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四師(新四軍第4師)

新四軍第四師

新四軍第4師一般指本詞條

新四軍第四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這是在淮北地區堅持抗日鬥爭的主力部隊,前身是新四軍第6支隊和八路軍南下的黃克誠縱隊各一部。1941年3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四軍第四師
  • 成立時間:1941年3月
  • 師長彭雪楓
  • 參謀長
歷史沿革,作戰序列,1941年11月,1945年08月,主要戰鬥,山子頭戰役,陣亡烈士,主要領導,

歷史沿革

新四軍第4師,這是在淮北地區堅持抗日鬥爭的主力部隊,前身是新四軍第6支隊和八路軍南下的黃克誠縱隊各一部。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這支部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新四軍第四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後,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
1941年3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
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後鄧子恢任政治委員),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吳芝圃代)。下轄第十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後金明);第十一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蕭縣獨立旅,旅長縱翰民,政治委員李中道。1941年5月,為精簡機關,充實部隊,將第十二旅機關撤銷,所屬第三十四、三十五團直屬師部指揮。
1941年9月,第十旅與第三師第九旅對換建制。
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軍區,第四師師部兼淮北軍區機關。
1944年9月彭雪楓犧牲,由張愛萍繼任師長,韋國清為副師長。
1945年10月,第四師第九旅開赴山東編入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其餘機關、部隊留華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兩個團及淮北路東1個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
1941年5月,為精簡機關,充實部隊。將第十二旅機關撤銷,所屬第三十四、三十五團直屬師部指揮。同年9月,第十旅與第三師第九旅對換建制。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軍區,第四師師部兼軍區機關。1944年9月彭雪楓犧牲,由張愛萍繼任師長,韋國清為副師長。1945年10月,第四師第九旅開赴山東編入第二縱隊,其餘機關、部隊留華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兩個團及淮北路東1個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
1945年9月,中央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新四軍第3師調往東北,4師也專門選調一批東北籍幹部,編成一個團的架子,由11旅31團團長羅傑率領,向東北進發。新四軍2師、7師調往山東。4師9旅由韋國清副師長於10月上旬奔赴魯南後和2師4旅、5旅組成為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改為山東野戰軍建制。
華中留下1師及4師合組為華中軍區。
10月25日,根據中央決定,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成立,鄧子恢為華中分局書記,譚震林任副書記,張鼎丞任華中軍區司令員,鄧子恢為政委,粟裕、張愛萍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
11月10日,根據華中局決定,組建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下轄第6、7、8、9四個縱隊。原4師直屬隊、雪楓大學和特務團大部合併到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司令部及其直屬單位;4師11旅的31團、32團、12旅的34、36團,雎寧獨立團及騎兵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張震任司令員兼政委,饒子健任副司令員,姚運良任參謀長,王學武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73、75、77、79、81團和騎兵團。
第11旅33團和第12旅35團編入八分區建制,堅持路西鬥爭。 至此,新四軍第4師各部分別走向新的征途。
新四軍第4師從1941年2月正式組建到1945年11月重新整編為止,在津浦路東淮北地區共戰鬥了4年零6個月的時間新四軍第4師創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是我黨領導的十九塊根據地之一,在抗日戰爭中,4師和淮北軍區部隊共殲敵6萬餘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3.2萬餘人,地方武裝2.3萬餘人,勝利地完成了堅持淮北地區抗日鬥爭的任務,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戰序列

1941年11月

師長:彭雪楓、政治委員:鄧子恢、參謀長: 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①第9旅 旅長 韋國清 政治委員 康志強 下轄25團(團長徐體山、政委李浩然)、26團(團長羅應懷、政委謝錫玉)、27團(團長趙匯川、政委王靜敏)。
②第11旅 旅長 滕海清 政治委員 孔石泉 副旅長張太生 下轄31團(團長兼政委張太生)、32團(團長趙海豐、政委陳其五)。
③騎兵團 團長兼政治委員黎同新 副團長周純麟 全師連同地方武裝共13000餘人。

1945年08月

師長: 張愛萍、 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師長:韋國清、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吳芝圃、副參謀長:陳銳霆。
下轄:
①特務團:團長:黎同新、政委羅應懷;
②騎兵團:團長:周純麟、政委姚運良。
③第9旅: 旅長:滕海清、政委:康志強。
(下轄25、26、27團)
④第11旅: 旅長: 張震(兼)、政委:賴毅。
(下轄31、32、33團)
⑤第12旅: 旅長:饒子健、政委 張太生。
(下轄34、35、36團)

主要戰鬥

山子頭戰役

1943年3月,第4師主力在江蘇泗陽縣西南山子頭自衛反擊戰役中,俘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挫敗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
1943年3月初,韓德勤部再次侵占淮海區的里仁集、程道口等地。3月14日韓親率第89軍、獨立第6旅、保全第3縱隊等部,深入淮北根據地中心區,企圖在洪澤湖畔建立新的反共基地。韓先派一個旅,直趨靈璧以北接應王仲廉部,王部3個團,也越過津浦線東犯。
面對嚴峻形勢,彭雪楓、鄧子恢、張震向軍部建議,立即發起攻殲韓部的戰役。9旅偵察科長楊勛以慰勞名義,偵察韓部部署。軍部同意4師意見,決定以4師9、11旅和3師7旅等部,集中力量發起打韓戰役。
17日下午2時,總攻開始,戰役進展順利。9旅俘獲韓德勤,擊斃王光復。11旅也圍住了韓部獨立旅,並解決了部分頑軍。3師7旅到達後救戰心切。11旅已完成第一階段任務,故將包圍的李仲寰部交7旅解決,在11旅31團配合下,7旅很快突破了頑軍防線,擊斃獨立6旅旅長李仲寰,俘獲了三個團長,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
此次打韓作戰,史稱山子頭戰役,全殲韓德勤的總指揮部、獨立6旅、保全第3縱隊生俘韓德勤及參謀長呂漢勁以下官兵千餘人,擊斃保全3縱隊司令王光復、獨6旅旅長李仲寰等數百人,繳獲輕重機槍56挺、步槍750餘支、迫擊炮2門,電台1部。
4月1日,4師送還韓德勤300餘人,以及彈藥、電台、馬匹等物,派騎兵大隊禮送出境。
1943年夏、秋間,組織武工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活動,積極進行反蠶食、反偽化鬥爭。
全年共作戰1580次斃傷日偽軍4000餘人俘5800人,拔除據點36處;從日偽軍手中奪回了13個區72個鄉約1.1萬平方公里的失地,解放了50多萬民眾。
同時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增強了部隊戰鬥力,渡過了困難時期。
自四師創建至日寇投降,八年中,我淮北抗日軍主力作戰即達5288次,繳獲步槍38585支,短槍1590支,輕機槍742挺,重機槍64挺,迫擊炮32門,高射機槍2挺,平射炮2門,機關炮4門,各種彈藥101757發,俘獲敵偽軍38175名,斃敵偽軍19582名,傷敵偽軍4690名。地方軍、民兵及政府人員戰鬥次數繳獲尚不在內。總計大小萬餘戰,血染沙場,骨埋黃土者,自彭故師長以下黨政軍民不下萬人,僅四師主力即亡4451人、傷8576人。

陣亡烈士

1945年7月,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根據人民的意願,在東北角,修建了“淮北解放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共十三塊,在碑的正反二十六面碑面上,鐫刻著4553位抗日陣亡將士的名字。1946年11月,烈士碑遭到國民黨還鄉團破壞,許多抗日捐軀將士的名字被砸得模糊不清了,只留存如下部隊、機關烈士的英名。他們是:
新四軍第四師直屬隊124名。
淮北解放區津浦路東軍分區、行政區1438名。
淮北解放區津浦路西軍分區、行政區78名。
新四軍第四師12旅34團84名。
新四軍第四師12旅36團17名。
新四軍第四師9旅25團261名。
新四軍第四師9旅直屬隊9名。
新四軍第四師9旅26團252名。
新四軍第四師9旅27團336名。
新四軍第四師第11旅31團432名。
新四軍第四師11旅32團231名。
新四軍第四師11旅直屬隊45名。
新四軍第四師11旅33團15名。
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31名。

主要領導

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後鄧子恢任政治委員),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吳芝圃代)。下轄第十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後金明);第十一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肖縣獨立旅,旅長鐘漢民,政治委員李中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