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
斯科普里地區在很久以前已有人定居,公元518年和1963年發生了兩次災難性的大地震,現在依然可見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城市的廢墟,為了紀念1963年發生的強烈地震,在斯科普里老火車站原址,專門修建了“馬其頓地震博物館”。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斯科普里是著名的貿易中心,保存下來的古蹟有:Mustapha Pasha 清真寺(建於1492年),是奧斯曼建築風格的傑出代表;古老的Suli-an, Kurshumi-an和Kapan-an客棧,Daut Pasha市場和Chifte 土耳其浴池。斯科普里附近還有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如 st. Pantelejmon教堂(內有舉世聞名的12世紀壁畫-基督的悲哀);Skopska Crna Gora修道院(在斯科普里以北12公里處);十四世紀的st. Denetrins教堂和Mark修道院。Kale城堡(建於6世紀)位於瓦爾達爾河左岸,從那裡可以俯覽整個城市。
歷史沿革
古代
斯科普里地區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開始有人居住。在斯科普里城堡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集落的遺蹟。最早來到斯科普里的人們很有可能是
色雷斯人部族
特里巴利人,他們受到了
斯基泰人及
凱爾特人、
伊利里亞人很強的影響。之後,斯科普里附近開始有派奧尼亞人居住。公元前前3世紀,達達尼亞侵略了斯科普里。斯庫皮是斯科普里古代的名稱,也是達達尼亞的首都。在公元前2世紀,達爾達尼亞王國的領域擴張至現在的
尼什至維勒斯一帶的地區。之後
羅馬帝國在東方積極擴張,斯庫皮也被羅馬帝國所支配。征服斯庫皮的軍隊主要是
圖密善(81 - 96)治世時期第IIV軍團克勞蒂亞的軍隊。不過也有一些來自
馬其頓行省的
克拉蘇的軍隊在公元前29-28年,羅馬帝國正式支配斯庫皮之前就駐紮在這裡。在這之後的
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斯庫皮是
穆爾西亞行省的一部份。之後在86年,圖密善拆分了帝國的行省,斯庫皮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被劃入新的行省並且是上穆爾西亞行省內地區的首府。這一地區被稱為達達尼亞,是上穆爾西亞行省內達爾達尼亞人的特別地區。395年開始,斯庫皮由
拜占庭統治。在5世紀中期,斯庫皮很有可能是一個大主教轄區的中心。
中世紀
在拜占庭統治時期,斯庫皮是地區的貿易中心和軍隊的駐紮地,有著重要的地位。拜占庭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出生在陶雷修姆(Tauresium)。這個城市位於現在斯科普里東南20公里處。之後,斯庫皮在518年的地震中完全毀壞,據歷史學家
普羅科匹厄斯記載,查士丁尼一世在自己的出生地陶雷修姆及貝德里阿納(今日的塔奧爾村和巴德爾村)建造了新的建築。萊佩納茨河和
瓦爾達爾河流經這一地區,土地因此十分肥沃,中世紀時期的都市遺蹟尤斯提亞納普利馬保存至今。隨著局勢逐漸混亂,斯庫皮先後被保加利亞、伊庇魯斯專制公國、
尼西亞帝國等國占領。中世紀初期,拜占庭和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之間多次爭奪斯庫普,在972年至992年期間,斯庫皮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1018年又被拜占庭支配,之後又被保加利亞統治。斯科普里曾因貿易而繁榮。但在11世紀後期因地震開始衰退。1189年,斯科普里曾被塞爾維亞統治過較短時間。13世紀中期,斯科普里成為保加利亞封建領主、後來的保加利亞沙皇
君士坦丁一世的首都。拜占庭曾利用斯科普里的衰退一度恢復其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但隨後再次失去對斯科普里的控制。1282年,史蒂芬·米盧廷二世從
拜占廷手中取得斯科普里的支配權。米盧廷之孫烏羅斯四世以斯科普里為首都,之後自稱為
塞爾維亞人和
希臘人的皇帝。1346年,烏羅斯四世成立了以斯科普里為首都的
塞爾維亞帝國,大主教座升格為
總主教座。1355年,烏羅斯四世突然逝世,烏羅斯五世繼位之後,塞爾維亞帝國難以維持,分裂為數個小公國。烏克·布蘭科維奇(Vuk Branković)是中世紀最後一位支配斯科普里的塞爾維亞人及基督教君主。
地理環境
斯科普里位於
巴爾幹半島中部,
馬其頓北部的斯科普里地區,約位於
貝爾格勒和
雅典兩城市連線的中點位置。
瓦爾達爾河的源頭位於
戈斯蒂瓦的附近,流經斯科普里之後再經過馬其頓南部達到馬其頓和希臘的國境,最後流入
愛琴海。瓦爾達爾河谷幾乎都由丘陵和山地構成。斯科普里市區東西寬23公里,南北長9公里。平均海拔有225米。斯科普里市區面積有1,854平方公里。
氣候
按照
柯本氣候分類法,斯科普里在氣候上屬於
副熱帶濕潤氣候(Cfa)區,靠近和濕潤大陸性氣候的交界處。斯科普里位於其西北部普羅萊蒂耶山脈的雨影區,降水較少,其降水量只有與其同緯度的
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夏季潮濕炎熱,冬季寒冷且頗潮濕,常有降雪。夏季氣溫經常超過31°C,有時會超過40°C。春季和秋季的氣溫介於15-24℃之間。冬季氣溫大約有6°C,有時會低於0°C。也有低於-10°C的情況。全年均有降水,10月至12月和4月至6月期間降水較多。
河流及湖泊
斯科普里位於距瓦爾達爾河源頭約96公里處,
瓦爾達爾河在流經斯科普里市內之後流至
塞薩洛尼基附近的三角洲地區。河上有多座橋樑,其中有五座位於斯科普里市中心。有數條支流在斯科普里注入瓦爾達爾河,其中最長的是托雷斯卡河,長130公里。其他還有萊佩納茨河、普欽尼亞河、卡第那河、馬爾科瓦河、巴特舒卡河等河流,長度均在70公里以下。斯科普里有馬托卡河谷和托雷斯卡兩個人工湖。托雷斯卡的湖水來自托雷斯卡河,位於斯科普里郊外。另外,市內還有一個名為雅庫皮察(Jakupica)的
冰川湖。
地質
斯科普里市區附近的中規模山地是因地震活動而形成的。斯科普里西部有夏爾山,南部是雅庫皮察山脈,東部是奧索戈沃。奧索戈沃是
馬其頓和保加利亞的國境。斯科普里市區的最高地點標高1,066m,而遠郊山區中的奧索伊、斯科普斯卡-庫爾納-戈拉、傑登等山峰分別標高1,506m、1,260m、1,561m。有數條河流在市區附近形成了河谷。
城市規劃
斯科普里的城市規劃在過去頗不嚴謹,其結果使得在1963年的斯科普里地震中,市區的80%被破壊。斯科普里市中心以
瓦爾達爾河為界,分為兩個行政區。河北岸是賽爾地區,斯科普里舊巴扎就位於這裡,是斯科普里的舊市區。南岸是辛塔爾,有眾多的現代建築,是斯科普里市區的中心。
地震後斯科普里的大部份都市規劃是由日本人城市規劃家
丹下健三設計的。丹下曾策划過多個都市規劃,包括1949年的
廣島市。在重建規劃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斯科普里火車站,高架月台使得道路交通和步行者得以分離。在都市規劃中,還計畫在河南岸重建在地震中損毀的1,800戶住宅。在1960年代中期,斯科普里的建築物重建計畫得到進展。值得一提的建築有由
馬其頓人建築家揚科·康士坦丁諾夫設計的中央郵政局。
斯科普里2014計畫
今日的斯科普里在各方面都有新的開發計畫進行。
馬其頓的執政黨
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在2010年提出了斯科普里2014計畫,計畫在首都斯科普里建設眾多具紀念碑意義的設施。計畫內容包括了建設數個雕塑和噴泉、橋樑以及博物館,費用估算達5億歐元。針對這一計畫將建設新的地標性建築物,保守派
歷史主義建築家認為這將耗費巨大的費用,新的雕像和紀念碑沒能表現少數民族,還批評這將使得斯科普里變為主題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