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經過
1994年新疆石河子農業科技開發研究中心(現稱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以自育的豐產、株高75厘米、配合力強,但弱感鏽病的品系73-13-36為母本,選擇豐產、株高89厘米、鏽病免疫的品系82-4009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通過有性雜交系譜選育而成,系譜號為95-7-10-3(簡號95-10)。
1994年收穫雜交種子69粒秋播,1995年田間混收雜交F1單穗230個。
1996年播F2種子1380粒,分兩地種植35行,中選單株25個,單穗145個。F3~F6代結合農藝性狀、抗病、抗旱鑑定定向篩選,獲得11個整齊的優良高代品系,經過初級產量鑑定,選出5個品系參加2001年品系比較試驗,較對照新冬17號增產18.6%~22.3%。其中95-7-10-3又經過穗行提純,因為品質優,綜合性狀好,參加2003~2004年石河子品比試驗,比對照新冬18號增產12.19%,2006~2008年參加自治區多點區域試驗和生產示範,2009年通過新疆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命名,審定編號為“新審麥2009年05號”。
2010年5月,獲國家新品種品種權申請公告,公告號:CNA005652E。2011年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作物新品種一等獎,2013年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新冬33號的示範與推廣項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豐收成果獎二等獎,2014年新冬33號成為新疆自治區北疆冬麥區域試驗對照品種。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新冬33號全生育期274天,比新冬18號早1天,比新冬22號晚1.5天。植株整齊,幼苗匍匐,分櫱力中等;葉色深綠,有蠟粉,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株高78.72厘米,莖桿堅硬,耐肥抗倒;長芒、白殼、紡錘穗、白粒、角質;穗長9厘米,結實小穗16.82個,不孕小穗1.5個,穗粒數39個,穗粒重1.95克,千粒重53克以上,容重792克/升。該品種穗大粒多,增產潛力大。
品質性狀:2008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烏魯術齊)檢測:粗蛋白15.2%,濕麵筋31.1%,麵粉吸水率59%,麵團形成時間2.8分鐘,麵團穩定時間3.3分鐘,麵團弱化度60F.U,麵團最大拉伸阻力270E.U,拉伸面積79.2平方厘米,麵團延伸性205毫米,屬中筋小麥品種。
抗性:新冬33號苗期耐鹽鹼性較強,越冬性強,抗旱、抗倒伏,耐乾熱風,高抗白粉病、條鏽病和全蝕病,輕感葉鏽病和叢矮病。
產量表現
2006~2007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種子管理站安排小麥品比多點試驗,新冬33號折合產量409.8千克/畝,較對照品種新冬18號增產9.3%、新冬22號增產19.27%。2008年在北疆沿天山一帶小麥種植區進行大面積生產示範,平均單產448.6千克/畝,較對照新冬18號增產8.94%、新冬22號增產13.4%,居參試材料第1位;3年15個點次中,7個點比對照新冬18號增產,11個點比對照新冬22號增產。2009年在塔城
農九師一六四團種植1053畝,平均產量達到647.5千克/畝。
2010年在
農四師六十三團示範種植,平均單產8595千克/公頃,最高單產10050千克/公頃。
適種區域
新冬33號適宜
伊犁地區以西(霍城、伊寧縣、察布察爾等)縣(團)種植。
栽培技術
播前準備
前茬(制種玉米)收穫後即進行秸稈還田,要求:一是提高粉碎質量,秸稈殘體短於10厘米,碎、散分布均勻;二是少量施用尿素,加速秸稈的粉碎和防止秸稈在腐熟時與作物爭奪養分從而造成作物缺肥;三是增加土壤濕度,加速秸稈粉碎後的腐熟。
全生育期施自然肥60~70千克/畝,氮:磷:鉀=1:0.5:0.15。結合秋翻施入基肥,即尿素10~15千克/畝、磷酸二銨15千克/畝、多元複合肥15千克/畝,施肥後深耕28~30厘米。
播前適墒整地,採用聯合整地機對角線作業,加強秸稈殘體碎片與土壤的混合和接觸,以加快腐熟分解,達到“齊、平、松、碎、淨、墒"的整地要求。
對精選過的冬小麥種子用專用種衣劑或立克秀與戊唑醇(按藥種比1:60)進行包衣,晾乾待播。
適期播種是形成壯苗的前提,新冬33號一般於9月25日~10月10日播種。採用精量播種,播種量為18~22千克/畝,播種深度以3~4厘米為宜,深淺一致,確保出苗迅速、苗齊、苗壯。
出苗管理
小麥播種出苗後可採用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及時進行補種。可於小麥3~4葉期時進一步疏密補稀,確保苗齊、苗壯。
返青-拔節期管理
3月中下旬及時破雪,排出田間積水。通過春耙鬆土,破除板結,增溫,保墒,清除雜草,以增加小麥有效分櫱,促進麥苗早發以及改善土壤通氣狀況,機車可進地作業時即抓緊時間耙地,以促進根系發育。
結合耙地追施尿素13~15千克/畝,磷酸二銨5~7千克/畝,以促進麥苗返青生長,增加早春分櫱,鞏固冬前分櫱,從而提高分櫱成穗數。
返青期如果小麥群體過大,一定要及早進行化控。在小麥生理拔節期可用矮壯素150~200毫升/畝兌水15~30 千克葉面噴施進行化控,可有效縮短節間長度,增加莖稈粗度,起到抗倒伏作用。
拔節期是促櫱成穗、增加收穫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一般在4月初澆頭水,此後每隔10~20天澆1次水,全生育期共澆水4~5次。
孕穗-灌漿期管理
新冬33號抽穗揚花至灌漿期,葉面積達最大值,氣溫較高時,蒸騰和蒸發作用強烈,對水分需求敏感,缺水會造成揚花不好,受精不良,籽粒減少或籽粒不飽等現象,因此,遇旱要及時澆水,不僅利於抽穗揚花,增加穗粒數,而且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條件,預防乾熱風危害。
在孕穗、揚花及灌漿期進行根外追肥,有利於防止早衰,促進灌漿,增加千粒重。可選擇晴天16:00以後在葉面噴施4~5遍2%尿素、0.3%磷酸二氫鉀以及腐植酸,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麵團穩定時間。
揚花期後主要以防治白粉病鏽病為主。鏽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梢及莖稈。防治方法:當田間發現病葉時開始噴藥,可用粉銹寧乳油或粉銹寧粉劑兌水噴霧防治,還可用吸唑醇粉劑兌水進行防治;白粉病若在小麥孕穗抽穗期發病,可用粉銹寧乳油或吸唑醇粉劑兌水噴霧防治;赤霉病可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於始花期進行噴霧防治,5~7天后再噴1次。
成熟期管理
小麥蠟熟後,適宜的水分供應不僅能延長功能葉壽命,增強光合產物的積累和運轉,還可防止後期乾熱風危害,提高千粒重。小麥落黃後澆“麥黃水”,以防止小麥貪青晚熟。
適時收穫
小麥收穫的最佳時期是蠟熟末期,此期麥穗、穗下節和葉片全部變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含水量約22%左右,籽粒較堅硬,已呈現光澤。收穫後要注意及時晾曬人庫,防止風雨天氣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