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博齊亞戰役(1811年10-11月)是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期間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俄軍在著名將領庫圖佐夫的指揮下大破土軍,並迫使其投降,為後來俄國強迫土耳其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名稱:斯洛博齊亞戰役
- 地點:多瑙河左岸
- 時間:1811年10月-11月
- 參戰方:俄國,土耳其
- 結果:俄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土耳其 3.6萬人,56門火炮
- 傷亡情況:1萬2千
- 主要指揮官:庫圖佐夫,艾哈邁備巴夏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歷史影響,
戰爭背景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06~1812年的俄土戰爭是土耳其在拿破崙一世的支持下發動的。土耳其企圖用戰爭進行報復,因為當時俄國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這場戰爭的起因是,1805年簽訂的關於俄國船隻自由通過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對此,俄國政府於1806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多瑙河哥薩克軍轉到了俄國方面。12月30日,英國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
自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並在達達尼爾海戰(1807)和阿索斯海戰(1807)中戰勝了土耳其艦隊。在巴爾幹和高加索兩戰區,俄軍也多次擊敗土軍。英俄反土聯盟解體後,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1809年春又戰火重燃。在高加索戰區,俄軍與亞塞拜然民軍和喬治亞民軍協同作戰,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並攻占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率俄軍8萬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將軍指揮),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軍在新任總司令卡緬斯基將軍(同年2月任命)的指揮下,占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納戰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軍發動突然襲擊,攻占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該城。
1811年初,由於俄國面臨拿破崙軍入侵的威脅,多瑙河集團軍之一部調往西部邊境。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由庫圖佐夫指揮(1811年3月起)。庫圖佐夫運用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魯什丘克戰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齊亞戰役中大破土軍,迫使其投降,打贏了這場戰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上籤字。和約確定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併入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前夕,拿破崙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
戰爭過程
斯洛博齊亞戰役發生於1811年10—11月,是俄土戰爭期間,庫圖佐夫將軍統率俄軍與土耳其宰相艾哈邁德巴夏的土軍在斯洛博齊亞進行的一次交戰。
魯什丘克戰役(1811)後,庫圖佐夫拆毀了魯什丘克要塞,於7月10日故意將俄軍(約2.6萬人)自多瑙河右岸調至左岸,以期把艾哈邁德巴夏的軍隊(約6萬人)吸引到左岸,爾後在野戰中圍殲之。艾哈邁德巴夏將俄軍有組織的撤退誤認為退卻,便於8月29—30日把基本兵力(約3.6萬人,56門火炮)渡過多瑙河,在斯洛博齊亞西南地域占領了一塊不大的登入場,並構築了防禦工事。為了從後方掩護登入場,艾哈邁德巴夏將部分兵力(約2萬人)留在多瑙河右岸魯什丘克附近的兵營。庫圖佐夫以基本兵力(約1.8萬人)從正面封鎖了土耳其的築壘兵營,派遣馬爾科夫將軍的部隊(7500人)前往多瑙河右岸。10月13日,馬爾科夫將軍的部隊在魯什丘克西南18公里處隱蔽地渡過多瑙河,10月14日,擊潰了土耳其一支2000人的騎兵,從行進間突入土耳其兵營,並從後方炮擊登入場的土軍主力。艾哈邁德巴夏的部隊陷入包圍,並處在俄軍野戰炮兵和多瑙河區艦隊14艘艦船艦炮的火力之下。10月14日夜,艾哈邁德巴夏逃往魯什丘克。被圍集團遭到巨大損失(超過總數的2/3),迫使艾哈邁德巴夏於11月25日簽署停戰書,並於12月5日投降(就俘人數1.2萬)。
戰爭結果
1811年11月25日艾哈邁德巴夏被迫簽署了停戰書。庫圖佐夫取得了勝利,12月5日艾哈邁德巴夏正式投降,1.2萬人被敵軍俘虜。
歷史影響
此戰,俄軍以較少的兵力在斯洛博齊亞圍殲土軍,這一勝利是庫圖佐夫軍事藝術的傑出戰例之一。這一勝利對俄土戰爭的結局和俄土談判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影響。談判最後簽訂了於俄國有利的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