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研究

新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研究

《新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研究》是魏自濤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0年1月。

該書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密切結合中國實際,主要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農民經濟利益問題。該書指出,農民經濟利益受損,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它會危害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社會穩定、黨的執政地位,因此,政府必須為農民經濟利益的充分實現構築穩固的保護體制和健全的保障體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研究
  • 作者:魏自濤
  • 首版時間:2010年1月
  • 字數:186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除引言、結束語外,共五章。第一章從理論入手,圍繞該書主題,對農民經濟利益相關理論作一般概述。第二章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主要對中國農民經濟利益作歷史考察。第三章列舉了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主要表現,並分析了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原因,指出了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危害。第四章指出構建農民經濟利益的保護體制是政府的重要任務,農民經濟利益的保護體制包括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發展體制、城鄉合治的社會管理體制、農村基層的行政管理體制、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第五章探討的是農民經濟利益的保障體系。

作品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農民經濟利益的理論概述
第二章 農民經濟利益的歷史考察
一、選題的緣由及意義
二、研究的現狀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文章的創新與不足
第一節 農民經濟利益的概念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關於農民經濟利益的基本思想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民經濟利益狀況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民經濟利益狀況
第三章 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原因與影響分析
第四章 農民經濟利益的保護體制
第五章 農民經濟利益的保障體系
第一節 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原因分析
第二節 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影響
第一節 構建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發展體制
第二節 構建城鄉合治的社會管理體制
第三節 改革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
第四節 重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第一節 農民經濟利益的法律保障體系
第二節 農民經濟利益的金融保障體系
第三節 農民經濟利益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節 農民經濟利益的組織保障體系
結束語
一、農民經濟利益充分實現的制約因素
二、農民經濟利益充分實現的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後記

創作背景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實質則是經濟利益問題。關注農民經濟利益、研究農民經濟利益、實現農民經濟利益,不僅是解決農民問題的前提,也是最終解決農業問題、農村問題的前提。農民經濟利益不僅是農民自身的利益,而且關係到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農民經濟利益能否實現、能否發展,事關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是否穩定和社會是否和諧,黨的執政地位是否鞏固。歷史經驗和20世紀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一再說明,農民經濟利益不可忽視。所以,在“三農”問題日益凸顯且治理難度愈來愈大的時候,更應該從經濟利益的視角加以考慮和研究。基於此,《新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民經濟利益的實現和增長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基本上是不斷提高的態勢。改革開放以前為緩慢增長階段,以後為快速增長階段。但在這兩個階段中,也存在前期和後期在增長速度上的差異。總體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農民經濟利益得到了很好的實現和提高。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長,農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農民的社會保障由低水平簡易保障向逐步全面化保障邁進。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和農產品供求關係的變化,當代農民經濟利益的實現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當代農民經濟利益問題,就是農民沒有與其他社會階層一樣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果實。也就是說相對而言,農民經濟利益仍在受到損害。主要表現為農民收入增幅趨緩,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農民負擔得到大幅度減輕,但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城鄉社會保障反差巨大。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原因主要有:戰略之因——偏斜的經濟發展戰略,體制之因——分割的城鄉戶籍制度,管理之因——失范的基層政府行為。
該書指出,農民經濟利益受損,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它會危害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社會穩定、黨的執政地位,因此,政府必須為農民經濟利益的充分實現構築穩固的保護體制和健全的保障體系。農民經濟利益的保護體制主要包括工業反哺農業的經濟發展體制,城鄉合治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城鄉統籌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農民經濟利益的保障體系主要有:農民經濟利益法律保障體系、農民經濟利益金融保障體系、農民經濟利益社會保障體系、農民經濟利益組織保障體系。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新中國農民經濟利益研究》
2010年1月
湖北人民出版社
978-7-216-0619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