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新評論(第一輯)》是2006 年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新京報。
基本介紹
- 書名: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新評論(第一輯)
- 作者:新京報
- ISBN:9787806525630
- 頁數:262
- 定價:29.80元
- 出版社: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第1輯 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新京報從創辦那天起,就把責任烙在自己的身上,盡最大努力恪守新聞的基本準則,以人文和法治作為義不容辭的價值追求。作為一份誕生於社會轉型期的報紙,新京報不僅以跨地域辦報的姿態在中國的報業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還以新銳媒體的視角為這個時代做了儘可能忠實的記錄和理性的解釋。新京報叢書,體現著新京報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自信,體現著新京報人對國家人民的忠誠和對未來、對先進文化的憧憬…… 耕耘當下,收穫未來。本書為“新京報”系列之一的《新評論·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
焦點新聞事件拷問人性道德最深處,觸目驚心;一線記者手記解密採訪現場原生態,催人淚下。 就如同這張報紙的命運一樣,這本由新京報時事專欄結集的書“一出生就風華正茂”。每有重要的新聞發生,新京報總會發出積極理性有見地的時事評論。作為伴隨這張報紙一起成長了三年的著名欄目,囊括了全國最負盛名和最重要的時事評論家以及專家學者,通過這本書,可以一窺該欄目全貌。而《新評論·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則是本報特稿的結集成書之一,正如書的封面上所說:“三年來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中國熱點新聞事件盡有評說,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未敢懈怠,部有一種聲音與你心靈共鳴”。
編輯推薦
焦點新聞事件拷問人性道德最深處,觸目驚心;一線記者手記解密採訪現場原生態,催人淚下。
就如同這張報紙的命運一樣,這本由新京報時事專欄結集的書“一出生就風華正茂”。每有重要的新聞發生,新京報總會發出積極理性有見地的時事評論。作為伴隨這張報紙一起成長了三年的著名欄目,囊括了全國最負盛名和最重要的時事評論家以及專家學者,通過這本書,可以一窺該欄目全貌。而《新評論·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則是本報特稿的結集成書之一,正如書的封面上所說:“三年來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中國熱點新聞事件盡有評說,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未敢懈怠,部有一種聲音與你心靈共鳴”。
就如同這張報紙的命運一樣,這本由新京報時事專欄結集的書“一出生就風華正茂”。每有重要的新聞發生,新京報總會發出積極理性有見地的時事評論。作為伴隨這張報紙一起成長了三年的著名欄目,囊括了全國最負盛名和最重要的時事評論家以及專家學者,通過這本書,可以一窺該欄目全貌。而《新評論·新京報時事評論精選》則是本報特稿的結集成書之一,正如書的封面上所說:“三年來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中國熱點新聞事件盡有評說,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未敢懈怠,部有一種聲音與你心靈共鳴”。
目錄
時政銳評
信訪是最基本的民意表達
對上訪要實行“有理推定”
公共災難不能讓個人埋單
“腳踏車免登記”中的大道理
外來人口在統計報表上站起來
權力不能用來恐嚇人民
兩會需要些“辯論”的風氣
貪官贓物拍賣會的道德憂思
打破官員職位的“超穩定性”
警惕以人民的名義對付人民
國家治理,媒體不可缺席
誠實永遠是政府的上策
建議給審計署“升格”
誰有權評定“中國名牌”
沒有暫住證,社會就亂了嗎
中國足協更應該對誰負責
平民政治家如何擺脫悲情走向理性
以沉默應對輿論永遠是下策
關注個體苦難是國家的義務
決策程式討論時間長是缺點?
“走自己的路”不應是代表委員的建言取向
改變讓代表先走的習慣
公布災害死亡人數才能區別天災和人禍
像保護航天員一樣保護每個公民
公布電子眼位置體現“善治”理念
天價滯納金有行政不作為之嫌
質問讓兩會更具活力
政府行為應有說服納稅人的理由
毀龍舟背後的家長式“善意”
“第一區政府”與“鴕鳥思維”
法治觀察
一個人和一億人的命運
讓負責任的公民有講理的地方
孫志剛也應當選“法治人物”
法律人的尊榮在於寂寞
偷吃葡萄的民工能否取保候審
王懷忠是否涉嫌“瀆職犯罪”
“實時查屏”涉嫌侵犯公民隱私權
優秀律師當法官需注意的問題
讓死刑犯帶著感激“上路”
生命至上是應對突發事件的關鍵
我們為什麼淡漠了“身份證意識”?
適度壓力是對警察的合理考驗
法律的神聖感從何而來
佘祥林“殺妻”冤案的“標本”意義
無懺悔則無寬恕,無真相則無和解
做一名“不壞”的警察很重要
有些警察的脾氣為什麼這么大
官員職務犯罪慎判緩刑
從錄像執法到執法錄像
執法者應當有“消極的美德”
國家賠償能否變“被動”為主動
對待歧視,我們需要再敏感些
“律師在場”成本大收益更大
行政執法不應將公民置於危險之中
對不開槍的槍匪法律能否減輕處罰
收容制度能辨別好人壞人?
評說教育
里根是哪所大學畢業的
體制之痛,農民工孩子無法承擔太久
寶馬車與大學的精神“相撞”
從殘疾女朱慧錦事件看學校的“道德門檻”
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該由國家埋單?
“陳丹青憤怒”拷問研究生招生體制
教授收採訪費:“說出思想”的勞動價值
博導怎成了非驢非馬的資格?
請放“乞討博士”一馬吧
公民當以社區為己任
我們的大學需要對學生更多寬容
把不人性的制度清除出校園
“親近窮人”應是教育的核心倫理
不應讓大學生做監督教學的“臥底”
奧克蘭大學的貢獻:高校招生本地化的謬誤
潦倒異國的母親送女兒入學
香港的大學招生為何偏愛窮人?
草根民生
愛較真的公民是社會的財富
對民工,我們說的多了做的少了
讓社會成為人道的記事本
不能把弱勢群體逼上絕路
別把自殺者排除出醫保範圍
北京應有更多平民樂園
獨立地悲傷、獨立地快樂
把農民工的精神需求當做一種權利
別把苦難“詩意化”
取消農業稅影響農民國家意識?
“嗟,來低保”請打住
整頓市容:多少不平假汝而行
處罰公示和處罰告知完全兩碼事
關愛,一種衡量的標準
紐約市為何允許占道經營
“黃金周”應接軌國際公眾假期的規律
輿論不應對富人進行道德強制
狠話標語泛濫會讓我們的文化粗痞化
權利“落座”方可秩序井然
“消滅式”城管可休矣
城市形象不能靠打腫臉充胖子
嘲笑農民是“五十步笑百步”
“打撈費”是個什麼費?
國際隨筆
選民是一切智慧的來源
有感於西哈努克建立網站
日本人質因何成為“國家罪人”
卡爾扎伊允許塔利班舊部投票的意義
從韓國遷都看“小首都”的魅力
競猜俄人質死亡數讓人戰慄
諾貝爾獎何以讓世人敬仰
珍視古老傳說母乳般溫潤的文明
奧斯威辛:世界反思歷史的路標
美國人為何寬容華盛頓“另一面”
消除貧困,音樂使整個世界含淚微笑
大法官不是總統的人
恐怖主義絕非追求正義
小泉道歉還是請求寬恕?
18歲美國年輕人能當得了市長嗎
人文環保
誰為遇難礦工開一個追悼會
再建5個“三峽電站”需慎行
放棄熊膽,一場期待千年的救贖
權利和尊嚴不論貧富
城市“反季節”不是現代化標誌
生命雖已息關懷不應止
升國旗時,我們的手該放在哪兒
尊重運動員從“不走後門”開始
相對生命奧運只有工具性價值
泰姬陵的保護給我們上了一課
沉痛悼念一棵樹
寬容郎平是體育精神的最佳詮釋
周杰倫歌曲收入愛國主義曲目的啟示
追求幸福自由:全世界的夢想
陪唱小姐生命同樣需要尊重
歷史精密鍛造嚴謹認真的國民性格
國家級抗戰紀念能否更經常化
虐貓者道歉:網路人道力量的勝利
簡單標籤化櫻花損害歷史自信心
火車駛向高原,人心抵達拉薩
經濟視點
假如陳久霖不是在新加坡“出事”
獨立之思想濟世之學問
經濟學家最需要的是講真話
鐵路資源應努力保障普通民眾需求
秘書PK洋老闆:中西企業文化衝突?
局部壟斷造就房市高利潤
財政高增長為何讓人憂
“全民低保”觀點超前?
文娛評論
《漢武大帝》那不是我心中的漢朝
人民需要吳宗憲
芙蓉現象:登場的權利和圍觀的自由
歷史上最昂貴的形象工程
故宮博物院80周年:紫禁城新身份
巴金走了,留下了他始終表達著的良心
《饅頭》充其量是個人觀感的另類表達
堅守良知,人藝就有未來
司馬遷也非“嚴肅史學家”
曹操立場,古代視角
專題
之一:反對設立“禁討區”
政府不宜干涉私人對乞丐的態度
限制乞討有違良法善治原則
“乞討權利”無須法律來證明
禁乞是一種進攻性立法
制度要著眼於“最大價值”的保護
生存的權利屬於每一個人
之二:“世遺”門票漲價
高價門票才能體現世遺的價值?
從故宮門票漲價看國人的歷史意識
聽證會代表意見為何與民意截然不同
歷史有階級性,文化遺蹟沒有
之三:圓明園防滲膜事件
圓明園聽證會不能“一聽了之”
國寶級景區應有國寶級的保護程式
法治是解決圓明園事件的必然方向
圓明園事件的最大價值不在結果
之四:“要不要敬畏大自然”討論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學
無須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人類屬於大地,大地不屬於人類
信訪是最基本的民意表達
對上訪要實行“有理推定”
公共災難不能讓個人埋單
“腳踏車免登記”中的大道理
外來人口在統計報表上站起來
權力不能用來恐嚇人民
兩會需要些“辯論”的風氣
貪官贓物拍賣會的道德憂思
打破官員職位的“超穩定性”
警惕以人民的名義對付人民
國家治理,媒體不可缺席
誠實永遠是政府的上策
建議給審計署“升格”
誰有權評定“中國名牌”
沒有暫住證,社會就亂了嗎
中國足協更應該對誰負責
平民政治家如何擺脫悲情走向理性
以沉默應對輿論永遠是下策
關注個體苦難是國家的義務
決策程式討論時間長是缺點?
“走自己的路”不應是代表委員的建言取向
改變讓代表先走的習慣
公布災害死亡人數才能區別天災和人禍
像保護航天員一樣保護每個公民
公布電子眼位置體現“善治”理念
天價滯納金有行政不作為之嫌
質問讓兩會更具活力
政府行為應有說服納稅人的理由
毀龍舟背後的家長式“善意”
“第一區政府”與“鴕鳥思維”
法治觀察
一個人和一億人的命運
讓負責任的公民有講理的地方
孫志剛也應當選“法治人物”
法律人的尊榮在於寂寞
偷吃葡萄的民工能否取保候審
王懷忠是否涉嫌“瀆職犯罪”
“實時查屏”涉嫌侵犯公民隱私權
優秀律師當法官需注意的問題
讓死刑犯帶著感激“上路”
生命至上是應對突發事件的關鍵
我們為什麼淡漠了“身份證意識”?
適度壓力是對警察的合理考驗
法律的神聖感從何而來
佘祥林“殺妻”冤案的“標本”意義
無懺悔則無寬恕,無真相則無和解
做一名“不壞”的警察很重要
有些警察的脾氣為什麼這么大
官員職務犯罪慎判緩刑
從錄像執法到執法錄像
執法者應當有“消極的美德”
國家賠償能否變“被動”為主動
對待歧視,我們需要再敏感些
“律師在場”成本大收益更大
行政執法不應將公民置於危險之中
對不開槍的槍匪法律能否減輕處罰
收容制度能辨別好人壞人?
評說教育
里根是哪所大學畢業的
體制之痛,農民工孩子無法承擔太久
寶馬車與大學的精神“相撞”
從殘疾女朱慧錦事件看學校的“道德門檻”
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該由國家埋單?
“陳丹青憤怒”拷問研究生招生體制
教授收採訪費:“說出思想”的勞動價值
博導怎成了非驢非馬的資格?
請放“乞討博士”一馬吧
公民當以社區為己任
我們的大學需要對學生更多寬容
把不人性的制度清除出校園
“親近窮人”應是教育的核心倫理
不應讓大學生做監督教學的“臥底”
奧克蘭大學的貢獻:高校招生本地化的謬誤
潦倒異國的母親送女兒入學
香港的大學招生為何偏愛窮人?
草根民生
愛較真的公民是社會的財富
對民工,我們說的多了做的少了
讓社會成為人道的記事本
不能把弱勢群體逼上絕路
別把自殺者排除出醫保範圍
北京應有更多平民樂園
獨立地悲傷、獨立地快樂
把農民工的精神需求當做一種權利
別把苦難“詩意化”
取消農業稅影響農民國家意識?
“嗟,來低保”請打住
整頓市容:多少不平假汝而行
處罰公示和處罰告知完全兩碼事
關愛,一種衡量的標準
紐約市為何允許占道經營
“黃金周”應接軌國際公眾假期的規律
輿論不應對富人進行道德強制
狠話標語泛濫會讓我們的文化粗痞化
權利“落座”方可秩序井然
“消滅式”城管可休矣
城市形象不能靠打腫臉充胖子
嘲笑農民是“五十步笑百步”
“打撈費”是個什麼費?
國際隨筆
選民是一切智慧的來源
有感於西哈努克建立網站
日本人質因何成為“國家罪人”
卡爾扎伊允許塔利班舊部投票的意義
從韓國遷都看“小首都”的魅力
競猜俄人質死亡數讓人戰慄
諾貝爾獎何以讓世人敬仰
珍視古老傳說母乳般溫潤的文明
奧斯威辛:世界反思歷史的路標
美國人為何寬容華盛頓“另一面”
消除貧困,音樂使整個世界含淚微笑
大法官不是總統的人
恐怖主義絕非追求正義
小泉道歉還是請求寬恕?
18歲美國年輕人能當得了市長嗎
人文環保
誰為遇難礦工開一個追悼會
再建5個“三峽電站”需慎行
放棄熊膽,一場期待千年的救贖
權利和尊嚴不論貧富
城市“反季節”不是現代化標誌
生命雖已息關懷不應止
升國旗時,我們的手該放在哪兒
尊重運動員從“不走後門”開始
相對生命奧運只有工具性價值
泰姬陵的保護給我們上了一課
沉痛悼念一棵樹
寬容郎平是體育精神的最佳詮釋
周杰倫歌曲收入愛國主義曲目的啟示
追求幸福自由:全世界的夢想
陪唱小姐生命同樣需要尊重
歷史精密鍛造嚴謹認真的國民性格
國家級抗戰紀念能否更經常化
虐貓者道歉:網路人道力量的勝利
簡單標籤化櫻花損害歷史自信心
火車駛向高原,人心抵達拉薩
經濟視點
假如陳久霖不是在新加坡“出事”
獨立之思想濟世之學問
經濟學家最需要的是講真話
鐵路資源應努力保障普通民眾需求
秘書PK洋老闆:中西企業文化衝突?
局部壟斷造就房市高利潤
財政高增長為何讓人憂
“全民低保”觀點超前?
文娛評論
《漢武大帝》那不是我心中的漢朝
人民需要吳宗憲
芙蓉現象:登場的權利和圍觀的自由
歷史上最昂貴的形象工程
故宮博物院80周年:紫禁城新身份
巴金走了,留下了他始終表達著的良心
《饅頭》充其量是個人觀感的另類表達
堅守良知,人藝就有未來
司馬遷也非“嚴肅史學家”
曹操立場,古代視角
專題
之一:反對設立“禁討區”
政府不宜干涉私人對乞丐的態度
限制乞討有違良法善治原則
“乞討權利”無須法律來證明
禁乞是一種進攻性立法
制度要著眼於“最大價值”的保護
生存的權利屬於每一個人
之二:“世遺”門票漲價
高價門票才能體現世遺的價值?
從故宮門票漲價看國人的歷史意識
聽證會代表意見為何與民意截然不同
歷史有階級性,文化遺蹟沒有
之三:圓明園防滲膜事件
圓明園聽證會不能“一聽了之”
國寶級景區應有國寶級的保護程式
法治是解決圓明園事件的必然方向
圓明園事件的最大價值不在結果
之四:“要不要敬畏大自然”討論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學
無須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人類屬於大地,大地不屬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