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西斯個人消費儲蓄理論是A·斯密西斯關於調和長期消費函式與短期消費函式之間矛盾的理論。
1936年,凱恩斯根據他所謂的人類的基本心理法則,提出了短期消費函式,即個人消費隨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額少於收入增加額,個人儲蓄傾向呈遞增趨勢。1946年,美國的S·庫茲涅茨教授,運用1869~1938年美國的實際資料,研究了美國的長期消費函式,發現長期消費函式中,消費與收入保持固定比例的關係。這與凱恩斯短期消費函式中消費與收入非比例關係的原理相矛盾,從而引起西方經濟學者對長短期消費函式關係的熱烈討論。斯密西斯就是最早調和長期消費函式與短期消費函式矛盾的學者之一。他認為短期消費函式與長期消費函式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短期消費函式表示的只是收入與消費的單一關係,而長期消費函式除了反映收入與消費的單一關係外,還反映其他許多複雜因素對消費的作用關係。這些因素使短期消費函式隨時間延長逐步上移,結果導致了長期消費函式中收入與消費呈現比例關係。這些收入以外影響消費函式的因素主要有: ①人類生產的發展,享受水平提高,增加了消費支出。隨收入的長期不斷增長,人們的社會財富的積累也不斷增長,使個人的消費水平隨收入和財富積累而不斷提高,這就助長了消費傾向向上移動。②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家庭消費較高而儲蓄傾向低,工業化使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從而助長了消費傾向的提高。③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增加,使全社會消費傾向增加。④新產品不斷出現,增加了必需品的範圍,促進了消費傾向的提高。正因為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消費習性受這些影響而提高,以致使消費函式的位置亦逐漸提高。短期消費函式會如圖所示,按C1,C2,C3序列,向上移動。
另一方面,長期消費函式是實際上發生的消費與所得的觀察值。當所得水準為Y1時,所觀察的消費發生在A點。當所得水準提高到Y2時,假如依原來的短期消費函式,消費量應該發生在E點。然而,這時原來的短期消費函式C1可能已不復存在,而有另一條位置更高的短期消費函式C2出現。因此,當所得為Y2時,消費量不會發生在E點,而會發生在C2上面的B點。就所得水準為Y3而言,情況相同,消費量不會發生在F點,而會發生在C3上面的D點。如此,若就時間的經過,把這些實現的觀察值A、B、D連線起來,則可看出長期消費函式為C=RY,如此,A、B、D固然也是短期消費函式上面之點,但因短期消費函式隨時間移動的關係,使這些點並不由同一條短期消費函式產生。