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是李益彬創作的經濟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12月。

該書以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變化為個案,從城市史、經濟史、社會史的視角,長時段、系統地研究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演變過程與特點。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發展演變過程,先後經歷了恢復與重建、體制內演化、調適與更新、分化與重組、探索與創新等階段,從國家控制和總體動員到民間自主創新和多元合作共創,已經成為中國城鄉關係發展演化的基本趨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
  • 作者:李益彬
  • 類別:經濟史著作
  • 字數:318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70年城鄉關係發展演變為基本歷史事實,從“恢復與重建”“體制內演化”“調適與更新”“分化與重組”“探索與創新”五個階段,分別考察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發展、演變軌跡,階段性特徵與城鄉發展,國家、社會、地區因素對川渝地區新型城鄉關係建構的作用與影響等;並基於結論,就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和鄉村振興戰略路徑提出了觀點和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恢復與重建:新中國成立初期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重構
第三章 共性與個性:計畫經濟時期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體制內演化
第四章 調適與更新:改革開放以後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結構性變化
第五章 分化與重組:1997年以後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多元化發展
第六章 探索與創新:2004年以後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新變遷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20世紀以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市化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迅速擴大的城鄉差距問題引起學者廣泛關注。城市與鄉村間關係的重構與城鄉關係發展、演變的研究日益受到學者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從城市史、經濟史角度研究城鄉關係的成果陸續出現。李益彬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深耕當代城市發展研究領域,並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的城市發展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研究特色。《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即是其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的最終成果。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和諧共生、一體化的城鄉關係是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川渝地區是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是西部經濟發展龍頭,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的協調發展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西部何時在何種程度上實現城鄉協調和城鄉一體。受地理區位、經濟基礎、資源稟賦以及歷史發展差異的影響,近代以來川渝地區的城鄉關係便已出現與其他區域相較有所不同的地域特徵,這種差異決定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川渝城鄉關係呈現出與其他區域有較大不同的獨特之處。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發展呈現的區域特徵與時段特徵對區域城鄉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後成都“農家樂”經濟模式的興起與直轄以後重慶“大城市帶大農村”發展模式的探索、2007年“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正式確定,決定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發展路徑的徹底轉型,由此而帶來的新變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鄉村振興戰略、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啟示。
該書建議細化國家層面的城鄉關係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社會資本的作用、農民的主體作用。以農民主體為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提高。當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問題是伴隨著城市工業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距擴大而導致的農村經濟、金融和勞動力資源的城市單向流動,農業邊緣化、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年化三者互為因果,共同促進了鄉村的衰落。在新的歷史階段,如果從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構建角度去審視新型城鄉關係,則城鄉關係不僅涉及城鎮化要強調以人為本,而且鄉村振興也是農民的振興,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過程,這客觀要求在新型城鄉關係的構建過程中,不僅其結果要惠及數億農民,而且要建立起相應的制度和程式,要構建起讓農民參與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新機制,從而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新中國成立以來川渝地區城鄉關係演變研究》
2021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9447-5

作者簡介

李益彬,教授,先後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現任內江師範學院副校長,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和成果評審專家、內江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內江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農工民主黨內江市委副主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