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工程公司創建初期,廠房建築有翻砂車間、裝配車間、機器間等;設備有各種金屬加工工具機,以及淬火電氣爐等。民國21年日軍侵滬,廠房設備毀於炮火;抗日戰爭爆發後,遷移內地,機器設備散失嚴重;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上海,廠房設備破舊不堪。 解放後,新中公司把存放在重慶等地的舊設備運回上海,整修利用。1950年下半年建造金屬結構廠房,內裝行車等設備。次年,拆除金工工場重新擴建,安置重型工具機。1952年公私合營後,先後並進榆林路鐵工廠、惠民路的蛋廠、鍋爐廠一個車間、協新翻砂廠,下屬車間跨越上海四個區,規模日益擴大。
機構簡介,新面貌,技術引進,榮譽成就,歷史沿革,主要產品,主要領導人,最新訊息,
機構簡介
1956年造出當時國內功率最大的6L350型和8L350型柴油機;1958年製成國內第一台軸流式增壓器,成為中國第一家增壓器生產廠。
1960~1970年,先後在彭浦工業區建成精密鑄造車間、綜合車間、電鍍車間、鍛工車間、柴油機試驗車間、增壓器車間、柴油機機工車間等。1971年,為適應中速柴油機鑄件生產的需要,著手在彭浦廠區新建3200平方米的鑄造車間,1974年建成並交付使用。同年,還興建2346平方米的木模間、木模庫和鑄件粗加工工場,於1978年初竣工使用。1979年,建成693平方米的冷作、焊接車間;1980年底又落成2058平方米有色鑄造工段廠房交付使用,至此,分散在各處的車間拆遷完成,集中在共和新路的廠區內。
新面貌
改革開放以來,工廠在加工測試和設備技術改革方面,著眼於世界柴油機製造先進技術。1984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下達技術改造項目,安排新建柴油機和增壓器裝配車間;鑄造車間技術改造;增添或更新必需的關鍵加工和測試設備等。工廠隨即進行籌劃勘察、設計、施工事宜。1986年10月和1987年1月,面積2176平方米的柴油機裝配車間和面積3612平方米的部裝車間、零件庫先後動工興建,於1988年5月和6月相繼竣工,同年竣工的還有廢水處理站等。1987年10月著手鑄工車間技術改造,由第九設計院承擔方案設計,並邀請聯邦德國ECO公司結合工廠實際狀況進行施工設計。1990年上半年土建工程竣工,擴充建造面積264平方米。引進聯邦德國ECO工程有限公司呋喃砂再生造型設備;同年8月,36台設備安裝落成,經德國ECO公司專家現場調試,各單台設備和整條生產線生產能力及技術要求,全部達到圖紙設計要求。
技術引進
工廠先後引進瑞士BBC公司的VTR系列增壓器及聯邦德國MAN公司L+V20/27柴油機專利技術,又從美國辛辛那提公司引進10HC—1500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加工中心廠房改建於1987年7月動工,11月完成土建結構,年末設備調試完畢,驗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1986年從義大利DEA公司引進1203型三座標測量儀,於1987年8月安裝調試完畢,經有關方面驗證,同年11月投入使用。1994年,又與日本田邊公司合作開發生產水泵空壓機等產品。
榮譽成就
經過歷年的技術改造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工廠的管理和生產技術明顯提高。至1995年末,工廠占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職工2000餘人,專業人員420人,其中高級職稱73人,中級職稱118人;固定資產原值9950萬元;各類生產設備740餘台,其中有數控加工中心、三座標測量儀、龍門鏜銑床、呋喃樹脂砂生產線等先進生產和測試設備,是一家生產柴油機和廢氣渦輪增壓器專業工廠,已有370餘台L+V20/27柴油機投入市場,分別用於船舶為主輔機和陸用電站;先後承接過秦山核電站、應急水泵機組、葛洲壩移動電站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投入市場的大型增壓器有160餘台;柴油機和增壓器已形成系列產品,國產化程度已達90%以上。1988年8月,工廠被評為國家二級企業;曾先後18次獲國家優質產品獎、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上海市的技術進步和優質產品獎等,其中L20/27柴油機於1987年獲國家銀質獎。
上海新中動力機廠已經取得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其產品還通過了世界上許多知名船級社的認證。
1999年,711研究所兼併該廠,改名為711研究所新中動力機廠。奚國偉為廠長,陳剛為黨委書記。
歷史沿革
新中動力機廠的前身為新中工程有限公司,創建於民國14年(1925年)。
民國14年,魏如、支秉淵、黃炎、張延祥、呂謨承、朱福駟、吳梅生等7人集資創業,在上海泗涇路籌建,次年春在長安路租設機器廠開業,同年秋在閘北寶昌路建廠正式組織生產。開始製造3.5匹馬力煤油機、12匹馬力臥式二衝程小馬力柴油機以及碾米機等。此後曾製造16匹馬力立式柴油機、36匹馬力雙缸、54匹馬力三缸柴油機;並於民國20年製造45匹馬力雙缸、90匹馬力四缸柴油機等。根據當時需要,還製造10匹馬力雙缸柴油機,並仿製英國“克羅斯”三缸75匹馬力、四缸100匹馬力柴油機,同華生電機廠發電機配套,銷售於安亭、南翔、嵊縣、寧波、江山等地,用於發電廠的照明及小型動力。
民國21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侵略上海,廠房設備毀於炮火。同年5月重建廠房。次年承造浙贛鐵路樟橋大橋以及金華至株洲一段的大部分橋樑工程。民國25年製造出上海第一台柴油機汽車發動機。民國26年八一三抗日戰爭爆發後,新中公司搶運一部分機器設備遷至內地,先後在武昌、長沙、祁陽、重慶等地復工生產。在祁陽時還舉辦5期技工訓練班,培養車鉗工種的技術工人近300人,當時的新中公司具有相當規模,職工人數多時達1000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新中公司從重慶遷回上海。當時,由於美國大量剩餘物資傾銷,國內工商業生產受到打擊。為了維持生計,工廠擴大品種組織製造泥漿泵、深井泵以及各種口徑的高低壓抽水泵、型砂試驗設備、100噸油壓機及起重機等,此時職工人數僅196人。
解放後,公司董事會於1951年8月向政府申請公私合營。1952年11月1日獲正式批准,是全市機器行業的最早的合營企業之一。合營後改名新中動力機器廠,屬華東工業部領導。1955年改名新中動力機廠。1961年6月,劃歸三機部第九局領導。
主要產品
CXZ MAN-B&W L+V 20/27柴油機(296千瓦–1200千瓦) 和NR15、NR20徑流渦輪增壓器以及新中廠自主研製的軸流增壓器。
主要領導人
中共新中動力機廠委員會
何再安 黨支部書記 1952.11~1953.1
宋奎黨支部書記 1953.2~1953.5
祝復華 黨委書記 1956.5~1958.12
李傑 黨委書記 1959.7~1961.5
馬一群 黨委書記 1961.7~1966.5
姜英德 黨委書記 1966.8~1968.9
連克夫 黨委書記 1971.6~1975.8
劉增山 黨委書記 1975.8~1977.4
柏鳳麒 黨委書記 1977.4~1978.2
曹其恭 黨委書記 1978.2~1983.1
忻全根 黨委書記 1983.1~1984.10
秦旦祥 黨委書記 1984.10~1987.9
董志剛 黨委書記 1987.9~1995.12
新中動力機廠
魏如 廠長 1952.11~1962.1
王旭 廠長 1961.12~1965.1
宮譯延 廠長 1966.8~1967.12
任永根 廠革命委員會召集人 1967.12~1968.8
陳明鼎 廠革命委員會召集人 1968.9~1971.5
連克夫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1.6~1975.8
劉增山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5.8~1977.4
柏鳳麒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7.4~1978.2
忻全根 廠長 1978.3~1983.1
陸兆康 廠長 1983.1~1991.2
王亞麟 廠長 1991.2~1995.12
最新訊息
新中動力機廠新型柴油機出產突破 50 台
通過科學管理,七一一所新中動力機廠生產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已初步具備了月產10台柴油機的生產能力。據統計,截至到6月8日,工廠出產新型L 16/24、L 21/31柴油機數量已突破50台。
工廠集中優勢資源先後完成了5L 16/24、7L 16/24柴油發電機組以及8L 21/31柴油機主機的開發工作。今年,工廠提出了在年內形成年產120台柴油機生產能力的工作目標,並通過加強生產營運管理體系的建設、強化生產計畫的管理力度、加快工廠供應鏈體系的建設、強化新機型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強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措施,使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下一步,工廠將結合莘莊生產基地的啟用,進一步加強柴油機生產能力建設,為新型中速柴油機業務的持續、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