條豆腐乾大小的訊息,新場鎮舉行民俗傳統的元宵接灶君活動。小小一條新聞,卻引來了數萬人爭相觀看。那天,在新場鎮大街上,自北面洪橋出發至南面的包橋街上,行街隊伍的前面是敲鑼打鼓,迎來了“灶君”,隨後是“正月十五接灶君”的帳簾走在中間,後面是吹吹打打的江南絲竹。多年不見的“元宵接灶君”,引來了數萬遊客。
炭茅盪
“炭茅盪”源出於唐宋年間的“跨火”,是由里人取柴引火,然後作“跳火”或“跨火”,取意為火旺、發達興旺;另有一層意思表示驅趕邪鬼。到了明清年代,流傳到這裡,於正月半炭茅盪演變成為一種“招田財掃窮”的民間風俗。
清明放鷂子
清明踏青時間,許多父母親陪伴小孩在田野里放起了風箏,本地人稱“放鷂子”。放風箏為原始的飛行器,歷史悠久,就以新場古鎮公司向當地里人中收集的“風箏架”來看,其歷史至少在清代。這種民間習俗在解放前,農家孩子一般放小型的“蝴蝶鷂”、“鳥雀鷂”,放小型的鷂子一般用鞋底線,富家的孩子大多為放大型的“板門鷂”、“百腳(蜈蚣)鷂”等等,不論放飛各種大小鷂,造型精美,富有氣派。昔日有些村莊在折好了鷂子以後放在客堂正中,先要舉行祭鷂儀式,請太保書藝人來唱太保,然後再進行放鷂子。
百花生日
農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當地俚人有祭花神生日的傳統習慣,舊時以扎花燈祭花神,今日改成舉辦花卉盆景展的形式稱為新風。新場俚人有個傳統的“二月十二百花生日”。新場民眾歷來在“百花生日”前後有種植花卉盆景的習俗,於是文化部門因勢利導,尊重當地傳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南匯縣文化局組織特色文化考評中,授予新場鎮“花卉盆景之鄉”稱號,至今,新場有花卉盆景協會,年年於花神節組織相關活動。
楊社
在《光緒南匯縣誌》續志風俗篇的字裡行間,曾經寫著民代有一清官楊繼盛,因揭發嚴嵩十大罪狀後被嚴嵩誣陷入獄,楊繼盛氣死,臉色發黑。後嚴嵩的十大罪狀敗露,楊繼盛得到昭雪平反。新場裡人為了紀念楊繼盛的骨氣,專列楊社塑黑臉楊太為神,每年三月廿八作祭典,在跨街古戲台上唱太保舉行社祭。延至清末民國初里人每逢三月廿八,專請新南鄉太保書藝人徐和尚上台說唱,變成了一種祭神又娛人的民間習俗。
水龍會
“水龍會”原系明清年間民間求雨的一種舞龍習俗,始稱“分龍節”,隨著西風東漸,上海灘出現了新型的消防器械“射水槍”、“水泵”。於是民間俗稱“校洋龍”。此俗延至民國初期,新場鎮建立了四個消防區,分設於南大街閔家灣、中南街邱家弄、中北街牌樓弄、北大街洪東茶館弄。每逢農曆五月廿日,有新場鎮商會發起組織水龍會。
遠瞰新場遠瞰新場
水祭
昔日,新場鎮上每逢六月廿四,從南山寺到北大街後市河中點燃蓮花燈,進行水祭。屆時,後市河中燈火通明,猶如一條水龍,又似水上明珠。
根據《話說新場》一書沈申元、王裕舟的介紹,此風傳至新場衍變成一種“蓮花燈會”。在里人中另有一說,此俗出自新場抗倭鬥爭的明代,作為沿海地區的新場鎮,由少林僧兵來此增援,在後市河中點燈,形成“千燈夜作龍魚變”的威勢,畏懾倭寇海盜。里人舉行水祭,既是一種求神保泰的心理意識,又是為了里人保衛家鄉樹立了備戰觀念。
祭藥王
早於清末民初,在新場鎮的民間風俗中,流傳著六月廿四祭藥王的習俗。每逢六月廿四新場居民就聚集在一起,來到東嶽廟的藥王殿、雷祖廟在藥王神像面前祭奠,作過儀式,再請太保書藝人進行說唱,既娛神,又樂人。里人祭藥王,既求藥王保佑藥業界生意興隆,又求藥王保佑老百姓的身體健康。
祭魯班
每年七月初七,浦東泥木工集聚在新場洪西街魯班閣社祭魯班。提起魯班,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木工。當時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木工的用武之地也就更多。別人能建造房屋,製造戰車,運輸車舟,魯班卻因能研創修造趙州橋,而聞名於世,人們都誇他是位巧奪天工的建築先師。於是泥木工們在每年的七月七,集中於魯班閣祭魯班,歌頌魯班先師手藝高,為民解憂架鵲橋之中華美德。他既是民間信仰的祭祖地,又是拜師交流技藝的場所。屆時,泥木工們做過祭奠儀式後,再請太保書藝人說唱民間故事,以享耳福。
祭平浪侯
晏公祠,位於新場鎮洪橋北堍。原是清康熙新場鹽商程兆麟任職黃河總督治水有功而受封“平浪侯”民間祭祀之地。
岸祭
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菩生日,傳說這晚是地藏王菩薩開眼之時,新場地區的居民家家戶戶在自己的屋檐,街檐和潑水的地方,都插上一排排棒香,為地藏王開眼照明。孩子們還將棒香插在茄子上,製成茄子燈。
中秋節點香斗
中秋節在全國各地都有此俗,新場地區較為他俗更有特色的是,在這一天,除了吃月餅,擺團圓酒,吃毛豆芋艿之外,還在庭院中點香斗、供天地、齋月宮。“香斗”淵源於春秋戰國祭天儀式,後流傳於民間。

非物質遺產

浦東派琵琶
浦東派琵琶技藝始於清乾嘉年間,始祖為浦東南匯人鞠士林,人稱“江南第一手”,其傳人陳子敬御封“天下第一琵琶”。現以林石城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
新場鎮(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鑼鼓書
鑼鼓書起源於漢末晉初,表演藝術形式流行於明清時期,盛行於民國初期。鑼鼓書前身為太保書,1960年代與鈸子書合稱為“鑼鼓書”。鑼鼓書的形式多樣,主要分為占卜、社書和民間曲藝三大類。
新場鎮(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傑出的代表之一,是南匯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南絲竹,在原南匯地域被稱之“清音”。主要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大曲”等。
新場鎮(上海市浦東新區下轄鎮)

景點

綜述

新場以鹽繁榮,以鹽建鎮,“浦東十八鋪,新場第一鎮”,在新場留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筍山十景”、“十三牌樓九環龍”、“馬鞍水橋石駁岸”。新場至今保存大小不一的100多戶明清古宅院,白牆、黛瓦、雕花門窗,古鎮老宅的風味油然而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奚家廳和張廳。現存石駁岸6000多米,其中1500多米建於民國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被文物學家稱為“家門口的文物的”馬鞍型水橋20多座,橋岸建築考究,水橋繫舟石刻有精細的暗八仙、如意圖形,小巧精緻,極富江南水鄉情韻。新場鎮保存有15萬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築,建檔立牌的優秀歷史建築98處,其中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不可移動登記保護建築29處、歷史建築61處。1500米元、明、清時代的石駁岸,以及69座古儀門等形成了新場獨特的歷史風貌。2008年被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新場旅遊新場旅遊

牌坊拱橋

牌坊
三世二品坊:位於南北大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敕命由太常寺卿朱國盛建造。牌樓為三門四柱五層,高大壯觀,雕刻精美。因朱家祖孫三代都官至二品,故名“三世二品坊”,以慶其業績顯赫,曾有“江南第一牌樓”之稱。
石筍里牌樓石筍里牌樓
石筍里牌樓:位於新場大街南北方向。古時新場尚是海灘,先人曾在包橋港西面打下石樁抵禦海潮衝擊,日後來挖港疏浚時,石樁似春筍冒出水面,故稱“石筍灘”,後改“石筍里”,立牌樓以紀念。
拱橋
包家橋:跨包橋港,東通東橫港,西連後市河。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由御醫沈文正為方便百姓往來所建,也稱為受恩橋。
洪福橋:坐落在北大街與洪西街、洪東街的交匯處,明正德年間始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重修,是古鎮保存完好的古橋之一。橋正中央鑲嵌有風水石,傳說足踩風水石上,即會生好運。
千秋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在洪東街東端,跨東橫港。1983年整修,目前仍完好。橋體上鐫刻有勸人為善的祝福詞。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宅第廳堂

張氏宅第:位於新場大街271號,建於清末民初,占地403平方米,為四進庭院。門面房為張信昌綢布莊,儀門及樓廳、迴廊的裝飾風格中西合璧,精巧別致。後埭為清末所建的灰瓦平房,臨河建有馬鞍水橋,又造戶橋連通對岸的張氏花園(現已廢)。老街-民居-小橋流水-私家花園,這一民居格局為新場所獨有。2002年5月29日,張氏宅第被列為南匯區文物保護單位。
宅第宅第
胡桂清宅:位於洪東街64號,建於民國十九年(1931年)。共二進,宅第雕刻精細,格局完整,沿街面為兩層帶腰檐,六扇原色木板大門高大,內有儀門,上書“兄弟永怡”。意為“永”字輩、“怡”字輩世代相好如兄弟般互幫互助。
奚家廳:奚家廳位於洪東街122弄,分東廳和西廳,西廳建於明朝末年。它是一座四進三開間格局的宅院,大廳門額雕精緻,是古鎮保留下來最古老的木雕飾件。
陸氏宅:這裡是建於民國初年的陸氏宅第,三進三開間。走過這段弄堂,印入眼帘的是一扇儀門,儀門上的這對門扣是青銅打造的,保存至今將近一百年仍然完好如新,是整個新場鎮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對,極為難得。

廟寺庵堂

南山禪寺:建於元大德十年,建築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共有三個大殿。現保存完好。寺內兩棵銀杏樹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別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禪寺南山禪寺
東嶽觀
又名郭家廟,位於新場鎮之東北隅。原廟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為郭姓還願所建。
耶穌堂:位於東後老街37號,建於1949年,為西式教堂傳統樣式。牆面由清水小紅磚砌成,契卡利卡鋼屋架,窗戶均為細長尖拱形三瓣式花窗,在上海地區耶穌堂中頗具特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駁岸水橋

新場鎮石駁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800年了。新場現共有石駁岸6000米,其中分屬明、清、民國各時期的有1500多米。馬鞍水橋(水埠)的作用是方便船隻靠岸,以裝卸貨物和人員上下。古鎮中馬鞍水橋因周邊環境而形態各異。
新場鎮街道風光新場鎮街道風光
駁岸:新場鎮包家橋港、洪橋港、新港,3條市河依街環繞,清波蕩漾。在元、明、清代,市河兩岸便先後壘起長長石駁岸。駁岸離河面約有3米高,逶迤綿恆,堅實古樸,富有江南水鄉特色。今有石駁岸3600米。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水橋(馬鞍形):沿市河富有人家構築的馬鞍形水橋,與石駁岸是孿生兄弟,渾然一體。水橋建築講究,繫舟石塊鑿有精細暗八仙圖案。現尚存馬鞍形水橋20坐。上海市文物專家對岸橋稱之謂:“家門口的文物”。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物

朱國盛(明萬曆年間人),字敬韜,新場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01年)進士,歷官太常寺卿。畫山水得宋米南宮子朱友仁筆意,董文敏題其畫云:“敬韜作朱虎兒墨戲不減高尚書,閱此欲焚吾硯。”期推許如此。為紀念其祖鏜父泗,於新場鎮建跨街石牌樓一座,名曰“三世二品坊”。
葉有聲(明萬曆年間人)字君實,號震隱,新場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由候官令擢禮科給事中,條陳勤政、治體、言路、仕途四事。崇禎初,如授浙江副使,累遷河南按察使,平反獄決無留獄。後遷江西右布政使,拜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召時,陳兵食利敝甚悉,為言者所中,免官。後復召拜兵部侍郎,不就,屏居村市,與兄有容、有成白首怡怡,卒年79歲。
葉映榴(1642-1688)號蒼岩,新場人。清順治十八年(1616年)進士,授庶吉士,歷任禮部郎中、陝西提學、湖北糧道。康熙南巡,親書“忠節”匾賜其家。
閔澤(清康熙年間人)字雨芬。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大旱,眾人議論開閘港,澤認為申請往返需時日,緩慢不及,不若開一小港,節約而又迅速,眾人從之,禾苗果然得活。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大飢,澤設粥廠捐賑。
葉鳳毛(清雍正年間人)字超宗,號恆齋,清雍正八年(1730年)授內閣中書,轉任典籍,歷官十年。後因病奉母,回歸故里,後患瘧疾,自寫墓誌而卒,年七十二。生性儉約,不謀私利,不論人長短,視生死窮達都一樣,修葺南屏詩屋自撰記一篇。平生嗜古力學,考證詳核,詩境淵遠,文效歐曾,工行草書。著有《重建閘港橋碑記》《說學齋經志》《內閣小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