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成立於1906年,是新加坡歷史悠久的商業團體。總商會不但是本地華商華社的最高領導機構,在國際商業舞台上享有良好的信譽,同時也是世界華商大會的創辦機構,並擁有廣泛聯繫世界各地華人企業的商業資訊網站 “世界華商網路”。在維護新加坡商家利益、推動國內外商貿、教育、文化與社區發展各個方面,都扮演著積極和重要的角色。

發展歷史,商會活動,歷任董事,總商會刊物,對華交往,

發展歷史

1906年4月8日成立,原名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吳壽珍當選首屆會長。1912年3月,張永福等人成立新商會,稱新加坡華僑總商會,首任總理為沈子琴。7月,兩個商會談判合併失敗。1914年,新加坡華僑總商會停止活動。1915年,新加坡中華商務總會改名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停止活動。戰後恢復。作為華人社會最高領導機構的總商會董事會,必須由華人社會各幫代表組成,以團結全體華人。除維護華商利益,促進經貿發展外,還要調解各幫派間的矛盾與糾紛;代表華人社會向政府交涉不利華人的法令或政策;1957年為23萬華人移民爭取到公民權。1964年建成11層新大廈。現任會長為張松聲。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商會活動

1984年有5900餘名會員,包括個人、公司、商團三類。每二年出版一本會員名錄,並出版《經濟季刊》。設立獎學金,各族學生均可申請。1961年8月陳嘉庚在北京逝世,總商會於同年9月10日發動各華人社團舉行追悼大會,並設立陳嘉庚獎學基金。1968年4月陳嘉庚獎學基金信託委員會註冊成立,1986年7月解散,把所有資產移交給1962年2月9日成立的陳嘉庚基金。該會領袖陳篤山、陳永裕、陳共存、張良材和王先德等均為陳嘉庚基金服務,基金在總商會大廈9樓設辦事處。1989年林蔭華蟬聯第45屆會長後說:總商會將繼續努力協助會員開拓新市場,利用華人分布世界各地的優勢,加強與各國華埠與華商的聯繫,將新加坡中小企業的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國。當年主辦"工商展會89",協助會員發展區域和國際貿易。1990年2月舉辦國際性的"世界華人商會研討會",共同探討華商的處境,策劃未來的發展。1991年8月10──12日,發起主辦首屆世界華商大會,共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70個城市組團參加,800名華商代表與會。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應邀主持開幕式,並發表主題演講,大會決定在新加坡設立永久聯絡機構,每兩年輪流在各地舉行一次大會。對總商會董事會按幫派選舉的制度,自1929年陳嘉庚提出廢除的意見後,是否廢除的爭論長達69年,尤以1965──1968年的爭論最為激烈。1968年10月特別會員大會經激烈辯論後,在493名出席會員中,411人贊成通過章程修改小組所提章程草案,仍保留分幫選舉。1993年新當選的會長郭令裕再次提出廢除分幫選舉,由於新加坡華人社會已發生根本變化,幫派的作用日益式微,這一提議獲得曾任會長的黃祖耀、陳共存、林蔭華、陳永裕等支持,終於在同年8月召開的特別會員大會獲得通過。修改過的章程廢除幫派選舉制,但保留7個董事席位給7個方言群(幫);副會長增至3人;總商會的宗旨也改為:促進工商業發展、經濟繁榮、文化教育活動與社會福利。

歷任董事

1939年以來的歷屆會長有:李光前、陳錫九、高德根、孫炳炎、黃祖耀、陳共存、林蔭華、陳永裕等。1995年選出的第48屆常務董事會,由4名正副會長及總務組、財政組等11個組的正副主任組成,總計26人。會長為郭令裕,副會長為藍宏賚、張昌隆、鄭民川。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15日在北京會見了以會長張松聲為團長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代表團。

總商會刊物

《華商》為中英雙語商業資訊刊物,是總商會與會員和工商界進行溝通的重要渠道。《華商》內容包括總商會會務活動與發展概況,並根據會員的需要,重點報導與工商界息息相關的經貿課題,如本地與區域經濟、商業信息、貿易與投資機會、國內外商業活動預告,以及政府頒布與實行的新條例和措施等。2003年起,《華商》更開始以嶄新的形式和風格呈現在關心國內外經貿動態和華社發展的讀者眼前。
《華商》讀者有總商會會員和商家,其中以公司領導人為主,包括首席執行員、董事和高層管理人員。此外,《華商》也分發予政府部門、法定機構、本地工商團體組織,及駐我國大使館和最高專員公署等機構。

對華交往

2018年1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新加坡出席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聯合舉辦的歡迎晚宴並致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