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狸殖吸蟲

斯氏狸殖吸蟲

斯氏狸殖吸蟲Pagumogonimus Skrjabini(Chen,1959),首先由陳心陶先生於1935年在果子狸的肺中發現,人是其非正常宿主,主要引起皮下型並殖吸蟲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斯氏狸殖吸蟲
  • 拉丁學名:Pagumogonimus skrjabini
  • :動物界
  • 扁形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 吸蟲綱 Trematoda
  • 亞綱:復殖亞綱
  • :復殖目 Digenea
  • :並殖科 Paragonimidae
  • 亞科:並殖亞科 Paragoniminae
  • :狸殖屬 Pagumogonimus
  • :斯氏狸殖吸蟲
形態,生活史,致病性,分布,診斷與防治,相關病症,

形態

成蟲蟲體窄長,前寬後窄,兩端較尖,大小為3.5~6.0mm×1
1.0~18.5mm,寬長比例為1:2.4~1:3.2,最寬處在腹吸盤稍下水平。在童蟲期已顯示出蟲體長明顯大於體寬的特徵。腹吸盤位於體前約1/3處,略大於口吸盤。卵巢位於腹吸盤的後側方,其大小及分支情況視蟲體成熟程度而定,蟲齡低者,分支數較少。蟲齡高者,分支數多,形如珊瑚。睪丸2個,左右並例,可分多葉,其長度占體長的1/7~1/4,有些可達1/3,位於體中、後1/3間部。蟲卵橢圓形,大多數形狀不對稱,殼厚薄不均勻,其大小平均71~48µm(果子狸),但各地區差異較大。

生活史

生活史與衛氏並殖吸蟲相似,已證實的第一中間宿主有泥濘擬釘螺(tricula humida)、微小擬釘螺(t.minutoides)、中國小豆螺(bythinella chinensis)、建國小豆螺(b.jianguoi)、建甌擬小豆螺(pseudobythinella jianouensis)和中國秋吉螺(akiyoshia chinensis)等。這些小型及微型螺類,大多棲息於溪流較小、流速較緩的山溝中,附著於枯枝、落葉的下面,石塊周圍、苔蘚之中。在作流行病學調查時要儘可能往上游處尋找,因其體形微小,容易疏忽。
第二中間宿主有鋸齒華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雅安華溪蟹(s.yaanensis)、河南華溪蟹(s.honanese)、福建馬來溪蟹(malayopotamom fukienense)角肢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angulatum)、鼻肢石蟹(isolapotamon nasicum)和僧帽石蟹(i.physalisum)等。還有紅娘華(一種水生節肢動物)體內發現此蟲的囊蚴。多種動物,如蛙、鳥、鴨、鼠等可作為本蟲轉續宿主。終末宿主為果子狸、貓、犬、豹貓等哺乳動物,人可能是本蟲的非正常宿主。從人體檢獲的蟲體絕大部分為童蟲,少見發育成熟並產卵者。

致病性

本蟲是人獸共患以獸為主的致病蟲種。在動物體內,蟲體在肺、胸腔等處結囊、成熟產卵,引起類似衛氏並殖吸蟲的一系列典型病變。如侵入肝,在肝淺表部位形成急性嗜酸性粒細胞膿腫,中心為壞死腔,內含壞死組織。有時也能在肝中成囊並產卵。人可能是本蟲的非正常宿主,在人體內,侵入的蟲體大多數停留在童蟲狀態,到處游竄,難於定居,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變 ──幼蟲移行症。主要表現為遊走性皮下包塊或結節,常見於胸背部、腹部,亦可出現於頭頸、四肢、腹股溝、陰囊等處。包塊多緊靠皮下,邊界不清,無明顯紅腫,摘除切開包塊可見隧道樣蟲穴,有時能查見童蟲,鏡檢可見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壞死滲出物及夏科雷登結晶等。近幾年來,屢有報導斯氏狸殖吸蟲侵犯胸肺,患者出現胸悶、胸痛、咳嗽、咳痰,肺部x線顯示可見邊緣模糊的浸潤陰影或房性囊狀陰影,並常伴有肋膈角變鈍等徵象。如侵犯肝,則出現肝痛、肝大、轉氨酶升高等表現。如侵犯其它部位,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全身症狀有低熱、乏力、食慾下降等。血項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加。因本病表現多樣,臨床上誤診率相當高,應特別注意與肺結核、肺炎、肝炎等鑑別。

分布

斯氏狸殖吸蟲在國外還沒有報導。國內已發現於甘肅、山西、陝西、河南、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廣西、廣東等14個省自治區。其分布範圍曾被看作是由我國青海起向東至山東止這條線以南地區。

診斷與防治

免疫學診斷或皮下包塊活體組織檢查是本病的主要診斷方法(見第五節衛氏並殖吸蟲)。實驗證實,小鼠、大鼠、豚鼠、黑斑蛙、虎紋蛙和雛雞等動物可作為本蟲轉續宿主,推測人體可能因誤食這些動物的未煮熟肌肉而感染。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則與衛氏並殖吸蟲病相似。

相關病症

斯氏狸殖吸蟲病為由寄生狸、貓的斯氏狸殖吸蟲幼蟲侵入人體所致的疾病,主要見 於中國。有食生蟹史。臨床表現可引起遊走性皮下腫塊或結節,胸肺型多侵犯肺部,引起肺部浸潤、多房囊樣、硬結或鈣化、粟粒狀陰影,發生咳嗽、咯痰、痰中帶少量血絲,偶可引起大咯血、液氣胸。侵犯胸膜則出現胸水,嚴重者伴胸悶、氣促,也可侵犯肝臟、中樞神經系統及眼眶。 外周血象嗜酸粒細胞增高,抗原皮試、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可協同診斷。胸部X片可呈遊走性浸潤陰影;多房囊性陰影,並可互相聚集重疊;結節陰影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緣銳利或較模糊;硬結或鈣化陰影;粟粒狀陰影等變化。體表、痰、腦脊液、肺結節中查獲幼蟲可確診。
斯氏狸殖吸蟲成蟲斯氏狸殖吸蟲成蟲
斯氏狸殖吸蟲病皮下腫塊可用手術摘除,內臟移行病灶可服用別丁、吡喹酮治療。
斯氏狸殖吸蟲在中國分布較廣,終宿主是人和其他哺乳類動物,成蟲主要寄生在宿主肺部,產卵後,卵隨痰或糞便排出體外,落入水中後,在25°-30°下約經3周孵化為毛蚴,毛蚴遇到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即鑽入體內,經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及尾蚴的發育,約需2個月,進入水中,遇到第二中間宿主石蟹,喇蛄,再鑽入其體內形成囊蚴。人或動物生吃石蟹後幼蟲脫囊而出成為童蟲,童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上行再穿隔肌入肺發育成成蟲。童蟲和成蟲都能在臟器間及組織內移行竄擾使人體致病。臨床上可依據:
(1)有不衛生的生吃豬牛肉、石蟹等不良習慣。
(2)臨床上典型的皮下遊走性結節。
(3)結節處發現吸蟲並能證實是吸蟲,即可診斷此病。皮下結節和咳嗽、胸膜炎、胸腔積液的臨床症狀,應與蠅蛆病、肺炎和胸膜炎等疾病鑑別,蠅蛆病多由傷口感染所致,且蟲體外觀大小不一樣。而肺炎、胸膜炎多為細菌所致,表現白細胞升高抗生素治療有效無遊走性的皮下結節和吸蟲的發現,故鑑別不難。資料介紹療效較好的藥物有別丁、吡喹酮等藥物。雖然現今還未見報導左旋咪唑、檳榔、南瓜子殺吸蟲的報導,使用左旋咪唑合用檳榔南瓜子治療也能起到很好的療效。左旋咪唑是廣譜驅蟲藥,檳榔和南瓜子也具備殺腸道多種寄生蟲的作用,以上3種藥聯合用,也起到明顯的治療作用,未發現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